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传世名作,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此诗以黄鹤楼为时空坐标,融神话传说、历史沧桑与个人乡愁于一体,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展开对生命、时空与归宿的哲思,展现出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与深沉情韵。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黄鹤仙人飞升的传说切入,瞬间将现实楼台与缥缈神话勾连。“已去”与“空余”形成时空断裂,黄鹤的飞逝象征永恒理想的消逝,徒留一座空楼矗立人间,暗含对世事无常的苍茫感喟。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黄鹤的“一去不返”对比白云的“千载悠悠”,强化了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思考。黄鹤的缺席与白云的自在流动,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宇宙亘古的隐喻。诗人以“空”字点破:仙人不可追,时间不可逆,唯有无尽时空默然见证人世沧桑。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笔锋陡转,从神话遐思拉回现实图景。晴空下汉阳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如昔,工笔细描的明丽之景与前三联的苍茫意境形成强烈反差。此处“历历”“萋萋”的叠词运用,既凸显景物生机,又暗含历史记忆的鲜活(注:鹦鹉洲因祢衡作《鹦鹉赋》得名,而祢衡亦为悲剧文人),使自然景观成为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日暮烟波的苍凉意象收束全诗。诗人面对浩渺江天,触发了对人生归宿的终极追问——“乡关”不仅是地理故乡,更指向精神家园的迷失。烟波阻隔、归途难觅的困境,既是个体漂泊的写照,亦隐喻盛唐文人面对时代巨变时的集体彷徨。
思想内涵:
此诗超越了一般登临怀古的范畴,将个体的乡愁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黄鹤的仙踪难觅,隐喻人类对超越性理想的永恒追寻;白云的亘古长存,反衬出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而“乡关何处”的迷茫,则揭示了盛唐文化鼎盛期文人面对功业难成、归宿难寻的精神困境。诗中交织的神性向往、历史感怀与现世愁思,构成了一曲震撼千古的生命悲歌。
诗坛地位:
崔颢此诗被历代推崇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不仅成就了黄鹤楼的文化地标意义,更成为中华诗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