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法国大革命打开暴力革命的先河

通往远方的路 2024-08-29 16:18:03

法国大革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看过一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丹东》,更加深了我对这场暴力革命的感性认识。

丹东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领袖,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早期从事法律工作,大革命开始后,即参加雅各宾俱乐部,后来又组织科德利埃俱乐部,这两个俱乐部都是领导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团体。丹东堪称将保王党和贵族斩尽杀绝的刽子手之一。他是杀人魔王罗伯斯庇尔的重要战友,是国民公会中的激进代表,发表演说主张处死国王。更重要的是,丹东建立了革命法庭,掌管着遍布法国的断头台。他在演讲中说:“我被人称作‘饮血者’又有何虑?好吧,让我们痛饮人类仇敌的鲜血吧,如果需要的话;但是,让我们斗争,让我们获得自由。”

产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

当革命胜利后,丹东的思想发生转变。他认识到恐怖政策被扩大化的危害,主张宽容对待持不同政见者。从早期的“让我们痛饮仇敌的鲜血”改变为“要爱惜人类的血”。因他的思想与激进派产生了分歧,罗伯斯庇尔上门找他谈话,劝他回到自己的阵营里,遭到丹东的拒绝。为此,罗伯斯庇尔产生杀机,动用手中的权力,逮捕了丹东和他的支持者。电影把丹东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他本来有翻身的机会,他的拥护者带来士兵,要攻打激进派阵营,但被他制止。丹东说革命流的血太多了,他不想再动用暴力流血。手下的人劝他逃走,他反问道:“走?把自己的祖国带在脚底下带着走吗?”

丹东在他自己建立的革命法庭上,遭到昔日战友的审判。他在法庭上慷慨激昂,谴责罗伯斯庇尔等人屠杀不同政见者的行为,并要求指认自己有罪的证人出庭作证。但罗伯斯庇尔却指示法官,没必要让证人出庭,如果丹东及同党再为自己辩护的话,就以干扰审判为由将他们强行带离。1794年4月5日,丹东和他的几个支持者被押上断头台。在影片中,有人指责罗伯斯庇尔的做法违背了正义,罗伯斯庇尔说:“人间找不到真正的正义,真正的正义只有在上帝那里可以找到。”然而,在罗伯斯庇尔眼里,创造宇宙万物的上 帝与人间事物已完全隔开,上 帝束手不管人间的事,听任人类为所欲为。罗伯斯庇尔认为为了追求正义,可以不择任何手段,而这也曾经是丹东的思想。谁能想到,罗伯斯庇尔曾是一个死刑反对者。他曾经说:“一见到如此多的淌着无辜者鲜血的断头台,我就听见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内心呼喊:永远摈弃那种仅仅根据假设,就判罪的致人于死地的倾向!”然而,在1789年巴黎群众攻陷巴士底狱,包括监狱长在内的许多无辜者被处死后,罗伯斯庇尔却说:“虽然流了少量的血,但是毕竟公众获得了自由。”在这种思想驱动下,法国大革命暴力成灾,血流成河。

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在丹东被处死四个月之后,罗伯斯庇尔自己也被送上了断头台。按照之前他自己颁布的法律,作为反革命罪犯,他无权为自己辩护。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动力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有完全不同的基础,所以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宗教改革强调至高者的话是唯一的最高权威,无论君主或平民,都应该遵循。宗教改革给人们带来了自由,但维护了最基本的社会秩序,没有造成混乱。而天主教主导的法国坚决排斥了宗教改革,反而导致启蒙运动的兴起并产生暴力革命。启蒙运动倡导人本主义,认为单依靠人自己的理性,就能建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社会。然而在现实面前,人的理性和邪恶混为一谈,铲除异己和血腥屠杀不可遏制。法国大革命打开暴力革命的先河,给整个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前苏联到红色高棉,很多领导人都到巴黎学习过革命经验,这样的经验也无一例外地给自己的国家造成血腥之灾。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