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总找眯眯眼亚裔拍广告?恶意藏不住,网友直言代言明星问题大

堇宾评趣事 2025-03-12 05:26:49

这两年,奢迪奥因为在广告和时装秀中频繁呈现“眯眯眼”亚裔模特,且多次出现文化挪用等问题,一直处于舆论的聚光灯下。

许多网友指出,迪奥此举不仅强化了对亚裔审美的刻板印象,也折射出西方审美霸权与商业利益的微妙平衡。

与此同时,参与代言的明星们也被舆论推到前台,背负了来自公众的强烈质疑和道德拷问,“为什么总是眯眯眼亚裔当背景板?”

有人痛批这些画面是对亚裔群体的刻意矮化,也有人认为品牌方在时尚表达上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尊重。

无论是呼吁抵制还是要求整改,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都离不开社会对多元审美与品牌责任的反思。

一、“眯眯眼”风波的前因后果

迪奥在2023年至2025年间的争议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围绕“眯眯眼”亚裔模特的选择与妆容设计。

1.屡次使用“眯眯眼”符号,引发集体不满

自2023年起,迪奥陆续在彩妆广告、时装秀宣传照里启用眼型极度细长、妆容阴郁的亚裔模特。

有人认为这是刻意迎合西方消费者对“东方神秘感”的幻想,也有人质疑这是在沿用过时且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符号。

“为什么眼睛小等于亚裔标签?”很多亚洲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认为品牌方应该避免“丑化”或“标签化”特定人群。

不少评论者翻出全球各大奢侈品牌在此前数年里类似的广告“黑历史”,痛斥其对亚洲文化一知半解,却反复拿所谓的“艺术表达”来搪塞。

2.文化挪用与地图问题,频添争议

除了“眯眯眼”,迪奥还多次被曝在设计中出现文化挪用或地图错误。

有些展览使用了被指责为“错误划分国界”的地图素材,引发网友反感。

与韩国设计师合作出的“马面裙”元素,亦被质疑“剽窃中国传统服饰”。

在2025年某场时装周上,迪奥的团队还将传统东方服饰进行“破坏性拼接”,妆容设计则透出浓浓的“Illustration式阴森感”。

不少人直言,“这些改编根本看不出对东方文化的敬畏,只像蹭一把热度。”

3.明星代言纷争

因为迪奥在亚裔模特及文化表现上的争议持续发酵,其合作明星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

无论是刘雨昕、周也等内娱明星,还是韩国人气偶像金智秀,都在迪奥大秀或广告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有粉丝指责,“明星拿了高额代言费,却默许对方展现对自身文化的偏见,难道没有一丝道德压力吗?”

也有人为明星喊冤,认为大多数艺人仅是合同合作方,并不完全掌握品牌的全球设计与宣传战略。

可见,代言人与大牌之间的利益联系,也使得这些台前幕后矛盾被无限放大。

二、品牌歧视还是商业逻辑?

迪奥步入争议的核心议题,其实折射了近年来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博弈与商业策略的碰撞。

从工业革命到当代消费社会,欧美在时尚与奢侈品领域长期占据优势地位。

“谁来定义什么是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牵涉到全球时尚领域的话语权。

当某些西方品牌强调“艺术创想”或“时尚先锋”时,他们往往更熟悉和遵循欧陆审美体系,在面对东方文化时,则容易借“神秘”或“奇异”加以渲染和消费。

后果就是,诸如“眯眯眼”这种刻板认知被屡屡拿来当广告噱头。

“这可能不是一次单纯的失误,而是一种惯性思维,”有文化研究者曾指出,如果缺乏对亚裔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没有与亚裔设计师或顾问团队积极沟通,主创团队自然难免流于表面想象。

当争议发生,迪奥常采取“删图”“不回应”或“改用明星流量转移话题”的手段,想让事件迅速降温。

“这种做法确实能缓解短期冲击,但没有实质改变,”有公关专家分析,品牌尚未拿出真正有诚意的对话和整改。

此外,由于迪奥在全球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份额庞大,任何关于种族或文化的不当行为,都牵涉到公众对品牌价值观的重新衡量。

与此相呼应的是粉丝的逆向“抵制”,他们会在购买行为或社交媒体上对品牌进行抵触,呼吁自己的偶像与之“解约”,这些行为在近年来的消费市场上并不少见。

三、明星承压与公众觉醒

迪奥争议的“另一面”,就是明星和公众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所有话题都能在短时间内发酵,每一次品牌翻车都伴随着对代言明星的质问。

而明星在面对这种局面时,不同做法也会带来不同影响。

不少网友提出,“明星同样有社会责任,要在合作品牌出现严重争议时发声或采取行动。”

但是,在商业合约绑定的背景下,许多明星通常只能通过经纪团队低调处理,要么沉默不语,要么以“内部协商”为由回避公开表态。

这样的暧昧态度也让部分粉丝为偶像辩护,强调人与品牌之间存在合作约束,不该由明星个人来承担所有道德压力。

不过,随着下一代年轻人的觉醒度提升,“一边享受代言光环,一边对文化歧视视而不见”将难以自洽。

在社交网络上,消费者扮演的角色正愈发关键。

2025年,“#迪奥歧视亚裔”这一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引发了历史性关注。

许多人以“用钱包投票”为口号,抵制任何对亚洲市场缺乏尊重的品牌。

与此同时,各类民间组织和倡议也呼吁在广告创作和时装设计初期,就应纳入真正了解亚洲文化的专业人士,让跨文化合作更为严谨。

这种呼声在网络迅速扩散,不少年轻人开始更加重视品牌背后的价值观,而非单纯地看重LOGO或明星背书。

四、让“多元之美”不再空喊

回首整个争议,迪奥并不是唯一被指责在亚裔文化上失误的品牌,但它的例子足以让全球时尚圈引起警惕。

想要真正实现多元审美,必须先打破对其他族群的刻板印象,用更开放的态度去拥抱文化差异。

一个真正伟大的品牌,不该只追求商业利益,更需要在“公共道德”和“文化敬畏”方面承担责任。

当歧视披上艺术外衣,恶意便成了最拙劣的表演。

有公众指出,倘若迪奥能够在未来策划新一轮营销时,多与亚裔或本土团队协作、深入调研,或许就能避免简单标签化,更不会一再陷入种族歧视指控。

无论是抵制还是追随,消费者都需结合事实和个人价值判断。

品牌若能展现文化尊重与自省的诚意,或许依旧值得被支持;反之,一味回避问题、敷衍应对,则只会失去消费者信任。

针对明星而言,如果能够“用影响力推动积极改变”(比如在官方渠道督促品牌改进、对敏感广告提出批评建议),也会获得更多信任。

这不仅能积累粉丝正面评价,更可能倒逼品牌做出实质性的反思与行动。

结语

迪奥引发的这场“眯眯眼”争议,既关乎某一次广告选角,也映射了整个奢侈品行业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对待多元文化与审美差异。

“美”的本质应当是多元和共融,而不是置他者于背景板或刻板化的形象中。

社会在不断进步,新生代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背后的价值观,也不再轻易被流量或噱头左右。

或许,“沉默即是共犯”这句话并不夸张——因为每一个小小的抗议,都可能让时尚工业多一分警醒。

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真正尊重多元文化、倾听各方声音的作品,让时尚与包容齐飞,让商业与责任并行。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30

堇宾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