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动“手术”,大乘用车板块先行丨大整合③

新汽车 2025-01-16 10:21:57

作者|杨 璐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上汽集团大乘用车板块正在调整组织架构。调整目的,是为了迎接与华为深度合作。首批已有40多名华为人士进驻上汽,计划在飞凡汽车内部、代号为ES37的纯电SUV上,引入华为方案。纯电SUV飞凡RC7原计划去年上市,因前期荣威与飞凡品牌整合,项目一度搁置。如今,ES37项目重启,将搭载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上汽与华为高层还在探讨合作模式。为此,上汽乘用车开启全员竞聘,主要面向公司管理层,绩效优秀者有望跨级升职。1月13日,上汽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上汽‘大乘用车’管理层全员竞聘上岗这事是真的,想变革的决心也是真的,我刚已经交了竞聘材料,祝好运!”

上汽组织架构也将进行大调整,预计在今年一季度完成。大调整中,上汽集团将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5家公司组建为“大乘用车板块”,并成立“执管会”,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1月10日,上汽集团召开2025年干部大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贾健旭表示,上汽大乘用车板块重组已迈出改革突围的第一步。2025年要以乘用车一体化管理为抓手,各项改革工作要体现“上汽先锋、上乘先行”愿景,达成“上汽行、皆上乘”的目标。不过,关于2025年规划以及乘用车板块调整细节,上汽集团回应帮宁工作室表示,目前这部分情况尚不清楚。

从2024年至今,上汽集团在多领域都有大规模调整,涉及人事、品牌、组织架构等。

去年7月,上汽集团原总裁王晓秋升任董事长、上汽集团原副总裁贾健旭升任总裁。上汽开启新一代掌门人带领的改革之路。

今年的组织架构再调整,以及与华为深化合作,无疑是上汽集团迎战2025的最强信号。

自主品牌“捏成一个拳头”

2024年,中国品牌销量占比达65.2%,各大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快速崛起。目前来看,各集团整合多聚焦自主品牌,比如吉利控股将乘用车归为吉利汽车和极氪科技两大集团;广汽集团将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由总部管控自主业务等。相比吉利和广汽的尘埃落定,上汽集团的整合详情一直较为隐秘,没有直接对外公开,不过从2024年的系列改革趋势和2025年干部大会中,可见一二。

去年8月,在上汽集团年中干部会议上,履新总裁的贾健旭发表“铁血演说”。他提出,要把自主业务视为主攻方向,“5个手指捏成1个拳头,对市场打过去”。在2025年干部会议上,贾健旭再次提到了大乘用车板块。去年11月11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调研上汽集团时指出,要牢牢把握主战场和主攻方向,聚焦国内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推进系统性改革,打响自主品牌。上汽打响的第一枪,便是荣威与飞凡合并。

10月28日,上汽乘用车发布荣威、飞凡合作的消息,表示“这不是1+1=2,是梦想与使命的融合与加乘”。更早些时候,8月30日的成都车展上,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透露了荣威与飞凡的动向——渠道方面,计划2024年底,100家荣威飞凡经销商门店开业。当时已整合了35家荣威门店、12家飞凡门店。产品方面,荣威品牌在售车型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覆盖轿车、SUV、MPV;飞凡则只有纯电SUV和轿车。此后,飞凡不再局限于纯电,将推出插混或增程车型。品牌方面,飞凡脱胎于荣威的R标,未来会承担荣威品牌高端新能源系列的角色。日前,荣威飞凡方面对帮宁工作室表示,两个品牌的融合细节还没有最终明确,高层尚在梳理当中。合并之前,两个品牌的差异十分明显。荣威一直是上汽自主品牌的销售主力,2021年以前月销3万辆,但2021年以来,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5、6月,月销不及万辆。‍‍‍‍‍‍‍‍‍‍‍‍‍‍‍‍‍‍‍‍‍‍‍‍‍‍飞凡原本就在荣威品牌下,命名为“R”品牌,2021年更名为飞凡汽车,从荣威处剥离独立。当时,上汽对飞凡的期待不亚于对智己,希冀二者合力达成智能电动“双子星”。起初,智己定位高端新能源,产品价格区间在30万元级,飞凡对应的是20万元级。然而,在价格战冲击下,智己下探到20万元出头,来到了飞凡的领地。二者定价重叠,造成内部资源双重消耗,战略收缩是必然之举。飞凡汽车独立这3年,销量一直不高,近来下滑严重,2023年为2.1万辆,2024年前9个月不到6000辆。相比不少“厂二代”新能源品牌都已月销过万,飞凡在行业比拼中渐渐落后。

在2024年销量统计中,两品牌已合并。数据显示,2024年上汽乘用车零售销量超81.4万辆。11月,荣威飞凡和MG销量是7.3万辆;12月,荣威飞凡销量环比增长23.3%,MG环比增长22.5%。下半年以来,荣威飞凡、MG均月环比连续上涨。人事换防,是上汽集团去年下半年的一大要事,涉及到乘用车板块为:上汽大众原党委书记、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担任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上汽乘用车原业务规划和项目管理部动力驱动平台执行总监祝勇,任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何明磊为荣威飞凡事业部总经理;上汽通用五菱原品牌与传播总经理周钘出任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改革进程中,智己品牌一直独立存在。作为上汽的“一号工程”,它是集团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代表。2024年12月16日,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卸任智己汽车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贾健旭接任。同时,智己完成94亿元B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数字智能底盘、线控转向、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

在改革进程中,智己品牌的技术产品开发一路猛进,2024年推出了IM AD3.0“直觉智驾”系统,全国开通,成为业内第四家落地此技术的企业,还发布了“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自称行业首个。此外,智己L6和新LS6上市拉升了整年销量。2024年,智己销售6.55万辆,同比增长71.2%。今年,智己也将进军增程路线,计划分别推出2款纯电和增程车型。

转变与破局

去年,上汽集团围绕《上汽集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提出了“五大战略任务”和“五大关键举措”,包括以自主品牌为核心,智电技术为关键,自研与合作并重等。合作的最大噱头莫过于华为。3年前,上汽集团原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论”引爆行业话题,就此划清与华为的界限。但如今,包括上汽在内,不少车企都想借华为一臂之力。也曾把华为拒之门外的广汽集团,近日与华为确立合作新模式。广汽投资设立GH项目公司,将与华为通过联合定义和设计,在产品开发、营销策略以及生态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打造基于全新架构、技术领先的新品牌。

目前双方已经开始联合办公,计划推出一系列智能化新车型产品,首款产品将定位于30万元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新模式还未确定,有消息称合作深度将高于“四界”。根据报道,上汽与华为合作将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广汽集团在改革中已导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畅通从产品定义、开发到上市的全流程,致力以此打造爆款车型。IPD体系,是产品开发团队对客户和下游环节所有交付的统称。优势在于跨部门团队协作,使产品开发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与可服务性。华为引入IPD体系的时间较早,并在内部广泛运用,在华为发展路上功不可没。这是上汽在产品开发层面的转型之一。此前,贾健旭还谈过,上汽在产品开发方面,将通过型谱管理,使集团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对于每款新车型,将设定明确的市场份额目标,并要求相关部门提供详细的市场分析报告,再基于产品型谱,确定动力总成型谱、电子架构型谱和七大技术底座的分配,确保一个型谱要负责5年,否则是极大的浪费。以后严格把控所有新品投产,宁可推迟投产时间,也不能盲目投产车型,避免投产一辆车、扔掉一辆车的浪费。

在研发层面,上汽也有了相应的整合动作。去年8月,有报道称,智己、飞凡研发业务将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该院成立于2022年,是上汽乘用车自主品牌整车研发平台,负责整车软硬件、架构技术和共性高价值模块的统一开发,前瞻原创技术和先进工艺及相关能力的建设与落地等。研发总院主要为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四大品牌提供基础开发。在整车开发的基础上,智己和飞凡的一些技术研发可以自己做主。但经调整后,智己和飞凡的新产品,将从立项到整体开发,均由研发总院统一负责。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技术项目,也会集中迁移到上汽研发总院统一管理统筹。其他车企也采用平台化研发模式。比亚迪在总院做研发,品牌院做整车导入,吉利也把曾经各自为政的研发团队归纳整合。这种模式可以集中资源、避免重复、降低成本。对上汽来说,此举还能让上汽研发总院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作战中心”,通过平台化、规格化的策略分摊研发成本。

“要形成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单靠零部件替代远远不够。”上汽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表示,“我们确定了构建‘大单品’的开发模式……不断提升研发质量、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还要学习行业内先进的经验,打开降本的想象空间。”一切整合都是为了降本增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上汽集团自2006年起,连续18年坐稳国内销冠位置,直到2024年全年累计销量401.3万辆,被比亚迪的427.2万辆反超。如今也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刻。自主板块大调整在逐步进行中,合资板块的创新模式亦有不少。上汽大众合资续约、AUDI品牌亮相、上汽通用梳理内部架构……2025年,上汽集团仍然压力重重,背水一战的改革举措势在必行。贾健旭称,上汽最大的浪费是时间,接下来要更快节奏地落实改革举措,2025年是上汽延续改革的又一关键之年。“上汽集团肩负着上海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任,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仗必须打赢,没有退路。”王晓秋立下誓言。

1 阅读:157

新汽车

简介:有品质的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