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惹不起,美国靠不住”——这是日本媒体《读卖新闻》在2025年初抛出的惊人论断。
彼时因为一桩“黑金丑闻”,新任自民党总裁石破茂虽然在党内风评不高,但还是艰难组成内阁,并在对华政策上显现出出乎外界预料的“示缓”姿态。
对很多人来说,“后安倍时代”日本政治转向的背后逻辑,正随着石破茂一连串新动作被一点点揭开。

有意思的是,这种由外交态度带来的风向变化,不仅在日本政坛引发震动,也让周边国家逐渐意识到:日本正发生结构性调适。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攀升、科技与军力逐步现代化,成为区域重要的地缘存在;而另一边,美国对亚洲的关注度和承诺力度似乎降低,这就让日本陷入一个微妙境地。
外界调侃说:“日本既惹不起中国,又无法彻底放弃美国。”真是骑虎难下。
一、日本的三重窘境:内外皆困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石破茂上台并非强势。
他是在“黑金丑闻”冲击下,被迫接过了自民党总裁的位子。
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外交政策长期积累的压力集中爆发。从东海局势到贸易结构,从日美同盟到区域合作,几乎每一项政策都要重新梳理。

第一个困境:
随着解放军远海训练频率的提升,日本原本在“第一岛链”的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
再加上朝鲜半岛局势复杂化,台海局势又持续紧张,日本的“战略模糊”正面临考验。
面对东海油气田争议与区域军力不平衡,日本忧心忡忡:若真要跟中国硬碰硬,自身能力恐难以支撑。
第二个困境
中日贸易额连续多年稳定在高位,日本对华半导体材料出口占比相当可观。

尽管日本政府一直尝试推动产业“回流”,希望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但收效并不明显。
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日本与中国的需求互补又在不断扩大。
而同一时期,美日之间的经贸摩擦并未停止,日本在半导体出口、汽车关税等问题上面临不小压力。
更微妙的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扩容,以及RCEP的深入推进,都把日本挤进了一条不得不与中国频繁互动的通道。
第三个困境:
日本长久以来将美国视作安全和外交的“护身符”,但从2025年的形势看,美国的印太战略重点转移到更南端,而在驻日美军费用分担谈判上,美方态度强硬,双方一度陷入僵局。
此外,澳英美联盟(AUKUS)技术共享排除日本,更加重了日本的焦虑。
简单说,美国虽仍是日本最大的战略后盾,但这种后盾并不如过去稳定而牢固。

正是在这一系列现实压力之下,石破茂在外交场合多次表现出对华的务实调适。这种调整并非真正“服软”,更像是借力与缓冲。
示缓并不等于示弱。
首先日本与中国高级别经济对话重新启动,双方在半导体供应链安全清单上达成初步共识,对一些关乎民生和环保的技术出口开始松绑,这在过去几年里几乎不可想象。
石破茂也有意减少在官方层面强调“自由开放的印太”这一说辞,转而提出“多元价值共同体”的概念。
表面上看,这是在对美国的印太战略作一定切割,但实际也在为日本争取同中国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破茂在公开场合表示将“访华优先于访美”,且支持日本寻求更自主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这种态度既是对美国施压的一种外交技巧,又是出于日本整体战略考量。
美国在亚太同盟体系并非固若金汤,也在不同议题上对日本提出了高昂要求。
因此,石破茂寄希望于适度调整对华关系,以此来对冲美国可能的策略收缩或分歧。

但他也并未对美国整体同盟体系松手,仍坚持加大军费,强调日美军事合作的重要性。可以说他正在努力寻找一条能同时兼顾美日联盟与中日经济合作的“第三条路径”。
三、日本无法挣脱的三道枷锁石破茂想要实现他所想,绝非易事。
日本国内和国际层面还有多重因素会牵制他,让这种政策转向并非单靠意志就能完成。
①:
小泉竹下家族势力、安倍旧部与“知华派”之间早就明争暗斗。
自民党内部对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是存在明显分歧的:有人希望拉近经济合作、有人主张与美国更紧密,也有人对安全议题异常敏感。

在野党也时刻盯着石破茂政府的短板,一旦对华关系调整过于明显,可能遭致政治攻击。根据最新民调,仅28%的民众支持“明显对华示好”。
这就意味着,石破茂即便想主动缓和中日关系,也得步步留神党内派系的压力。
②:
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就把美日安保条约当作国家安全支柱,尽管近年来有过所谓“进可攻、退可守”的自主性呼声,但核心技术、情报合作、军事演习,日本对美国依存度依然很高。
近期日本还在延续美日联合研发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以图在新兴军备领域保持“领先”或至少不落后。
更何况,美国强有力的军事存在仍是日本在周边纠纷中的底气来源之一。
一旦不与美国同频,日本就会陷入更加两难的安全处境。

③:
过去十年,日本不断推进制造业回归,但效果一般,反而对中国的部分供应链需求不断上升。
“中国+1”战略虽提出,但日本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大多还局限在中低端产能,真正的高端制造、核心技术布局仍然更多地与中国市场对接。
再者,日本本土少子化导致劳动力不足,这也让东京不得不与中国在招聘东南亚技术人才方面展开竞争。
最现实的问题是,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就不得不与中国继续合作;既想减少依赖,又发现无从替代。
这就是日本试图回避却无法逃离的“经济枷锁”。

综合来看,石破茂之所以被日媒形容为“对华服软”,某种程度上并非他彻底放弃对华防范,而是日本看到了自身处境的尴尬。
在大国对抗的阴影之下,日本倚赖美国的同时,却也离不开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所谓的“服软”,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示缓,为的是在强邻与盟国之间争取一段相对缓冲的空间。

对于石破茂本人而言,他面临内部支持率偏低、“政治黑金”丑闻尚未完全平息,以及财政预算压力等诸多难题。
若想长期维持这种“平衡外交”,还需看接下来他的内阁能否稳住国内政局,也要看美国的对外政策演变,是不是会给日本腾挪空间。

中国的崛起并不会因外界因素轻易停滞,美国的“印太重心南移”对日本而言也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日本如何抓住亚太新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机遇,找到自己的新定位。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