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中外,伟人之所以为永垂不朽,不唯有不世之功,亦必有榜样示范之效,人们穷尽一生,只为追逐那模糊而又可靠的身影。
毛主席作为社会主义之魂,有人崇拜他的精神品质,也有人追逐他的诗词财富,不过真正以榜样为马,以梦想为饵,最后如愿以偿哭倒在毛主席怀里的仅有一人——纳·赛因朝克图!
【峥嵘岁月】
纳·赛因朝克图是蒙古族人,1914年出生在了内蒙古小村庄中,家里谈不上大富大贵,仅能维持一家人最基础的开销,日子勉强过得去。
赛因朝克图的父亲不是一位简单角色,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远近十里八乡都是赫赫有名的书生,只可惜生不逢时,腐朽清王朝没有给他展示机会,好在赛父性格沉稳,没有被外物影响,脚踏实地过日子,至于那些没有完成的目标就全部寄托在了赛因朝克图身上。
因此,和绝大多数底层人民不同,赛因朝克图从小就接受了先进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赛因朝克图与生俱来诗词方面天赋,颇有少年方仲永的既视感,一首《无名小花》火遍了草原。
后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活动相继发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飞速传播,赛因朝克图的立场有所改变,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者靠拢。
赛因朝克图恰好就接触到了主席早期的文学创作,主席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无病呻吟的喊,只有一个想要改变现实的愿望以及一颗诚挚救民的心灵。
而且主席已经声名在外,在我党多次做出关键决策,隐隐约约之间展现了人中龙凤的姿态,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赛因朝克图就成了主席铁杆粉丝,赛因朝克图私下还曾对好友说:“要是能和他见面就好了”。
次年,赛因朝克图拿到了东渡日本的机会,两国之间已经剑拔弩张,但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赛因朝克图还是顶着巨大压力,外出留学。
“苦心人,天不负”,1956年赛因朝克图得到了汇报,他总算有机会去面见偶像毛主席,去看看自己的精神支柱。
【梦圆北京】
1956年2月,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由于多年的工作履历,赛因朝克图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代表。
这不是赛因朝克图第一次到北京,但却是离中央行政机构的一次,会议的主持是总理周恩来,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赛因朝克图自然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到了下午,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了一则小道消息,大意是毛主席将会在晚宴上亲自会见各代表,赛因朝克图大脑一时之间有些短路,完全不敢相信,随后更是欣喜若狂,激动到发抖。
冷静下来之后,赛因朝克图趁着空闲时间,又写下了一首诗《我握住毛主席的手》,诗词言简意赅,除了对主席的歌颂外,还有要面见偶像的激动。
下午的会议是上午的延续,赛因朝克图放好了心中渴望,完成了应尽的责任,而剩下的便是晚宴了。
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政协的晚宴远远称不上豪华,与之相对的,所有代表内心的情绪都有些复杂,毕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毛主席,而且很可能是此生仅有的机会。
少顷,毛主席总算如约而至,在几个秘书、保安的陪同下现身,主席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疤痕,唯一不变的是精神和气质,主席昂首挺胸,缓缓向舞台中间走去,伴随而来的是雷鸣般掌声。
赛因朝克图情绪则有些失控,眼里不知为何总有些许难以除去泪水,手脚也有些慌乱,一不小心将菜夹到了盛酒的杯子中,好在没有人注意到。
毛主席不拘泥形式,也不在意身份,简单致辞后,向每一桌代表依次问候,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民生和会议情况,很快就走到了赛因朝克图所在位置。
赛因朝克图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了一起,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瞬间倾泻而下,这既是幸福的泪水,也是感动的泪水。
这很快就引起了毛主席以及警卫员的注意,警卫员刚想上前一探究竟,就被毛主席挥手拦下了,主席是从基层上来的人,见识过大风大浪,而且来之前也简单做了些功课,对代表有一定程度了解,理解了赛因朝克图的情况。
主席主动上前一步,赛因朝克图直接向主席抱扑了过去,这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画面,一个留过学的高级知识分子躺在伟人之怀嚎啕大哭。
与之相对的,现场很安静,主席也没有说话,脸上依旧挂着一丝,等到赛因朝克图情绪稳定后,主席轻轻拍了拍后背,全场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雄惜英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领会其中奥妙。
“希望您能把蒙古民族的文学发扬光大,文字是一把好武器,不仅能陶冶情操,也是文化传承的好载体”,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
赛因朝克图声音哽咽,无法说话,只是用力点头,晚宴结束后,主席留下了联系方式,还特地派人将赛因朝克图送回了临时住所。
次日,赛因朝克图照常出席了政协会议,也没有人主动向他询问昨晚事情,用赛因朝克图自己的话来说:“很棒的一次体验,我得到了新的启发。”
七天之后,政协落幕,赛因朝克图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成了理事,属于他的文学之路开始了。
【奋斗人生】
1956年的冬天,赛因朝克图在严寒之中出版了《春天的太阳从北京升起》,将北京的朝气传递给全中国,给予人们新的希望,毛主席也是赞不绝口。
同年十二月,赛因朝克图受邀前往尼泊尔,领略异国风土人情,《访问尼泊尔组诗》便应运而生,诗歌灵巧飘逸,融入了蒙古族独特的风情,朗朗上口的同时,人们也有了解世界的窗口。
回国之后,赛因朝克图就到了文学巅峰时期,没有任何创作上的障碍,只要是给他一个题目或者是大体内容,一周之内,赛因朝克图就能交出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回复,《诗集》《小说散文集》《戏剧集》《我们雄壮的呼声》等先后问世。
期间,毛主席多次与赛因朝克图通话,探讨文学方面的用词造句,多次鼓励赛因朝克图保持初心,不忘始终,继续发扬文学精神,将民族风情推向全世界。
1958年,一波三折之后,赛因朝克图加入了共产党,“人生的清单上又少了一事”,毫无疑问,赛因朝克图已经实现了儿时所有的梦想,但命运的齿轮还在永驶向前,同年六月参加了一个国际性的作家会议。
长时间缺少展现机会,中华蒙古族已经在国际上消失太久太久,赛因朝克图做到了一鸣惊人,用诗歌力量唤醒民族记忆,《金桥》《互助组发展成公社》成了大会最大收获之一,最后大会全票通过,将他选为亚非作家常务理事会中方联络委员会委员,这也是我国与世界接轨的一大步。
之后的几年,赛因朝克图依旧保持了高强度,每年都会有诗集或者翻译集出现,而彼时的他也已经快50岁的年纪了,也有了想要回家,想要安度晚年的想法。
1966年,游子归家,赛因朝克图辗转各地之后终于回到了呼和浩特,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可惜的是,老人的最后几年过的并不开心,到了1973年因病离开人人世,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艰难的岁月中也会有温暖,毛主席平易近人,就像是路灯般的存在,指引着赛因朝克图一步一步前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赛因朝克图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是成功的秘诀,成功的道路上终究没有捷径,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