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历史连载302-中国台湾之台积电TSMC的历史-风云38年-1987年成立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5-03-06 04:14:09
IT历史连载302-中国台湾之台积电TSMC的历史-风云38年-1987年成立

1986年:中国台湾与荷兰飞利浦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成立台积电。

1987年2月21日:全球首家半导体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在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开业,张忠谋担任CEO,张忠谋挖来通用电气半导体总裁戴克做了总经理。

台积电的初始资本约22亿新台币。台湾开发基金、飞利浦、台塑等7家台湾企业,分别出资1亿美元、0.4亿美元、0.6亿美元,包含技术股各占48.3%、27.5%、24.2%的股份。

台积电租下了工研院超大型集成电路(VLSI)厂房,120名员工,都是从“工研院”电子所出来的。

1987年:半导体行业处于萧条期,除了大股东飞利浦的订单,台积电基本上接不到外部公司的大单,全年产能不到7000片6英寸晶圆,1987年台积电营收为200-300万美元,亏损1亿新台币。

1988年:张忠谋联系了老熟人英特尔CEO格鲁夫。英特尔协助台积电进行了一年的质量认证,提出了200多个整改点。虽然台积电的芯片落后英特尔2.5代,格鲁夫还是把部分订单交给了台积电:价格很低、要赔本做。但英特尔的认证等于国际通行证,相当于免费的全球广告,其他订单纷至沓来。

1988年底:台积电首次实现单月盈利,当年收入10亿新台币。

1990年:历时三年,通过购买欧美日淘汰的二手设备,台积电终于建成了第一条生产线,有了第一个全资工厂,不再租借工业研究所的厂房。

1991年:张忠谋聘请通用电气半导体总裁布鲁克Donald Brooks(张忠谋多年老友,原德州仪器的副总裁、仙童总裁)担任台积电总经理,自任董事长。

1991年:台积电收入45亿台币,同比翻番,从此公司进入了盈利期。

1992年:台积电依靠巨额贷款将晶圆二厂产能扩大到7.6万片晶圆。

1993年底:开始建设台湾第一个8英寸厂,台积电还距离IBM有5年的发展差距。

1994年;台积电的成绩:

上市:9月台积电在台湾证交所上市,市值1200亿新台币,与初始投资额55亿新台币相比,增值20多倍。年度业绩:年收入193亿新台币,增长57%,是行业增长的两倍,拥有137个客户,全球晶圆代工行业不到30亿美元,台积电占比23%;净利润85亿新台币,净利率达到44%。股权结构:飞利浦持股25%,开发基金持股24%,张忠谋持有0.84%。

1995年:推出全球首颗商用0.25微米逻辑芯片

1995年:台积电接到黄仁勋创业两年的英伟达公司的芯片生产订单。

1995年:美国模拟和混合信号音频转换处理器的领导者凌云(CIRRUS)对台积电的营收贡献超过飞利浦,成为台积电超过10%营收、最大的无晶圆厂客户。

1995年:台积电营收突破10亿美元(288亿新台币),增长49%,净利率52%。

1996年:台积电提出“虚拟晶圆厂”概念:客户把台积电的晶圆厂当做自己的晶圆厂,甚至比他们自己的工厂还要好,及时便利到仿佛工厂就在隔壁。

1996年:台积电在美国成立子公司WaferTech,到美国华盛顿州Camas市,兴建8吋晶圆厂,这是台积电首度踏出国门到海外设厂。

1997年3月:台积电总经理布鲁克突然离职,加入了竞争对手-联华电子。

1997年6月:台积电市值达4500亿元新台币,打破国泰人寿保持多年的纪录,成为台湾地区市值最高的公司。

1997年10月:台积电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台湾企业。

1997年:台积电推出了全球首颗商用0.18微米逻辑芯片。

1997年:台积电实现13亿美元营收,5.35亿美元盈利。

1998年:台积电便开始与半导体知识产权公司进行战略联盟,开发标准电路元器件库。

1998年:台积电从最初的5微米工艺升级到的0.25微米工艺。

1998年:张仲谋在台积电唯一手写的几条商业策略和指标要求。

客户第一,定期进行独立的客户调查;公司每年会花费25万,请专门负责客户服务的第三方公司去对我们的客户做调研。使客户在竞争中胜出,或至少拥有与其竞争对手有竞争力的技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厂商,与第二大代工厂商的收入比例至少是2:12010年前的收入为100亿美元(2010年收入130亿美元)。

1999年12月:在新竹科学园区开始兴建台湾地区首个、全球第三个12英寸晶圆厂。

1999年:获得289项美国专利,首次进入美国专利前50排行榜。

2000年:台积电50亿美元并购了张汝京创办3年的世大半导体,并购德基半导体,台积电产能达到326万片,是上一年的两倍,产能利用率106%,市场份额超过49%,成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企业。

2000年:IBM向业绩推荐自己研发中的130nm制程技术。台积电没有购买,而是加大投资,研发自己的铜制程技术。

2001年:台积电明确提出每年税后可分配利润的8%留存为“利润分享计划”,以股票的形式发放给全体员工,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公司的股东。

2001年:台积电的成绩:

2001年:台积电率先采用ASML的193纳米步进扫描光刻机,成功验证了0.13微米铜工艺用于12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可行性,成为唯一量产0.13微米芯片的专业晶圆代工厂。英伟达黄仁勋的评价:0.13微米铜工艺改造了台积电。2001年:英伟达给台积电贡献了218亿新台币,同比增长一倍多,英伟达成为继飞利浦之后第二家营收超过10%的大客户。2001年:自从联华电子转型做晶圆代工后,台积电的毛利率一路走低,从1995年的55%到2001年最低的28%。1994年-2021年:台积电的平均毛利率为48%。2001年:全球半导体大裁员,台积电研发投入却上升47%,并大批招揽人才,首创了台湾第一个首席技术官(CTO)办公室,台大和加州伯克利本硕博毕业、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胡正明成为首任CTO。2001年:台积电和ARM合作,发展出制造超省电处理器的能力。2001年:台积电真正具备了竞争优势的三大拼图:客户信任、制造卓越、技术领先。

2003年:台积电在美国向中芯国际发起诉讼,指控当年追随张汝京前往上海的前台积电员工涉嫌修路商业机密。2005年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了1.75亿美元的赔偿金,两方矛盾暂时化解。

2003年12月7日:林本坚、杨光磊、蒋尚义、孙元成、梁孟松和余振华等6人是台积电研发部门的核心骨干,为表彰“0.13微米铜制程”的功劳,台湾行政当局在圆山饭店给他们颁奖。

最左边的林本坚是光学大咖,被誉为“浸润式光刻之父”;左二的杨光磊和左四的孙元成是逻辑制程的专家,擅长提升产线的良率;左三的蒋尚义是台积电研发老大,是其余五人的上司;最右边的余振华是封装领域的大拿;右二是梁孟松,“0.13微米铜制程”之战的核心人物。

2004年:台积电丰收的一年

总共为超过300个客户生产了5000多款芯片,一家公司生产了全球7%的芯片,逼近英特尔。全年营收和利润创新高:收入2560亿新台币,增长27%,比2000年高出54%;净利923亿新台币,增长95%,比2000年高出42%。年底股票市盈率回升到11倍左右。拿下了全球一半的芯片代工订单,排名第一,位列半导体行业规模前十。

2005年:台积电年营收82.3亿美元,税后净利29.1亿美元。

2007年:台积电宣布飞利浦减持方案,分批分阶段分市场有序退出,美股、台股分别释放。2008年8月飞利浦出清台积电持股,估计21年回收135倍资金。

2007年:台积电有55%营收来自0.13微米以下工艺,缔造了90纳米12英寸晶圆累计出货100万片的里程碑,成为全球第一家量产45纳米工艺的专业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占据代工市场50%的市场份额。

蔡力行上台和下台的故事:

2005年6月:74岁的张忠谋把CEO的位子交给二号人物蔡力行Rick Tsai(1989年加入台积电,小张忠谋20岁,康乃尔大学材料工程博士后,领导创建了台积电历史上第一座8英寸厂),自己继续担任董事长、退居二线。

2006年:台积电首任CTO蒋尚义退休,蔡力行选择孙元成为负责研发的副总,把梁孟松调离先进技术研发一线,负责“超越摩尔”计划的成熟工艺产线。导致梁孟松2009年2月离开了台积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蔡力行的行动:削减研发支出、暂缓了40nm先进技术设备的采购资本开支、裁员-严格执行5%末位淘汰制。当年净减少1000多人,占此前员工总数的4.5%。实际上,台积电2008年的净利润只下滑8%,仍有1000亿新台币。

张忠谋和蔡力行,2008年

2009年:一位被裁员工的老父亲写信给张忠谋,请他不要开除自己的儿子。张忠谋询问主管,说是他自愿离职。张查看员工纪录,发现这位员工已经工作十几年并且还曾被列入前10%被奖励的对象,如此优秀的员工,怎会被打入后5%?张忠谋询问该员工,发现是因妻子怀孕,工作配合度无法像以前那样高,恰好HR部门强制淘汰后5%员工,主管顺手把他加入该名单。被裁员工在公司门口拉横幅,指责台积电假淘汰,不愿发非自愿离职证明。

有一百余名被裁员工在张忠谋家门口抗议。

2009年4月:78岁的张忠谋罕见地出现在台积电年度业务大会,全程厉声批评,说“大家皮绷紧一点!这样下去,台积电会完蛋”2009年6月:台积电召开董事会,78岁的张忠谋重新担任CEO,公开宣布回聘所有被裁员工,调任蔡力行到只有十几个员工的光伏部门。

2009年:张忠谋回归的台积电的发展策略180度转向:将2009年的资本开支增加50%,由18亿美元增加到27亿美元;将2010年的资本开支上调一倍多,增加到59亿美元,接近营收的一半,是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准的3倍,与英特尔和三星电子的资本开支一样。

张忠谋召回了退休3年的原研发总裁、台积电的二号功臣,被台湾人尊称“蒋爸”的蒋尚义,直到2013年。

2009年:台积电占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份额超过50%。

2010年:台积电第一季税后盈利11亿美元,成为盈利额最高的台湾科技公司。

2010年:台积电开始不再给员工发放股票,高管只拿现金薪酬。

2010年:张忠谋在台积电推行减少工时的改革,公开表示不希望员工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要求台积电各部门对所有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检查,找出以更短时间内达到同样效率的方法。

2010年-2013年:台积电首用100人团队的“One Team”赢得苹果A8芯片订单。台积电投资90亿美元新建、扩建产线,部署6000位员工赶工,破纪录在仅11个月后就量产了A8芯片。

2012年:台积电提出“台积大同盟”(TSMC Grand Alliance)概念。

2012年:台积电正式任命魏哲家、刘德音和蒋尚义为“共同营运长”,一起向张忠谋汇报。

2013年11月12日:台积电董事会宣布刘德音和魏家哲接替张忠谋担任联席CEO,张忠谋依然担任台积电的董事长,并直管财务和法务两个部门。

2014年:台积电退出LED市场,他们运作3年多,累计营收不到4亿新台币,亏损50亿新台币。这是台积电首次认赔出售子公司。

太阳能事业部也仅坚持了一年多半时间,累计营收不到10亿新台币,累计亏损120亿新台币。

2011年和2014年:分别推出了28纳米和20纳米制程技术。

“夜莺部队”的故事:

2014年:台积电组织了研发团队-“夜莺部队”,即晚上干活的人。台积电参照富士康流水线,把研发制度改为了三班倒,让台积电从“24小时不间断生产”,升级到“24小时不间断研发”。夜莺的薪水远高于流水工人,也高于普通研发人员,底薪上调了30%,分红上调了50%。夜莺部队很快就超过了400人。由于熬夜伤肝,因此夜莺模式也被称为“爆肝”,台湾流传着“十万青年十万肝”、“肝越硬,钱越多”。

2014年9月:苹果使用A8芯片的iphone 6/s发布,台积电凭借20纳米工艺成A8芯片唯一代工商,是台积电有史以来单一芯片的最大订单,新增超过20亿美元营收,供应量至少5500万颗。

2014年Q3:台积电毛利率同比增加2%,达到50.5%,这是自1996年以来首次突破50%。台积电股价飙升,市值突破3万亿新台币。

2015年1月:面对三星电子宣布16纳米正式量产,张忠谋在发布会上承认:没错,我们有点落后了,但我们会在明年追回来,在一个更大的市场取得更多份额。台积电股价应声上涨8%。最终台积电将研发工程师增加11%至5690人,投入21亿美元研发16纳米。

2015年7月:半年后,台积电实现16nm量产。

2016年3月:台积电以16纳米南京工厂投资与南京市政府签约。

2016年9月底:台积电市值突破4.75万亿新台币(1500亿美元),超过IBM、思科、德州仪器等美国知名IT企业。

2016年:凭借10纳米工艺夺得苹果iPhone 7系列A10芯片全部订单,从此成为苹果手机应用处理器的唯一代工商。

2016年:台积电的资本开支首次超过100亿美元,主要用于晶圆十二厂和10纳米40万片/月产能。

2017年3月17日:台积电市值1681亿美元(5万多亿元新台币),首次超过英特尔,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半导体企业。

2018年1月:台积电宣布:拿到7纳米代工100%的市场份额。将7纳米的量产时间提前到2018年4月。

2018年:华为贡献了台积电8%的营收,取代高通成为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客户。

2018年6月5日:

董事长张忠谋宣告第二次退休。“双首长”:刘德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信息专业博士、1993年加入台积电)接任董事长,魏哲家(1998年加入台积电,担任某厂副总经理)接任总裁。“共同运营长”:秦永沛(1955年出生,绰号“秦公”,1987年台积电的首批员工)和米玉杰(1958年出生,绰号“老米”,1994年加入台积电)升任“共同运营长”。

米玉杰(左)和秦永沛(右)

2018年7月19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台积电排名368位。

2019年:台积电完成全球首颗芯片的3D IC封装,推出创新的SoIC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

2019年:台积电连续第4年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利大王。除了1333种发明专利被申请,申请专利的员工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台积电被称为世界上“最能给技术和人才买保险的公司”。

1994年9月5日-2020年2月20日:台积电市值成长近97倍。

1994年-2019年:2019年营收10700亿新台币(346.3 亿美元)、净利3453亿新台币(111.75亿美元),1994年上市至今营收增长55倍、净利增长39倍。

2005年-2019年:台积电的毛利率:

2020年:台积电宣布到美国亚利桑那州,设立先进的5纳米晶圆厂。

截至2020年:台积电固定资产投入累计开支4.3万亿新台币(1万亿人民币),占营收的比重达到37%。

2020年9月:台积电停止向华为海思供货,失去第三大客户的先进制程订单。

2021年上半年:台积电宣布在此后三年内投资1000亿美元提高芯片产能。

2021年:台积电营收569.26亿美元,相对于1987年营收暴增超过1.8-2.8万倍。2015年苹果占比台积电收入16%,2017年22%,2021年提升到26%。

2022年12月29日:台积电宣布3纳米制程正式量产,比三星电子晚半年。

2022年:台积电日本公司的销售额37.8亿美元,欧洲公司销售额39.3亿美元。

2004年-2022年:

1994年-2022年:台积电营收年复合增长率18.5%,平均毛利率50%,平均净利率36%。

2020年-2022年:台积电全球员工的平均年薪

2020年:新台币181万元(人民币42万元);2022年:新台币233万元(人民币54万元)。

2023年7月28日:在台湾新竹宝山的台积电全球研发中心启用,中心将包含8000名研发人员。

2023年:台积电营收692.98亿美元,占全省GDP的10%,超过了英特尔的542.3亿美元和三星的509.9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商。净利润269亿美元;全年资本开支305亿美元,占收入44%。全年消耗200多亿度电,占全台7.5%。

截止到2024年3月:台积电员工77045人,其中硕士博士超过30000人(2024年初,29008名硕士和2616名博士)。

2024年6月:台积电3nm全部产能被英伟达、AMD、英特尔、高通、联发科、苹果及谷歌全部包圆,供不应求,预期订单满至2026年。

台积电的股票和市值:

台积电创立初期:台湾“国家开发基金”占股48.3%,是第一大股东,荷兰飞利浦占股27.5%,台塑等7家台湾企业占股24.2%。台积电上市:台湾国开基金逐步退出。2001年:台湾国开基金持股12.1%,成为第二大股东。2012年:台湾国开基金持股6.38%,一直保持第二大股东至2024年。2019年10月9日:市值突破2500亿美元,再次超过英特尔。2019年11月20日:市值2628亿美元,首次超过三星电子。截至2019年12月25日:台积电有356,373名股东,包括350,139名个人股东,个人股东持股比例7.79%。台积电绝大部分股东由机构股东持有。2020年7月:台积电共280.5亿股股份,包括259.3亿股已上市股份和21.2亿股未发行股份(公司股东大会通过、证券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尚未发行、主要预留给企业高管和员工股权激励)。2020年7月28日:市值4317亿美元,冲到美股第八名。2021年8月:市值5731 亿美元,超过腾讯的5186亿美元、阿里巴巴的4364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截止2023年12月20日:台积电的前十大股东:第一是花旗托管台积电存托凭证专户,持股20.50%。第二是行政院国发基金,持股6.38%。

2014年1月-2024年1月:台积电十年的股价走向图。

2024年5月:董事长魏哲家、前董事长刘德音及董事曾繁城分别持股6393张、12913张及2.94万张,持股市值64亿、130亿及296亿元。2024年7月8日:台积电股价一度涨4.8%,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随后涨幅回落至3.6%。

“双首长制”回到“大权独揽”之魏哲家上位:

2023年年底:台积电宣布董事长刘德音2024年6月退休,不参与董事改选。2024年6月4日:台积电第十六届第一次董事会,刘德音卸任退休,魏哲家接任下届董事长,继续担任总裁。

副总经理“营运三杰”:

王英朗:左、出生于1968年,2015年成为台积电当时最年轻的副总,五次获得“张忠谋董事长”奖。廖永豪(中)张宗生(右):没有任何的海外背景,从本科到博士的求学全部都在台湾本省,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台积电。

台积电的海外建厂:

2022年12月6日:台积电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工厂,迎来迁机仪式,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在内的重要人物出席。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占地面积1100英亩/445公顷,相当625个足球场。超过台积电在台湾的厂区面积总和,比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面积大出一半以上。台积电在一期工厂预计耗资120亿美元。

2024年2月24日:台积电在日本熊本市的首座工厂建成典礼。4月投片试产,生产日本无法生产的制程12~28纳米的逻辑半导体,用于日企的图像传感器和车载设备。投资额86亿美元,日本政府最多提供4760亿日元补贴。

2024年4月:台积电宣布美国第三座芯片工厂计划,总投资超650亿美元。

2024年6月:台积电向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日本熊本的工厂增资,累计投资额102.6亿美元。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两座芯片制造工厂:一座预计 2025年开始生产,另一座预计2028年开始生产。部分新资金将用于第三座工厂,专注于生产2纳米或以上的芯片到本世纪末先进技术。台积电从台湾调派工程师到美国工厂。首批300名工程师已经到位,最终目标调派3000人,这几乎占到了台积电整个工程师团队的17%。2024年8月20日:台积电赴德国德累斯顿设厂举行动土典礼,预计2024年年底前动工,2027年量产。这是台积电的首座欧洲厂。台积电持股七成,博世、英飞凌、恩智浦各持一成股权。总投资金额超过100亿欧元,台积电负责运营,主要面向汽车和工业市场需求。2024年10月:台积电落户日本熊本县菊阳町的第二工厂计划2024年内开建,2027年投产。台积电控股子公司、台积电日本晶圆厂运营方JASM公司。

2024年11月15日:美国拜登政府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向台积电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子公司TSMC Arizona提供66亿美元的直接资助,以支持台积电在亚利桑那投资650亿美元建立三座晶圆厂的计划。芯片法案计划办公室还将向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子公司提供50亿美元的拟议贷款,这是《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的总共750 亿美元贷款授权的一部分。

2024年11月1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因涉嫌歧视非亚裔员工,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遭集体起诉。

赴美的台积电工程师:美国工人难以伺候,很难完成任务,缺乏奉献精神。美国工程师:工厂的“亚洲文化”导致了工厂管理混乱、等级制度僵化、工作强度太大。亚利桑那州的美国工人:“台积电被誉为地球上最糟的工作地点之一。”企业评价网站Glassdoor上台积电评分仅为3.2分(满分5分),在同类型公司中垫底。

2025年1月:台积电发布2024年财务数据:

2024全年营收900.8亿美元,同比增长30.0%;全年净利润364.8亿美元,同比增长31.1%。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为56.1%、45.7%和40.5%。2024年资本开支297.6亿美元,同比上涨0.7%。2025年台积电的资本开支380-420亿美元,70%将投入先进制程的研发。

2025年1月:台积电正式向大批中国大陆芯片设计公司发出断供通知:2025年1月31日起,对于16/14纳米及以下制程的产品,如果不在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白名单中的“approved OSAT”进行封装、台积电没有收到该封装厂的认证签署副本,将被暂停发货。

2025年2月12日:台积电在美国举行董事会,这是台积电自1987年成立以来,38年里首次在中国台湾以外的地方召开董事会。

网友:“台积电要变‘美积电’了!”

台积电:去美国开董事会是为了让董事会成员更深入了解公司运营情况。

董事会通过七项决议:

2024年财报:总营收28943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 33.9%;税后净利11732亿元新台币2024年度员工业绩奖金与酬劳(分红):总金额新台币1405.9256亿元(人民币313.1亿元),其中员工业绩奖金约新台币702.9628亿元,已于每季季后发放,酬劳(分红)702.9628亿元,预计今年7月发放。台积电24年底中国台湾员工人数约7万人,估计平均每人新台币200.84万元(人民币44.7万元),同比增加新台币51.32万元,增幅约34.32%。资本预算:约171.4140亿美元。建设及升级先进制程产能;建设及升级先进封装、成熟及/或特殊制程产能;厂房兴建及厂务设施工程。机台汰换与大陆设备移转(台湾5亿元设备转给南京子公司)台积电核准不超过百亿美元增资子公司TSMC Global。

2025年2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台积电价值上涨3.27万亿元,以6.98万亿元再次蝉联中国价值最高的民营企业。

参考资料:1、《IC品牌故事|从默默无人到名满天下,代工之王台积电成长史》程文智 芯查查

2、《比光刻机更精密的组织:台积电的权力和帝国》远川研究所

3、《台积电发展史》 见小曰明辉

4、《芯片制造之王台积电崛起之路:半导体行业趋势与国产化路》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

5、《台积电董事会7大决议:2024年员工分红人均44.7万元》芯智讯

0 阅读:1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