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投江而亡,为何屈原之后就有了端午节,而她却成为字谜鼻祖

台台君说史 2019-06-16 22:50:34

听一段传奇,讲一场经典,欢迎来到台台说历史。

说起端午节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今日高考和端午重叠的时刻,很多人结合起来还起了一个“一举高棕”的新鲜词语,但对于今年来说非常合适,熟悉端午的人都知道,端午其实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的节日。

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屈原

屈原的人物生平想必没必要多做介绍,他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也是政治家,力主连齐抗秦,但因为受到楚国贵族排挤,曾多次流放,后来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也有感于国破家亡,而后自沉汨罗江,捐躯殉国了。他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楚辞”也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古代投江的可不是止他一个,还有一个人也投了江。

影视剧组作品中的屈原

她就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女性人物,曹娥了,故事是这样的,说曹娥的父亲有一次不小心坠江了,而且数日不见尸体,曹娥是一个大孝女,当时的她年龄仅仅14岁,部分黑天白夜的就在江边上寻找父亲的尸体,过了十七天,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曹娥也投了江去寻找父亲的尸体,三天后果然抱出她父亲的尸体。

曹娥投江图

这在古代认为是非常大的孝行,于是就给曹娥立了一块曹娥碑,并且改舜江为曹娥江,这块曹娥碑就写了曹娥的孝行,到后来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也就是哭董卓的那一位,路过曹娥江,看到了曹娥碑以后,有感而发,就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

曹娥碑一角

当时谁也不懂,再过了一些时间,曹操和杨修路过此地,看到曹娥碑上的这八个字,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是杨修有小聪明,将这八个字解释出来,黄娟就是带颜色的丝绸,于是就是“绝”字,而幼妇就是少女,于是就是个“妙”字,孙外就是子女,于是就是一个“好”字,而齑臼是受五辛之器,所以就是一个“辞”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

《军师联盟》剧照:曹操

而正因为这段字谜的传说,也让曹娥碑成了中国最早字谜,被称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甚至因为这个典故,在灯谜中还专门设立的有迷格“曹娥格”。

你看,同样都是投江,只不过一个为国,一个为父,结果却成为两种结果,关于这点,您怎么看?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