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八有北斗,为何航天员返回时还需人工搜索,北斗定位不准吗?

人间路 2024-11-05 16:57:0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人间路

编辑|人间路

神舟十八号:回家之路,步步惊心

凌晨,东风着陆场灯火通明。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划破夜空,拖曳着耀眼的尾焰,最终稳稳着陆。三位航天英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平安归来。

掌声、欢呼声和眼泪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非常温暖和感动。不过,在大家欢庆的背后,其实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惊险经历。你或许会问,如今科技如此发达,飞船都配备了北斗导航,为何还要大费周章地组织地面搜救?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秘密,就藏在返回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看似简单的回家之路,实则步步惊心,充满了挑战与未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面纱,探寻神舟十八号惊险的回家之路。

一、太空归来的极限之旅:神舟十八号返回过程

神舟十八号的返回,并非简单的“一键回家”。它采用的是“5圈快速返回方案”,需要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五圈,耗时约7.5小时,然后以极高的速度冲入大气层。这7.5小时,对航天员来说,既是酷寒也是高温的极限挑战。

从太空到地球,这段旅程看似短暂,实则危机四伏。飞船返回时,要经过好几个关键步骤,比如脱离轨道、滑行、进入大气层和减速开伞。

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密的计算和反复的验证,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偏差,对航天员来说,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神舟十八号离开空间站后,就开始了独立飞行。

在这个阶段,飞船需要调整好姿势,确保进入大气层时的角度和速度都合适。姿态调整的精准度,直接关系到飞船能否进入正确的返回轨道,以及能否安全着陆。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飞船偏离预定落地地点,甚至无法返回地球。再入大气层是返回过程中最棘手的一段。

飞船高速冲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热量。舱体表面温度瞬间飙升到几千度,大多数金属都会被融化。为了应对高温,返回舱用了特殊的隔热材料和设计,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返回舱的静压高度控制器会根据大气压力判断高度,到达预定高度时,会依次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这种逐级开伞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缓飞船的下落速度,确保航天员免受剧烈冲击。最后,反推发动机启动,为返回舱进行最后的减速,确保平稳着陆。

二、北斗导航系统:科技赋能的精准定位

在神舟十八号的返回过程中,北斗导航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就像一位“太空向导”,为飞船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帮助飞船精确计算返回轨道,确保飞船能够安全、准确地降落在预定区域。

然而,北斗系统并非万能的。在返回过程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区域——“黑障区”。当飞船高速冲入大气层时,周围的空气会被挤压并升温,形成一层带电的气体。这层电离气体会像一面大墙,挡住无线电信号,包括北斗导航的信号。

在“黑障区”内,飞船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会中断,北斗导航系统也无法正常工作。这段时间,飞船就像一个“失联”的孤舟,只能依靠预先设定的程序来控制飞行。这段“失联”的时间虽然只有几分钟,却是返回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

即使飞船穿过了“黑障区”,北斗系统恢复了正常工作,地面控制中心仍然无法完全掌握飞船的实时状态。

返回舱的具体情况和航天员的健康状态,单靠数据没法完全了解。因此,地面搜救人员必须在着陆的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对返回舱进行目视确认,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三、人工搜索:不可替代的人力保障

虽然北斗系统能提供很准的定位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人工搜索还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时间确认航天员安全:飞船着陆后,地面搜救队员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认航天员的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他们得检查返回舱有没有损坏,还得看看航天员是否需要紧急医疗帮助。

这种直观的感觉,再高级的设备也替代不了。航天任务总少不了意外,所以得随时准备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飞船返回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降落伞没打开,或者着陆时偏离了预定地点。

人工搜索团队能够迅速评估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这段时间,他们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出现波动。人工搜索团队能够及时提供帮助,确保航天员在恢复过程中得到必的支持和照顾。中国航天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工搜救流程。

这套流程,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对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视,也为航天任务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航天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一直秉持着“安全第一”的理念。

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中国航天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发射一发,备份一发”。

每次载人航天任务,都会有一艘备用飞船随时待命如果执行任务的飞船出现故障,备用飞船可以立即发射,进行救援。

比如说,在神舟十九号任务进行时,神舟二十号已经在发射中心等着了,随时可以应对突发状况。这种“滚动备份”机制,为航天员提供了双重保险,即使是最极端的情况,地面也能够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种模式在国际上也很有特色,显示了中国航天对航天员安全的高度重视。在神舟任务中,科技与人力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作。

北斗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数据,而人工搜索则确保了航天员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和照顾。科技与人力的完美结合,为航天员的安全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防线。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既然有了北斗系统,为什么还要进行人工搜索?

这是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航天任务又复杂又不确定,单靠一种技术手段是无法确保完全安全的。在很多情况下,人工搜索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是科技做不到的。例如,在“黑障区”内,北斗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地面控制中心无法掌握飞船的实时位置。

这个时候,就要靠人工搜索团队提前做好准备,根据飞船的预定轨道和降落区域,做好搜索工作。一旦飞船着陆,他们能够迅速到达现场,确认航天员的安全。再比如,飞船着陆后,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例如返回舱受损、航天员受伤等。

这时,就需要人工搜索团队,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科技的进步,为航天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人力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在复杂的航天任务中,科技与人力的完美结合,才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最佳方案。

神舟十八号顺利归来,说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始终致力于探索更安全、更高效的航天任务救援方式。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任务的救援会越来越智能。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信号穿透技术,例如研发新的通信频率或通信方式,来减少“黑障区”的通信中断时间,甚至实现“黑障区”内的实时通信。

这将有助于地面控制中心更好地掌握飞船的实时状态,提高救援效率。我们现在可以用无人机来实时跟踪,这给太空任务的救援带来了新机会。未来,可以利用无人机,对返回舱进行实时追踪和监控。当返回舱接近地面时,无人机可以进行全程伴飞,并将实时画面传输回地面控制中心,帮助地面搜救团队更好地掌握返回舱的飞行轨迹和着陆地点。

将来可以设计专门的救援机器人,飞船着陆后能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这些机器人可以配备各种传感器和工具,用于探测返回舱的状况、评估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航天任务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航天对生命的无比尊重与承诺的体现。从任务的规划到执行,从飞船的设计到制造,从发射到返回,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对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视。

中国航天一直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中国航天不仅采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例如北斗导航系统、返回舱隔热等,还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例如“发射一发,备份一发”的模式、人工搜索团队等。

正是这种对安全的执着追求,才使得中国航天能够在复杂和风险并存的环境中,稳步推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每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都离不开这份对安全的承诺和信任。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再次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与可靠。它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也彰显了中国航天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信心。

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航天人的努力和奉献。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也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做出了重要献。未来,中国的航天事业会继续向更远的地方进发,探索更加广阔的宇宙。

原文刊载于央视新闻  2024-11-03关于“目标:舱落机临!接航天员回家 空中分队已准备就绪”

原文刊载于中国航天报 2021-09-17关于“返回舱着陆现场独家:航天员怎么回?飞船落在哪?谁来接?”

0 阅读:0

人间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