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第一兵:一丝不挂在离越军仅10米的石缝中,坚守117天,后来如何

世界名人的过去 2024-06-13 22:16:4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山地区是中越激烈交锋的战场。

然而在1986年6月15日,驻扎在云南边境线的139师师长,却特意致电老山上211高地1号哨岗的一名战士,只为为他唱首《十五的月亮》。

这位战士究竟是何人?

又立下了怎样的功勋,能让师部如此看重?

211高地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战火燃起。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解放军战士仅用一个月就将侵略者赶回了老巢。

落败的越南却不甘心,他们又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了老山和者阴山。

一场长达十年的拉锯战——两山轮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1984年4月,许世友将军率领着千军万马再次踏上征途。

仅仅半个月,就将被占领的高地全部收复。

越南人被打怕了,慌忙拉来苏联人撑腰。

他们向中国边境发起了疯狂的轮番攻击,妄图夺回失去的阵地。

阵地易手是常有的事,今天我军攻占了这个山头,明天越军又会组织兵力反扑。

像一场残酷的拔河比赛,双方都拼尽全力来回拉扯。

1985年2月11日,南京军区的战士们成功从敌人手中夺回三个重要的哨位。

其中一片高地就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211高地。

211高地看似只是个平凡的小山包,但它地势却十分险要,还扼守着当地唯一一条公路运输线。

控制了211高地,就等于掐住了敌人的咽喉。

言外之意,211高地成为了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颗棋子,其战火密集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上甘岭。

尤其是211高地上的1号哨所,与越军只隔着一块6.5米的大石头,之前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们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越军在接下来三个月里,对211高地发动了200多次偷袭,妄图将这块战略要地重新夺回。

1985年5月中旬,正值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轮防交接之际,越军像野狼一样闻着味就来了。

轮防交接意味着防御体系的短暂调整,于是越军再次向211高地发起了突袭。

当时,我军只有十余名战士驻守在211高地上。

越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却如同潮水般涌来。

我军战士们寡不敌众,211高地再次落入了敌手。

往后几个月,211高地上展开了多轮惨烈的拉锯战。

1985年9月8日,我军199师侦察连对211高地发起了突袭,再次将胜利的旗帜再次插在了高地上。

1986年1月,兰州军区47军抵达老山前线,接替了之前在那拉口战场作战的部队。

他们将在这里继续与越军进行殊死搏斗,保卫祖国的边疆安全。

孤胆英雄

1986年的4月,轮到47军5连防守211高地。

彼时,到达老山近三个月的邢志强早已听闻211高地的恶名。

听到要去驻防这个被称作“绞肉机”的地方,其他战士们都不免倒吸了一口凉气。

当上级询问谁愿意去时,邢志强却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

他尽管参军时间不长,却是部队里数一数二的“模范标兵”,过硬的军事素质让他成为当仁不让的尖兵。

“我家还有5个兄弟,不差我一个!”

邢志强的表现让组织无法拒绝,他顺理成章成为211高地1号哨位的哨位长。

出征的号角即将吹响,417团为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举行了一场庄严的送别会。

会上,军长钱树根亲自为邢志强斟满了一杯茅台酒:“一定要活着回来!”

邢志强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战友们一一上前,紧紧地拥抱住邢志强,用力地拍了拍他的后背,仿佛要将所有的嘱托都融入这无声的拥抱中。

彼时,和邢志强一同驻守1号哨位的还有战士潘久田和白世寿。

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对战场的残酷有着深刻的认识。

可当他们抵达1号哨位时,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们震惊了。

所谓的哨岗“猫耳洞”,其实只是一个稍微宽敞一些的石头缝,几只装满石子的编织袋草草地堆砌在洞口,勉强作为掩护。

战士们必须侧着身子,才能艰难地钻进洞里。

如果说这恶劣的环境还能忍受,那么猫耳洞内部的状况更是让人难以想象。

艳阳高照时,洞内的温度就会急剧升高,闷热难耐。

而一旦遇上阴雨天,雨水就会顺着石缝渗进来,洞内瞬间变得泥泞不堪。

为了对抗高温湿热,邢志强和战友们不得不脱光了身上的衣服,将步枪紧紧地绑在身上,继续坚守在1号哨位上。

考虑到战士们高强度的作战压力,组织多次派人送来食物,希望能够补充他们的体力。

可狭小的猫耳洞窄到连转身都困难,更别提解决上厕所的问题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邢志强他们拒绝了美食的诱惑,只吃带上来的干粮。

食物补充做不到,后勤部门就绞尽脑汁希望能为战士们改善生活条件。

小风扇、海绵垫等物品一一送上211高地,这些物品却都被邢志强一一退回了。

战场生存的唯一法则就是时刻保持警惕,小风扇的嗡嗡声可能会掩盖敌人的脚步声,柔软的海绵垫可能会消磨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

为了胜利,邢志强和他的战友们选择了最艰苦的方式,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躯,铸就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

死守阵线

1986年4月28日,夜幕低垂。

邢志强紧握着手中的钢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黑漆漆的丛林。

只见数十个黑影如同幽灵般从丛林中鱼贯而出,借着火力掩护,直扑1号哨位。

“敌袭!”邢志强一声怒吼,率先扣动了扳机。霎时间,原本寂静的山头火光冲天。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越军自知胜利无望才悻悻撤退。

他们在撤退前对1号哨位进行了一轮疯狂的炮击,试图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掩饰自己又一次战败的事实。

“轰!”的一声巨响,邢志强感到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

他挣扎着爬起来,跌跌撞撞地朝着战友的方向跑去。

只见战友白世寿倒在血泊之中,早已昏迷不醒,而潘久田的右腿也被炸得血肉模糊,痛苦地呻吟着。

他忍着剧痛为两位战友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为救援队赶到将他们送往后方医院争取了黄金时间。

“你也要一起去医院!”一位军医看过邢志强的伤口后说道。

“小伤不碍事!”,大家拗不过邢志强,只能让他继续留守在猫耳洞。

此时,1号哨位上只剩下邢志强孤身一人。

1986年6月15日,是邢志强24岁的生日。

军用电话那头的声音难得不是军情指挥,而是一阵熟悉的旋律:“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师长的歌声带着几分豪迈,让邢志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小邢啊,生日快乐!我特意来给你唱首歌,祝你生日快乐,也祝你早日凯旋!”139师师长像个父亲一样关切道。

夜幕降临,一个黑影猫着腰小心翼翼地朝着1号哨位摸索而来。

只见5连连长气喘吁吁地爬上哨位,手里提着一个用军绿色帆布包着的饭盒,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

“这是特意给你准备的烧鸡和白酒,快趁热吃吧!”连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瓶白酒,两个搪瓷缸子。

借着微弱的星光,两人席地而坐,吃着烧鸡喝着白酒,低声聊着家常。

这一刻,战争的残酷仿佛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战友之间浓浓的情谊。

在信念的支持下,邢志强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1号哨位上,驻守了整整四个月。

117个日日夜夜,他一个人歼敌35人,击退了越军数十次进攻,创造了老山战场上唯一一个无阵亡连队的先例。

他也因此获得了“老山第一兵”的美誉。

1986年9月,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完成换防,邢志强跟随47军返回了家乡。

他被提拔为排长,但最终选择了转业,成为陕西宝鸡电信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

后记

后半生的邢志强,虽然饱受战争后遗症的折磨,但他从未向外人提及自己的赫赫战功。

在他心里,保家卫国是一个军人的天职,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他就像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向“老山第一兵”邢志强致敬!向所有为祖国抛洒热血的英雄致敬!

参考文献

陈小玮. 爸爸、妈妈,可安好?——对越作战牺牲烈士父母生存状况调查[J]. 新西部(上旬刊),2014(2):17-20.

张国伟. 老山精神历史逻辑论析[J]. 文山学院学报,2021,34(5):30-34.

3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