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AI生成
2025年4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抛出“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这一争议不仅涉及企业人才战略的合理性,更触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董明珠将“海归”与“间谍”直接关联,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以个别泄密案例(如2023年某海归工程师泄露技术导致格力损失2亿元订单)否定整个群体,逻辑上等同于因噎废食。正如网友指出,若以此标准,钱学森、邓稼先等曾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也可能被污名化,而他们恰恰是中国科技崛起的核心力量。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78.5%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其中许多人在华为、阿里等企业担任技术骨干,推动了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强调“全球化人才观”,其女儿孟晚舟亦有留学背景,但华为仍积极吸纳海归人才。董明珠的言论显然与这一现实背道而驰。
格力长期推崇内部人才培养体系,通过15个研究院、126个研究所和千余实验室构建技术壁垒。董明珠认为,依赖本土人才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且格力专利数量连续多年领先行业(截至2023年达10万项以上)。然而,这一模式暗藏隐忧:格力在压缩机等核心技术领域仍需向日本企业支付专利费,且“万人管培生”计划留存率不足15%,暴露军事化管理与现代职场需求的冲突。
图片:AI生成
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企业通过吸纳海归人才(占比超30%)实现技术突破,而格力的研发投入占比(3%)低于美的、海尔等同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赛道,封闭的人才策略可能加剧技术滞后。董明珠的言论折射出对全球化竞争的防御性思维,但“闭门造车”难以为继。
中国制造的崛起需要兼收并蓄——正如钱学森所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海归与本土人才的融合,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董明珠若能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全球智慧,或许能引领格力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