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早期名叫“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应对农村缺医少药,而建立的一支医疗队伍,与村中的卫生室,同时成立,卫生室早期也叫卫生所,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功能是一样的。
别篇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这是一项大的创新和发明,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建起了简易的医院,在来不及培训正规医疗人才的情况下,短期内成立起了,百万名的村医队伍。
村医队伍一建立,就是服务于基层,为基层患者服务,这就是著名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下放到农村去。”在这一伟大号召下,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建立起了村医队伍。
某种程度上,是给广大农民送医上门,在家就可享受到简宜的医疗服务,吃药打针不用去大医院了,除非超出村医的诊疗能力,一般是不用去医院的。
可别小看这一变化,那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可是直接受益的对象,试想,离得医院几十里路远,又缺少交通工具,人们患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和心情。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乡村医生,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村医队伍,日渐减少,农村患者对其的依赖度,也逐渐减轻,且看网友的文章评论便知。
“现在的村医,服务于村民的事儿没有以前的实在,群众的受益,没有以前的好,因为现在的村医,多用表册说话,村医不能打针输液,有点头痛发热,或者其它杂症,也只能到县城去,以前群众对村医的依赖性,是很强的。”
以上发评,认为现在村医有了很大的变化,为群众服务,不如以前实在了,这是因为“公卫”任务,占去了村医的大部分时间,已经无暇顾及患者的感受,抽不出太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
况且管理部门,对村医的种种限制和框框,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村医的服务能力,比如,如上所述,不能打针输液等等。
现在村医的担子非常重,光一个“公卫”任务,就忙得不可开交,在镇卫生院的领导下,包揽了一线的全部任务,对一些慢性病的管理还特别复杂,几乎占去了村医的大部分时间。
且看一位村医的自述“村医不但在干公卫,而且所有的公卫任务,也都是村医干,在编人员只是象征性地参与,到最后公卫经费百分之八十的,进了在编人员的口袋,村医在他们面前就低人一等,一句话干事多拿钱少。”
这就是村医的真实日常,干活多拿钱少,分配任务得按时完成,任务是越分配越多,补贴经费却是越拿越少,在有编制的人面前,还低人一等,村医有怨没处诉,形成一种奇怪地现象,特殊的村医群体。
乡村卫生室和村医,是国家医疗卫生系统,设在农村的最后一级组织,属于医疗卫生系统,按道理讲,应该和其它医疗组织一样,同工同酬同编制。
怎么单独就把村医分立开来,要说是农民,却干着在编人员的工作,要说是在编人员,却没有编制,也没有工资领,只领着微薄的补贴,过日子,工作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且看一位村医的反馈:“全国所有的国家单位,没有一个靠发补贴,不发工资的,只有公立卫生室。”
这位村医也认为,卫生室和村医,就是属于国家的单位和人员,但是就是只有补贴,而没有工资,也不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