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人心中的顶级学府,一个中国小孩,这辈子能有几次被北大挑中的机会?而又有几个人能有勇气拒绝北大,并且连续拒绝两次?
在固有的思维里,一个省的前几名,总是要去清华或者北大的,这是一条最安全、不会出错的道路,但是有一个女孩,她出身农村,眼界却早已超越所有人。
她想明白自己的要的是什么之后,直接拒绝了北大,而当一个人足够优秀,北大会再次抛出橄榄枝,但是第二次,她竟然继续拒绝了北大,这又是为何?
1,高考结束拒绝北大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面对无数的选择,有的选择对人生影响不算大,而有的选择一旦选错,可能就是万丈深渊,在面对重大选择时,中国人骨子里的保守和谨慎总是会使人们选择最安全的一条路。
但是一个真正想要成功的人,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真正有野心的人,是永远不会打保守牌的,他们敢选择别人不敢选的路,也敢承担别人承担不了的风险。
詹青云就是这么一个人,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詹青云是在一档辩论综艺《奇葩说》上,她的外表非常清瘦,戴着眼镜,长发乌黑,往往第一眼会被她的外表迷惑,因为她看上去实在是没有什么攻击力。
但是她清瘦,温柔的外表下,藏着的内心,可以说比大部分人都要勇敢和坚定,从她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因为她曾经两次拒绝北大。
拒绝北大这事,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家境殷实,父母眼界长远,一早想好了送孩子去留学深造,那也很正常,但詹青云的家庭不是富裕人家,相反,詹青云是贵州农村里长大的女孩。
一个贵州农村家庭的女孩,拼命读书考到全省前几名,然后进入清华北大,这是一个励志故事,但是这个女孩考到前几名,然后拒绝了北大,这就变成一个诡异的故事了。
因为一个人如果是农村出身的背景,就意味着在面对选择时,这个人应当打的是安全牌,进入北大看上去是她唯一翻身的机会,可以从此改变命运,但是詹青云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詹青云足够了解自己,她虽然才高中毕业,但是通过读书,她一早就坚定了自己要走向国际的想法,她有勇气去面对更新鲜的世界,北大无论是专业还是其他的,对她来说都还不够。
2,爱上辩论她最终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对当时的她来说有两个优势,第一是香港更加国际化,能看到世界的更多面,这是她想要的。
第二是香港中文大学可以给予全额奖学金,詹青云的家庭并非完全拿不出钱的家庭,她的父母一个是工人,一个是教师,如果要供詹青云读大学还是供得起的,但是詹青云就想靠自己。
可以说,詹青云身上有一股“倔”劲儿,正是这股劲注定了她未来成功的路,如果说第一次拒绝北大,已经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了,那么第二次拒绝北大才是真正令人瞠目结舌。
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期间,詹青云发现自己喜欢表达观点,喜欢辩论,她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逐渐小有起色,辩论也为她增加了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因为她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两方面看待,转机可能就在下个路口。
她一口气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完了硕士,这个时候她的学历已经非常高了,如果她想的话,可以在大城市拿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高薪工作。
但是詹青云在香港的几年,已经让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她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她对法律产生了兴趣,虽然她之前从来没有学过法律。
于是她想要继续学习深造,詹青云凭借自学拿到了美国好几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但是读博意味着又要在校园中呆好几年,这时候她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工作年薪百万了。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詹青云的父母了,詹青云的父母给了她最大的底气和支持,他们自己的收入并不高,但是却没有着急逼迫詹青云用自己优秀的学历去赚钱。
3,第二次拒绝北大他们选择支持詹青云深造的想法,香港中文大学和北大都对詹青云发出了邀请,北大给出了全额奖学金邀请她去读博士,这对于当时还没有工作的詹青云是最好的选择,这意味着她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
但是詹青云知道,北大还是满足不了她想要的,高昂的哈佛学费的确让人生畏,但是那所学校中有她真正想追求的专业,眼看女儿犹豫,詹青云的父母帮她做了决定,就去哈佛。
他们贷款了一百万来支付詹青云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说,无论是詹青云还是詹青云的父母,都足够自信,他们没有赌错,詹青云哈佛读博毕业之后,在世界顶尖律所工作,几乎一年之内就还清了全部贷款。
并且她在哈佛期间继续着辩论队的爱好,在华语辩论世界杯赛中成功夺冠,她又将爱好发展为事业,参加了辩论综艺《奇葩说》,就有了大众现在看到的詹青云。
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自己哈佛法学博士的身份,她还创办法律公益平台,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很多人上了节目火了之后就开始追名逐利,做许多曾经的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是詹青云没有,她既然敢两次拒绝北大,就说明她不在乎世俗的名利,她只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虽然靠节目有了名气,但是她并不在乎,她继续着自己精彩的人生,在自己的领域做着喜欢的工作,不被任何世俗的目光所困。
从詹青云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应该拥有的,不是名和利,而是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当自己勇敢的追求想要的生活之后,名和利自然而然也会来到你的身边。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从贵州工厂走向哈佛的詹青云:起点不高、开窍晚,如何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