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霍高速公路,从东部沿海城市连云港到西北边疆霍尔果斯口岸,全长约4244公里,是我国最长的一条高速公路,有“现代版丝绸之路”的美誉。提到丝绸之路,有一个地方值得一说,那就是函谷关。
连霍高速破了函谷关的天堑,使天堑变通途,繁忙的车流在山间流动,如今那里已经成为旅客和行人眼里的美好风景,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心中难免发出感慨,这条关隘曾经是一道军事屏障,记载了无数将士的戎马生涯。
一 从古代战争形态说起
古代战争是典型的冷兵器战争,经典作战工具是刀、矛、剑、盾、弓、弩等,主要表现形式有陆战和海战。我国北方主要是陆地战,地形和交通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古代,地形对战争的影响几乎具有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行效率,第二是隐蔽与侦察,第三是兵器性能的发挥。
通行效率,主要是作战期间,军队行军速度以及后勤补给速度,这些都是影响战场输赢走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高质量的道路更有利于行军打仗。比较典型的是秦始皇,不仅修了连通川陕的栈道,还修了跟现代铁路原理相差无几的木制“轨路”,据说是攻打楚国的后勤补车道,目的是增加补给效率;而后一统天下还实行车同轨,修了从都城洛阳到全国各地的驰道,既便于对地方的管理,也有军事用途。
至于隐蔽与侦察以及兵器性能发挥,跟作战区域地形情况密切相关,比如地势、地貌、植被情况、有无山川河流等天险、有无人工障碍设施。
在古代,不同的战争形态对地形要求不同。我国古代战争形态的演变历程依次是车战、步战、骑战。车战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发展到顶峰,战国末期开始衰落。随着步兵和骑兵数量不断增加,战斗力不断增强,战车和车兵组成的车战部队规模不断萎缩,到西汉时期就被淘汰了。
在西汉对匈奴的作战中,骑兵部队逐渐成为作战主力,参战规模在几万、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到了三国时期,步兵跟骑兵协同作战成为新的战术打法,彼时战车已经沦为辅助作战工具。
步兵、骑兵配合作战逐渐取代车战,原因主要是步兵和骑兵对地形适应性更强,而且机动灵活,而四轮战车对交通条件依赖程度很高,对地面道路的平度、硬度、宽度以及御者驾驭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没有这些硬件条件,战车很难发挥“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的战斗实力。
比如,公元前589年的齐晋鞍之战,晋国要求战败的齐国把境内所有道路都改成东西走向,方便晋国战车通行,可见交通对战车的限制。
由步兵、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作战主力,也意味着防御设施的改变,最典型的就是新旧函谷关与潼关的兴衰更替。
旧函谷关,故址在河南省灵宝县东北部,位于崤山北部,始建于西周,战国时期秦国在此设关。新函谷关,故址在河南新安县东部,位于崤山东部,距离旧关300余里,西汉设关。潼关,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部,东汉末年设关,取代函谷关成为重要的军事防线。
有学者发现,旧函谷关是车战时代的天险,而潼关在步兵、骑兵时代的防御作用更大。
二 天险函谷关
函,本意是匣,函谷关名字也由此而来。先秦时代有一条山路,从渭水流域向东,沿黄河南岸穿越崤函,抵达中原地区。据说周武王伐纣行军走的就是这条路。其中,从崤山到潼津这段古道,被称为崤函古道,途径路线就是今灵宝、陕县和渑池等县。这条古道,高山谷底、沟涧峭崖,迂回曲折,车不方轨,号称“天险”。
在车战时代,车不方轨的崤山道,成了多少作战部队的梦魇。公元前627年春,秦穆公要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就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市,百里奚和蹇叔就劝他取消军事行动,理由是,郑国依附的晋国必然出手,晋兵在崤山设伏,秦军必定全军覆没。秦穆公不听劝,最后折戟崤山。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从崤山到中原有南北两条交通线,北线途径今渑池、新安到洛阳,要走谷水;南线途径今河南宜阳西到洛阳,要走洛水。这两条线往西都要经过旧函谷关,因此,函谷关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从古籍和故址的地貌形态,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古时函谷关的险峻。
按照古书记载,崤山柏木树林茂密,谷底遮天蔽日,终日晦暗。从作战角度看,森林密度、树木的平均高度,山路的宽度、硬度、坡度,都会影响行军速度。以现代战争为例,林中树间距小于6米,树粗大于20厘米,坦克就要撞倒树木才能通行。由此可以想见,茂密的崤山,何以阻挡古代的战车和骑兵。森林茂密,无疑是函谷关险峻的一个重要元素。
由于经年累月的毁林开荒,如今的旧函谷关故址,是大片的土山丘陵,尤其是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稠桑塬。站在塬上看,农田呈梯层分布,小路蜿蜒,还有村落相间分布,总之,已经看不到最初的森林模样。也因此,现代人难以看出它当初的如何成为“天险”的。
另外,从故址的地貌形态也可推测出当时的情况。旧函谷关故址具体在宏农涧西畔的王垛村。如今的宏农涧,河谷宽是900米,涧畔陡岸高约5米。相比之下,古时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的侧蚀、下切作用没这么大,但密林山涧,足以挡住战车通行。
秦国设函谷关,主要是防御关东诸侯,关城建在涧西,秦兵一拨在密林中埋伏,一拨在城关上以逸待劳,待西进的关东诸侯军队沿着山谷行近,只需强弩射杀便可重创关东诸侯。占据如此天险,有如神助。因此,毫不夸张地说,秦朝的兴衰与函谷关有密切关系。
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刻画了秦始皇据崤函之天险,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最后那句“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道出了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的霸气凛然。
如今,我们再提起函谷关,多半是欣赏它的旅游价值。
三 开发旅游价值
历史上,函谷关发生过十几次重要战事,比如关东诸侯5次攻秦、楚怀王举六国之师攻打秦国、安史之乱中唐军与叛军展开桃林大战;还有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爆发函谷关大战。
而今,函谷关作为昔日军事要塞,成了人们怀古思今的景区,而历史上发生过那些战事,也成了一个历史符号,引人深思。
除了军事背景,函谷关还是道家文化发祥地。道家创始人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宗师,而且被道教奉为教祖,就连诸子百家也尊他为启蒙之师。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如今也是国学经典,同时也被视为世界文化瑰宝。
据统计,《道德经》在中文经典译著里拿下两个第一:译文版本种类第一、海外发行量第一。这部薄薄的著作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相传这部《道德经》就在函谷关所作。传说老子骑青牛进函谷,守关长尹热情接待,奉为座上宾。老子在此地住下来,写了这部传世经典。“老子过关”也成了经典文学故事。
作为道家之源的函谷关由此受到帝王、文人的青睐,很多大诗人都到此留下诗篇。其中热衷道家文化的唐朝诗文最富盛名,像唐太宗、唐玄宗、李白、白居易、杜牧都留下作品。比如,唐太宗的《入潼关》,通过历史典故,对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道家发源地不吝赞美之词。在唐代,潼关是重要军事要塞,旧函谷关已经退位成为交通要道。
还有唐玄宗登基之后率群臣到函谷关时写的《过老子庙》,表达对老子的敬意,同时表露成就帝业的决心。
如今到函谷关景区参观,还能看到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为景区题写的“道家之源”四个大字,还能看到太初宫,这个建筑是为纪念老子作书修建的。
另外,函谷关还有一些考古遗址,比如春秋战国的箭窖遗址及其附近的关城遗址。据考古专家分析,这个遗址是战国时期的兵器库。通过这个遗址,我们可以想象,古时如何置军屯粮、坚守要塞。
此外,当地的民俗和民间艺术也是一大亮点。黄土民居窑院有靠崖院、地坑院、圈拱窑院等多种。工艺品主要有刺绣、剪纸、香袋、面花、印花布、面塑、花馍等。还有民间表演艺术,比如社火、高跷、芯子、龙灯、旱船、狮子等。
如今,函谷关的历史文化密码,内置于豫西民俗文化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而去。
参考文献
李武艳.两京咽喉地天险函谷关[J].协商论坛,2023,(08):52-54.
常振科.函谷战与和[N].运城日报,2010-10-13(003).
水田月.车战时代的天险——函谷关[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04):30-34.
程丽.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3):32-34.
现在函谷关在我国腹地,不需要镇守了。
现在打仗都是天兵天将,什么关能守
科技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了,哪里还有什么天堑[抠鼻][抠鼻][抠鼻]
隧道一炸还是天堑
中国古代哪来的四轮车?全是两轮三轮。就没有大规模生产过四轮车,因为就没想到过四轮车的转向装置[doge]
秦函谷关旧道应全景规划开发,让游人能在那个道上游玩,回想一下几千年前大军在旧道上的感受。
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
时代不同了,科技在进步,以前战争都是从地面发起的,地对地,高处的对低处的就有优势。现代战争都是立体的,上来先来一通地毯式飞机轰炸,还可能配合远程导弹轰炸,然后才上人开展地面战,任你是什么关隘也扛不住。
函谷关全名应为周秦函谷关,始建于周,后秦得关拒六国天下皆知
秦汉之后再无函谷关,就是潼关了
都在函谷关打仗,有输有赢,有成功有失败,您说这个关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关的住吗?
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
果然是标题党,看了标题想骂作者,看了内容才知道故弄玄虚。
有历史文化背书,多好的旅游资源,可以我们内地省份缺钱,也缺能人推动开发,别的景区没故事,找个野史也要硬凑
又有多少的秦赵汉古长城沦为一道土葛岭?慢慢地消失在这个世界里?
现代战争没有所谓的天险了,想固守一点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的都城什么时候迁到洛阳了?[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