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人

薇菡看情感 2024-07-24 03:39:16

文:甄小竹

喜欢一个人,又或者说是一位作者,当从喜欢一本书开始。就像了解张爱玲,最早是从读《半生缘》开始,曼桢对世钧说的那句“我们回不去了”,至今我是非常喜欢的。短短的六个字,仿佛包含了一生一般,意味深长,简单里透着无限的绝望与眷恋。

多少爱情,走散了,多年后重逢,都该是“我们回不去了”,有痛彻心扉的感觉。

而那些重复出现的手套、围巾等等,仿佛小说里的道具,在民国是洋气的,也是有意蕴的,记得早年看过由吴倩莲和黎明共同演绎的电影《半生缘》,是入了心的,既世俗又炎凉。

因为电影《半生缘》,我爱上张爱玲。

爱玲的文字,多少有些炎凉与苍凉并存的感觉,在叙述方面,又何等的冷静,仿佛一个冷漠的人,冷静地叙述着别人的故事,那些故事,只关乎别人,不关乎自己。那些比喻,充满了特色,我说,那叫“爱玲色”。

比如:“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这是《金锁记》中的描述,贴切的形容,带入感的比喻,熨帖的让人无法自拔。

早年,就很喜欢张爱玲,购买了她的很多作品,几乎涵盖全部,可能是因为理解能力有限,抑或是时间上不允许,只是浅尝辄止。

对于张爱玲的叙述及比喻,我是深入地喜欢着,那份清醒,以及那份沧桑与悲凉,都有独特的笔法,有人模仿,却从无人超越。

张爱玲的字始终是普通又触痛泪点的,甚至有一种欲语还休,欲哭无泪,痛在心里的感觉。并不刻意,却又在刻意。

读过很多书籍,读过很多作者的文章,而内心最爱,莫过于张爱玲和杨绛先生了。

娓娓道来,游刃有余,不似有些文章,总给人发力过猛的感觉,其实很喜欢贾平凹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写文章就是说话,把话说的好听。”

近日,一直在读《道德经》,某一个时间点上,无意间看见一段爱玲写的话:“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若只是多心,何必虚张成情。若只是微凉,何必虚夸成殇。若只是微苦,何必虚说成殇。若只是多情,何苦句句是恋。若只是心痛,何必说成心碎。若只是神伤,何必虚说成怨。”

读这段文字,竟然有触动心扉的感觉,对于爱情,在爱玲眼里是如此的决绝,爱玲始终是一朵低到尘埃里的花,艳丽又卑微。

于是,萌生了再读爱玲作品的想法,,在网上购买了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包含了《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等作品。

这些作品,早年是阅读过的,因记性不好,人物内容,早就忘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年轻,读不懂爱玲的炎凉与苍凉,读不懂爱玲如“独活草”一样的孤独,也许,再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说,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人。

人到中年,却依然痴情文字,感谢您的到访阅读,小竹期待与您共勉。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竹删除。

0 阅读:6

薇菡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