张灵甫被击毙后,哪个军可以挤进五大主力?至少桂系头牌军不配

梦里花落人 2025-02-14 13:46:28

国军五大主力战斗力顶尖,虽未经国军最高当局公开背书,但国共两军都是认可的。

那么五大主力之外呢,还有没有战斗力与他们有的一拼,甚至可称为第六大主力的?

一、八个美械军的表现

五大主力战斗力的来源,笔者以为主要有三:

其一,装备精良,全是美械。

其二,军官以黄埔系将领为主,比较团结,且军事素养较高。

其三,训练水平高、经历的恶战多。主力都是打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

评价第六大主力,美械装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国军在1946年一共装备了13个美械军。除了第五军、十八军、七十四军、新一军、新六军五大主力外,还有第二军、八军、十三军、五十三军、五十四军、七十一军、七十三军、九十四军这8个军。

这八个军的战斗力和战绩不在一个水位,大概分为三个层面:

第三档,较弱一些的,第二军、五十三军、七十三军;

第二档,比较硬的是五十四军、九十四军;

第一档,堪与解放军主力硬拼的一流主力,要属第八军、十三军和七十一军。

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细解说,只能叙其大概。第二军无高人带领,两任军长李延年、王凌云能力平平,诸战均是小跟班,没有打过独当一面的仗。

五十三军是东北军,该军命运比较怪,1933年初建时辖108、116、119、129、130、骑兵师等6个师,编制十分庞大。张学良被扣押后,两个师被取消番号。后来国防部陆续调入一批黄埔军官,调入其他师级部队,将之逐渐中央化。

蒋介石明面上没有做绝,军长周福成和几个师长还是东北军旧人,还给了美械待遇。但该军打仗着实稀松平常,又被中央军长期欺压歧视,部队损失大而没有东北兵员补入,成分渐杂,士气低落,虽得到美械却没有实现战力跃升。

七十三军最大污点是莱芜战役被全歼,没什么好说的。什么有内鬼叛变、高层指挥失误、部队南进北撤方针不定、机动途中被偷袭等等,都是借口。换一个硬一点的部队,能被全部打掉一个不剩吗?菜就是菜,没有理由。

五十四军、九十四军都是土木系部队,五十四军打胶东、占东北、后又参加淮海战役,身历两大战役而没有被全歼,虽说直接原因是没有用在最核心的战斗任务上,有逃跑的机会,但与该军较为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无关系。

九十四军首任军长郭忏是陈诚的“总经理”,极善于经营部队,该军部队与陈诚的十八军多有互换,硬实力是有的。

内战爆发后开赴华北,作为中央军在北平的左右两大护法。1947年底陈诚东北搞大扩军,把九十四军43师弄到东北加入新五军。九十四军与我晋察冀部队作战,在双方都没有高手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基本打成平手(比如1946年10月进攻张家口之战)。

第一档的三个军,各个都有独到之处。

七十一军抗战时虽也打得不错,但声名鹊起主要是几次四平之战,无论攻还是守,都把101打得三魂出窍,这份功力着实不错。陈明仁将军本人作风朴素,没有沾染黄埔将领那种门户成见和国军高官的腐败之风,七十一军在其带领之下战力颇可一观。

第八军成名之战是临朐战役,硬扛粟裕亲自操刀的一场围攻,把华野四个主力纵队顶得带伤而走,战斗力可称一流。47年底扫荡胶东,第八军亦是主攻部队。更甚者,整编第八军(以原第八军部队为主体)曾被国防部定为总战略预备队。

第八军军长李弥打仗又狡猾又有真功夫,不是很好对付,堪称国军主力军长头号不粘锅加滚地雷,一不小心就着他的道。后来李弥逃到金三角,指挥流亡残军也能称霸异域数十年,实乃国军祖坟上冒青烟造出这么一位军长。

十三军与九十四军难兄难弟,不过十三军临场发挥比九十四军好的多。十三军一度兵出山海关,到东北大战101,是夺占东北的国军主力之一,解放战争中后期主战场在华北。晋察冀军区的热河方向失利很多,聂帅不得不忍痛把冀热察辽分区切割出去,让中央转交给东北军区指挥,这一局面,十三军出力很大。

传奇军长石觉对其在十三军的经历很自信,国军窜台后接受采访,回忆当年抗战和所谓戡乱作战,意气风发,自述其从黄埔三期毕业直到当上副参谋总长、联勤总司令之经历。

十三军能战、打了很多仗不假,但其上限确实不高,没有达到五大主力的水平,连第六大主力也勉强,全在于汤恩伯打下的底子不好,部队实力有,但自汤恩伯到石觉都是私心大于公义之辈,汤恩伯眼红胡宗南,为当中原王和蒋鼎文争的丧尽人格,石觉则一生唯汤恩伯马首是瞻,对其他派系的长官一概不认同,在其采访录中公然斥责杜聿明指挥无方。

不可否认石觉是个合格的将领,但私心过重,对一支部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长官,绝无可能把部队战斗力带成一流。

二、还有高手

除了十三个美械军,中央军和军阀部队也还有一些战斗力较好的部队。

比如蒋系五十二军。

该军两个核心主力第2师和25师,都是蒋介石最早的嫡系部队,第2师当年一度辖三旅六团,几乎是后来一个军的编制。

五十二军军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首任军长关麟征,关氏黄埔一期生,论其军事指挥水平和练兵能力不亚于杜聿明。1937年关麟征率部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鬼子板垣征四郎对五十二军战斗力评价说:“关麟征一个军应视普通中国军十个军。”介公亦兴奋地在武汉珞珈山军官团讲话中说:“中国军队如都像五十二军那样强,那么打败日军是不成问题的。”

笔者以为,评价国军能不能打,首先要看抗战的表现。抗战不需动员,众志成诚,许多体制、派系和精神层面问题自然解决,战术水平、训练水平、指挥能力等客观条件成为决定战斗力的要素。这方面五十二军显示出了较高的治军练兵和打仗水平,黄埔一哥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

解放战争中双方比拼的不仅是客观硬实力,而是从思想信仰到体制,从军事思想到指挥作风,从战争价值观到战争心态的全面比拼。所以没有军事教育基础的解放军将领能击败黄埔军校的高材生。

五十二军进入东北作战后,起初仍能所向披靡,但进攻临江时已露疲态,五十二军25师在宽甸被全歼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什么原因呢?其实五十二军本来也能搞到全美械,只因关麟征和陈诚素来不睦,因五十四军军长的问题更是闹的拍桌子互骂。日军投降时,五十二军虽近在滇西有接受美械的便利条件,只因陈诚从中作梗,派该军到越南接受日军装备,装备高不成低不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力。

不过该军底蕴仍在,辽沈战役大厦倾覆,五十二军独自向营口逃窜,在廖耀兵团被拦截歼灭的情况下,竟能金蝉脱壳,付出一个师被大部歼灭的代价,军部和25师逃出生天。危险关头而不崩盘,并非一般部队所能做到。

五十二军后来又参加淮海战役,从江苏北上救援黄维兵团。不克而还,又在上海参加防守作战,仍未被三野全歼,奇迹般再次逃脱。退台后成为为数不多保留番号的军级单位,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麦克阿瑟一度想请蒋介石出兵助战,台湾方面选中的,正是这个屡屡败中逃生的五十二军。

桂系第七军是白长官手下的铁拳利刃,该军番号在新军阀混战时出现过一次,桂系反将失败后老七军缩编,取消了番号。1937年重组第七军,北上参加抗战。第七军在白长官手下作战既有顽强之志,也有死战之力,其最大功绩,当属1942年以后大别山作战,先后收复豫南和淮南诸地,兵力深入安徽,解放战争之初桂系势力控制安徽,全赖第七军之力。

解放战争中泗县战斗击败山野,陈毅被打得意气低落,宋参座直接地位不保。孟良崮战役中第七军作为东线进攻兵团的“硬核桃”,颇令华野忌惮。

后追击刘邓大军,回到大别山仍在白崇禧指挥之下作战,意气风发一时无两,又充当急先锋把湖北一省收入桂系囊中。三大战役国军全面败退之后,桂系七军是唯一能狠咬四野一口的最后的成建制部队。

三、真正战力担当

以上各个军都有其长处,尤其是第七军。但笔者以为这些部队都不如二十五军。

二十五军虽也是蒋系部队,但因其不属于胡、陈、汤等任何一个派系,待遇远不如其他部队,若不是黄百韬这位怪才入主二十五军,说不定早就被打散了。

关于黄百韬已经论说过多次,他改造二十五军的过程就再多说。只从战斗力对比上评说。

第一,抗战时打过硬仗。

该军组建于1938年,立即投入抗战,大部分时间在安徽、浙江、江苏交界一带作战,与新四军作战区域高度吻合(皖南事变该军是主要凶手),属于靠近敌后的险恶区域,能打那么多年而不溃散,这个军还是有点东西的。

这个功劳也不能全都归功到黄百韬身上,黄1943年10月才接任军长,此前两任军长是王敬久和张文清,属顾祝同的小派系,单门寡户,苦苦维持那种。

黄百韬入掌该军之后大力整顿纪律,使得该军焕然一新,所属三个师逐次轮换调拨一遍,黄百韬毫无怨言,调来哪个师就用哪个师,因此逐渐改变高层对他的看法。

第二,种子作用较强。

张灵甫若不亡,他带的那支整编74师到1948年绝对会成为组建兵团的核心部队。重建后的七十四军虽也不弱,但远远不够格。

二十五军自1948年7月豫东战役时开始显露出种子部队的潜质,其实也不算潜质了,已经开始往兵团发展。为解豫东区寿年兵团之围,顾祝同把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交警总队交给黄百韬,令其组成一个小兵团驰援豫东。黄百韬以新组之军,杀出一条血路,硬是解了豫东之围。

当然无需过高吹捧,黄百韬到达时华野已经完成相当了不起的歼敌任务,力量已经用到极限,邱清泉苦战而无功劳,黄百韬赶上了最好的时候。

此役最大效果是使国防部和参谋总部对黄百韬产生很大兴趣,组建机动兵团时,以二十五军为核心组建七兵团,使之成为徐州右翼最强大的机动力量。黄百韬在军事生涯末期达到高光,与邱清泉、李弥、黄维这些亲娘生亲娘养的主力大将并峙同列,也不算亏了。

七兵团辖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四十四和一百军,虽系临时捏合、过往从无合力作战,但在黄百韬指挥下,居然也打得有模有样,吸住华野绝大部分进攻力量,黄百韬这份功力不可小觑。

第三,打的仗往往影响战略全局,超出一个军的价值。

二十五军先后参与了苏中战役(皆以我军称呼为准)、两淮战役、孟良崮战役、南临战役、胶东战役、大别山诸战、豫东战役等,在多场战役中发挥出超出一个军价值的作用,尤以豫东为甚,这是上述八个美械师所不能及的。

背后的规律是,军主官的重塑改造之力突出,使该军获得加速发育能力。堪叹黄百韬意志坚韧,逆天改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军整体贪污腐败的大风气,若是早早弃暗投明,成就断非一个兵团司令。

1 阅读: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