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短短二十字,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是李白在湖北省黄梅县所作,写的是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当时李白四处游历,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投宿山寺,他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高耸的藏经楼,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星光闪烁,宇宙的浩瀚神秘与山寺的高耸静谧触动了他的诗兴 ,于是挥笔写下此诗。
赏析:
一、意象的虚实相生
首句“危楼高百尺”以“危”字点出山寺的险峻高耸(“危”在古汉语中意为“高”),用夸张的“百尺”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后文铺展奇幻想象。次句“手可摘星辰”进一步将视角推向天际,通过触觉(“摘”)将星辰这一遥不可及的意象拉近至凡尘,形成虚实交错的张力。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则将视角从视觉转向听觉,以“不敢语”的自我约束和“恐惊”的心理活动,暗示山寺与天界的微妙联系。全诗通过楼、星辰、天上人三个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个垂直的、通天的空间结构,将读者引入“人间与仙界临界点”的奇幻世界。
二、夸张与留白的艺术张力
李白以“百尺”“摘星辰”等夸张笔法突破现实逻辑,凸显山寺的孤高绝尘。但这种夸张并非单纯的修辞炫技——诗人有意省略对楼阁本身的细节描写(如外观、环境),仅以“危”和“高”作为焦点,使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高度”这一维度。后两句更以“无声”的留白反衬出宇宙的浩瀚:当人因敬畏而屏息时,寂静本身成为连接天地的纽带。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与道家“大音希声”的哲学暗合,赋予诗歌空灵悠远的余韵。
三、游仙诗的精神投射
此诗可视为李白游仙诗的一个缩影。表面写山寺之高,实则隐喻诗人对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天上人”未必指具体神仙,而是象征理想中的自由境界。诗中的“恐惊”二字尤为耐人寻味:既流露出对超验存在的敬畏,又暗含渴望与之对话的矛盾心理。这种既想融入仙界又自觉身为凡人的微妙心态,恰是李白“谪仙人”身份认同的写照——他始终在人间烟火与云端遐想之间徘徊,而山寺的夜宿恰成为这种精神漫游的具象化场景。
结语:全诗仅二十字,却构建出纵贯天地的宏大空间和充满张力的心理时空。李白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夸张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宇宙意识熔铸一体,让读者在“危楼摘星”的奇幻画面中,触摸到盛唐诗人对生命终极境界的永恒追问。这种以小见大、寓无限于有限的诗学智慧,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至高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