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文小说连载之一
第1章 前言
在大湘西,道士,与昔日的“赶尸匠”一般,是与死人走得最近的职业。自幼,我便对这一行当怀有莫名的痴迷,仿佛命中注定般,被其深深吸引。
小时候,我得了个“喜乐神”的外号。读书于我而言,并无太多兴趣与慧根,但道士的那一套法事唱腔及器乐演奏,却像是有魔力一般,让我看上几遍便能无师自通,周遭之人无不暗暗称奇,难道这小子天生就是吃“道士”这碗饭的?
学生时代,几首简单的古诗都能被我背得颠三倒四,为此没少挨老师的骂,说我是“猪脑壳”。然而,对于道士的唱腔和器乐,我却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力。
随着年岁的增长,亲眼目睹了一些发生在身边人的离奇怪事,我更加坚定了从事道士这一职业的决心。二十年的道士职业生涯,我听说和见证的离奇事,足以超过平常人几辈子的总和。

名字、兴趣与宿命
我一直偏执地认为,一个人的名字与他小时候或长大后的兴趣爱好,甚至最终宿命,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名字中带“文”的人,虽不一定都能成为文化大家,但他的兴趣爱好,甚至人生轨迹,多多少少都与“文”有关。再如,名字中带“武”的人,虽不一定能成为武林高手,但他的生活,多多少少都与“武”有着不解之缘。
我的名字中带有个“喜”字,天生的乐天派,从小就喜欢热闹。在农村,热闹的场合并不多,除了赶场,就数红白喜事了。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我慢慢对红白喜事中的吹吹打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对读书没什么兴趣,但对农村中红白喜事的手艺,如红事中的“八仙”(注:农村办喜事时帮忙的人)、白事中的“道士”,却兴趣盎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我深信不疑。在学习上我是个差生,但在这方面却异常优秀。很多曲子和腔调,包括器乐的使用,我听上几次,看上两回,便能无师自通。加上我“自来熟”的性格,很快就和四邻八处的“八仙”、“道士”打成了一片。久而久之,“喜乐神”的雅号便在四邻八处传开了。

学生时代的终结
我是在初中二年级时离开学校的。离开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初二下学期,由于我“天赋异禀”和平常的“勤学苦练”,农村红白喜事的各种唱腔,我基本可以做到张口就来。再加上我性格比较合群,身边总跟随着一大群同学兼“徒子徒孙”。我们时常聚在一起,有时是中午,有时是晚饭后,有时甚至逃课也在所不惜。
在偏远的农村中学读书,除了个别极优秀的学生能升入县城高中外,大部分学生混完初中后都要回去务农。大家知道自己的宿命,所以大多数日子里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八仙”和“道士”在农村也算得上是一种“精英人才”,不仅可以“混吃混喝”,工价也不低,一天能挣200块钱左右,抵得上一个三流匠人的日工资。所以有些从事这一行的同学和一些无所事事的同学都愿意跟随着我。
然而,有一天,我们的“聚会”终于惊动了班主任和校长。我是罪魁祸首,理当首先问责。刚走进校长办公室,就看到班主任和校长脸色铁青地瞪着我。
“你们唱的是什么?”班主任首先发问。除了这档子事,刚从中师毕业不久的班主任是要负首要责任的。
“给死人唱的开路歌。”我实话实说,也回避不了。
“在学校里,公然纠集同学一起高声唱道士歌,你知道这是什么性质吗?”班主任接着发问。
“唱道士歌我承认,但说我公然纠集同学我不承认,是他们自愿要我教的。”我想着“法不责众”,可不能一个人背锅,同学们多少也要帮我分担点责任。
“啪!”退伍军人出身的校长猛拍一声桌子,“真是乱弹琴!在学校里唱死人歌,还叫同学一起唱,你是想给学校送葬吗?”
“纯属娱乐,没想那么多。”我一向服软不服硬,看到校长拍桌子还上纲上线,心里很不服气。顿了顿,我又接着说:“反正活人唱不死,死人也唱不活!”
校长是个暴脾气,哪受得了一个毛孩子这样的回怼。他不耐烦地扬了扬手:“给你两条路,要么回去喊家长;要么直接退学。”
我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喊不喊家长只是迟一年早一年务农的区别。明知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早一年退学不但可以为父母节省点钱,还可以早点帮父母干活或出去打工挣点钱。
无欲者无畏。想到这里,我直接抬头望向校长:“报告校长,不必搞那么复杂,我选第二条!”
看着校长和班主任瞠目结舌的表情,我心里快意极了。转过身,我自觉走向宿舍“卷铺盖”走人。我的学生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如果说,我学生时代喜欢“八仙”和“道士”职业纯粹出于喜欢热闹,那么,促使我真正迷上“道士”职业,则起源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几桩离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