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事迷局:四野百万大军首位开创者罗荣桓,为何长期位居副职

梦里花落人 2025-02-14 13:52:29

罗荣桓元帅是东北我军毫无争议的首位开创者,1945年10月东北大进军,十万大军中,罗帅从山东带来的多达六万。四野百万大军,大部分高级将领都是山东八路军系统,罗帅的铁杆老部下。

但细察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且迷茫的史实,罗帅在东北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副职,无论党政军哪条战线。

千万不要说什么阴谋论,不存在!

罗帅是井冈山时代的干部,根红苗正,深受信任,一直到去世,都是我军政治工作领域高山仰止的人物。不存在排挤、打压之类情况。而且林罗一直配合的很默契。那会是什么原因呢?挖一挖这件事,能让我们更深刻认清,哪怕人生是光明的、事业是神圣的,有时也会有一些无奈。

一、身体原因究几何?

首先我们看看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党政军各个系统领导人情况。

东北局是党在东北的最高领导机构。1945年9月至新中国成立前共有3位书记,分别是彭真(45.9-46.6)、林总(46.6-49.5)和高岗(1949.5至新中国成立),2位代理书记高(48.8-48.12)和陈云(48.12-49.5)。罗荣桓一直是副书记。

政府系统,因为东北解放区伸缩不定,统辖范围时有变化,所以功能不够健全,基本职能由东北局兼领。

军队系统,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政委是彭真,罗荣桓任第一副政委。1946年1月至1948年8月,在东北我军逐步从小到大,从守转攻的关键时期,一直是林总兼任司令员和政委,彭真当了一段时间第一副政委,罗荣桓起初任第二副政委, 1947年5月彭真调回延安,罗荣桓接任第一副政委。

直到1948年8月东北军区总部和东北野战军总部分设,罗荣桓终于当上在东北期间唯一一个正职:东北野战军政委。

人们通过电影《大决战》熟知的罗政委经典形象,就是此时的罗荣桓。

这时东北局势强弱已判,为何之前那么艰难的时期,一直当副职呢?身体不好或许是重要原因。

罗荣桓1945年时健康状况已经很不好,渡海到东北一番操劳加重了病情。1946年1月赴平壤检查,经查确诊系肾癌。但这家医院是苏联开设的野战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推荐罗荣桓到莫斯科做手术。

罗荣桓不愿远赴异国,便回到大连准备一边休养一边工作。1946年7、8月间,经东北局和中央领导劝说,罗荣桓才到莫斯科治病,切除了肾脏上的肿瘤。恶性程度似乎没有早先判断的那么严重,治疗后效果还不错。莫斯科的医生建议他好好休息,最好到克里米亚清清静静地休养一段时间,争取把高血压也缓解一下。

这哪能行呢,国内战场正在关键时刻,尤其是1947年3月延安陷落,各方怀疑中共之前途,在莫斯科的很多中国人都跑来问罗荣桓到底怎么样,罗荣桓安慰他们不要慌。但他也不了解国内详细情况,五内如沸,忧心忡忡,哪还休息的下去。1947年5月匆匆回国,赶到东北民主联军前方指挥所双城,参加了东联高级干部会议。

去苏联治病期间,东北人事发生很大变动,林总兼任司令政委,彭真调走。罗荣桓病缺,没赶上机会当政委。

罗帅乃谦冲之人,对名位的欲望不是很强烈,否则以山东根据地八年一号人物之尊,到东北连二把手都没当上,换作格局不大的,生一场大病很可能就缓不过来了。罗帅始终以做事为主,做官看淡,无人不服。

所以后来他做万毅的工作,做胡奇才的工作,批评贺晋年等等,谁也说不出来什么,你们再委屈有罗帅委屈?这就叫其身正不令则行,古名将之风。

二、一元化领导

只是生病一条原因,不能解释罗帅奇怪的职务安排。

观察东北党政军人事格局,以二打四平为节点,该战役之后,东北人事呈现典型的一元化领导格局。尤其是林总取代彭为东北局书记,再兼军事一号,对比其他战略区不是很正常。西北以彭总为尊,因为他在全军的威望和地位太高,西北无人能和他相比。中原刘邓并立,这是最正常的情况。华东党政和军事上分开,饶、陈、粟多极化,也符合中央的意图。华北聂帅党政军一把抓,享有无人匹敌的威望,有历史原因,那是全面抗战八年形成的。

林总并无彭聂诸佬的威望和地位,全面抗战缺席90%以上,在115师的威望远不如罗帅。一定程度上讲,中央此举有点刻意拔高,强行树起一个权威。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者林的军事能力勿庸置疑。二者东北内外局势都比较复杂,内是我军内部,外是国军压力。越乱越需要树起权威以迅速安内外、收人心、镇反侧。

东北形势之乱比其他任何战区都严重,一是班子新组的,林高彭萧陈李等,虽系中央派来的精兵强将,但之前没有配合过。对比一下饶陈粟谭张长年在新四军合作的成熟班子,东北虽拥有一批党政军民财各领域的顶尖高手,可惜没有迅速形成合力,各人的水平处于抑制状态。宝马的变速箱配上奔驰的发动机,加上奥迪的制动系统,合在一起可能并不如捷达发挥出色。

二是东北部队和干部来源太复杂。比如东总的几位副司令员,就不是完全按能力任命的,周保中是东北抗联的代表,吕正操是东北军和晋察冀部队的双料代表,李运昌是最早到达东北且老根据地紧邻东北的代表人物。黄克诚不用说了,挺进东北诸路兵马中,数量第二多的一路,新四军系统的代表。

这样的设置,在挺进东北之初很合理很有现实意义,让彼此陌生不同来源的大大小小各种武装力量都有一个精神依归。但到1947年战争形势逐渐变化,集中兵力打大仗成为主导后,各种旗帜性人物充斥高层的领导局面不再合适,必须有集中统一的领导。

以一纵司令员换人为例,首任一纵司令万毅的标志性身份是:东北军起义加入中共的中级将领,山东第一支成建制进入东北的部队主官(尽管人不多)。至于指挥作战能力,罗荣桓对万毅进行任前谈话时,万毅自己表示很惶恐,怕指挥不了山东一师这样的老主力。林司令在双城会议期间主持调换了一大批纵队和师级部队主官,李天佑接替万毅担任一纵司令,因为他身上拥有万毅不具备的指挥作战能力,形势刚需,也顾不上照顾万毅的感情了。

一元化领导这种特殊的人事模式呼之欲出,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格局。不针对某个人。

罗荣桓自然能拎得清。

三、罗荣桓的奇特定位

1947年5月回到东北后,罗荣桓任副政委,干的却是政委的活,发挥作用带有强烈的全局意义。

首先值得一说的是他的全局视野和老辣的军事判断力。比如对南满军事走向的精准预测。

1946年5月底参加东北局会议,罗荣桓一针见血地指出,南满领导力量太弱,需要加强。

那时南满还没有东北局的分局,陈云萧劲光主持的南满分局要到1946年12月才成立。当时南满的领导机构是辽东军区(后改为南满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同时还兼任着辽东省委书记。南满主力部队是程世才三纵和胡奇才四纵。

萧华能力强点在政治工作,当时辽东处于开辟阶段,党政军各条线压力都很大,都压到萧华头上,显然有点过重。程世才在四方面军堪称名将,但似乎离开徐向前的手把手指导,满腹才华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辽东并没有徐帅式的人物指导他,笔者之前分析程世才在东北发展不好,已列举他的各种作战不利,不烦多举。这里再结合罗帅的定位,可以严丝合缝地印证起来。

罗帅这张照片太帅了

程萧二人并不能配对成独当一面的有力班子,罗帅看的很清楚。但当时南满形势尚未恶化,东北局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去补强南满领导班子。1946年冬,国民党军集结重兵进攻南满,果然形势崩坏,根据地只剩4个县。东北局不得不亡羊补牢,急忙派萧劲光和陈云去救场。

罗帅对本溪战役的判断也十分值得称道。萧华指挥南满部队死守本溪,极大杀伤国民党军,但终因兵力不足不得不退出本溪。中央专门致电南满表扬打的不错,基本实现战略意图。但罗荣桓明白这是为了鼓舞南满部队士气,他认为本溪战役本质上失误了,一是不搞机动作战而死板守御,错误理解了中央意图,把保住本溪的命令理解为死守城池。二是拼命主义,排兵布阵不合理,打的非常激烈,但暴露了我军兵力没有充分集中的不足,进一步刺激国军全力进攻南满。

有些将领的官方传记为尊者讳,同时要尊重参战指战员的牺牲奉献,只写了这场战役好的一面。好的东西当然要弘扬,但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揭开盖子,客观求实地找出失利原因,对时人来说更可贵。

罗帅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历史嘲讽最好不要出现在当下,清醒理性太稀缺了!

林氏专务作战,党政和经济、后勤方面的事交给高麻子和罗政委。大家心知肚明,罗荣桓名为副职,其实就是正儿八经的政工一把手。罗帅以其强大的全局领导能力,做了很多正职领导才能做的事。

比如组建二线兵团,统一东北财政和后勤供应,主持土改,尤其是纠正过火现象,这是东北野战军迅速扩大规模的根基性工作。

比如反对大后方、大机关主义,强调精兵简政,把部队员额尽可能多地释放到一线,后方不能养官老爷,为东北部队带出很好的作风。

尤其令人唏嘘不已的一条是,罗帅在1947年8月曾作出严厉的批示,不准任何部队做粮食生意。醉翁之意不在酒,8月底又联名李富春和东联诸领导林、谭政、刘亚楼共同作出指示:机关部队的商业生产迟早一定要禁止的。而为发展经济、统一财政、集中力量支援日益扩大的自卫战争,尤要尽早禁绝之必要。

罗帅早早就看出其中的弊端……至于后来,多的不说了。

历史最令人尴尬的一点是,前人踩过的坑后人会不断地踩上。

作为十大元帅唯一政工干部,罗帅的功劳能不能和指挥大军作战的司令们相提并论?答案是肯定的。他代表了政治工作在我军的地位作用。政治工作并不是虚的,而是切切实实的,核心威力在于把住方向。高明的政工领导,能看出很多表现温和无害但实际暗藏隐患的问题,能止住未萌之祸患。指挥作战固然重要,政治工作如鼎之一足,不可或缺。

四野百万大军,罗帅既是首位开创者,也是壮大发展的头号功臣。以这么大的功劳,长期担任副职,终究于名声上有些不够完美。能够名实相符自然好,很多同事搭档也都希望他这样,包括林刘谭等人,但形势比人强,不该你名实相符的时候,只能暂时委屈一下。

人生就是这么无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