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建造港珠澳大桥,遭到李嘉诚威胁的胡应湘,二人如今高下立判!

郭嘉聊健康 2025-04-03 22:52:41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从1983年第一次提出修建伶仃洋大桥的构想到2025年的港口交易风波,这条横跨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长虹,一直不仅仅是一项超级工程,更是资本博弈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缩影。

然而要提起当年大桥的建设,可谓是实属不易。

在这条桥梁之上,胡应湘曾倾注数百亿,扛下无数质疑;李嘉诚却一度强力反对,甚至放话警告。

如今,当港珠澳大桥日均车流量突破2.5万辆次、珠海GDP连年高速增长,而李嘉诚却准备出售全球43个港口,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如今看来,两人的格局在当初建造港珠澳大桥时便已高下立判!

一、跨海长虹中的商战序曲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香港正处于经济腾飞的关键阶段。

1983年,胡应湘首次提出“内伶仃洋大桥”的构想,想用一座横跨伶仃洋的宏伟桥梁,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这一想法在当时颇具前瞻性,却也因为技术、资金、政治多重因素,而遭受重重阻力。

到1997年时,珠海市政府对这个构想表现出极大热情,正式将跨海大桥计划列入议程。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阶段,香港方面却出现了“需求不足”的声音。

背后真正的关键人物正是李嘉诚。

他通过掌控香港多个码头在珠江西岸的货运主导权,深怕大桥的开通会蚕食他在水路运输上的利益份额。

由此掀开了两位富豪在基建与经济利益层面的漫长对峙。

二、李嘉诚的坚决反对

彼时,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已经在全球掌控了50多个港口业务,在珠江西岸更是坐拥高栏港、九洲港等重要码头。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意味着海运货量将大规模分流至陆路,直接撼动他的港口帝国根基。

大桥一旦建成,珠海、澳门与香港互动更加便捷,传统水运优势必然削弱,李嘉诚难再独享这块可观的“蛋糕”。

于是在2002年时,他对媒体公开质疑大桥的经济可行性,并放言:“影响他人的利益会出人命”。

一言既出,挑起广泛争议,一些媒体甚至将此形容为对胡应湘“公开威胁”。

虽然这种说法略显夸张,但却真实映射出李嘉诚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展现出的强硬姿态。

三、国家战略的强力介入

尽管反对声音不断,但港珠澳大桥在“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命脉”的重要地位上,始终获得国家层面的关注。

2009年,中央政府正式主导立项,不再仅仅依赖 Hong Kong 或珠海等地方政府的协调,而是以国家重大工程批复的形式推动项目落地。

这一次,胡应湘依旧冲在前头,牵线郑裕彤等香港富豪,拿出150亿元民间资本注入到大桥建设的准备阶段中。

可以说,胡应湘自1980年代崭露头角,一路从广深高速、虎门大桥再到伶仃洋大桥项目,始终站在内地基建的第一线。

他并非一味地只想赚快钱,而是看到了把区域交通彻底打通、升级基础设施可以带来的长远利益。

最终大桥在技术攻坚与多方投入中迎来了实质性进展。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当年的开幕仪式上,政府领导与建设者齐聚一堂,宣告一段长达数十年的酝酿与争议终于尘埃落定。

四、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再起风云

时间进入2025年,世界局势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嘉诚再次走上舆论风口——他计划以190亿美元向贝莱德出售全球43个港口,其中还包括地缘位置极其关键的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大范围的关注和担忧。

为什么这笔交易会被各界所质疑?

一来,巴拿马运河历来是全球贸易命脉,被外界称为“绝不可替代的战略水道”。

如果运河沿线港口落入其他经济体之手,中国对外贸易的安全通道有可能被卡脖子。

二来,在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这笔交易无疑牵动着各方神经,引发舆论对国家安全的高度敏感。

中方外交部也在这个时点果断发声,表明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港口出售要保持警惕,背后所暗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

即便李嘉诚作为商人有权自由支配资产,但将如此战略性资源出售给海外势力,势必会受到严格审查。

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启动了相应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对这笔数额巨大的港口交易进行进一步核查。

而在另一边,港珠澳大桥却在同年3月打破了历史流量纪录,日均车流量突破2.5万辆次。

珠海的经济数据表现亮眼,大湾区的经济总量更在过去6年里增长了3.2万亿。

正如胡应湘所说的“百年回本论”,大桥所带来的长尾效应,越走越清晰。

曾经被质疑的经济账,如今反而成了无数企业竞相关注的黄金动脉。

五、两位富豪的投资路线“天壤之别”

纵观胡应湘与李嘉诚的三十年博弈,可以从他们的主要投资项目和作风窥见一二。

1、胡应湘:基建为王的“不赚钱”心态

广深高速、虎门大桥,包括后来提出的港珠澳大桥构想,胡应湘都秉持着BOT模式(建设—运营—移交),在经营期内收回成本和合理利润后,就会把项目移交给国家。

例如,广深高速投入114亿,于1997年通车,在保障质量与效率的同时,最后移交了国家管理。

沙角电厂更是在短短33个月建成,让广东解决了高达1/4的用电需求。

有人曾说他“赚得不多”,他却回答:“真正的大赚,是让社会赚钱,让国家赚钱。”

于是到了2023年,他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仅排第48位,资产只有李嘉诚的1/20,但这一切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

2、李嘉诚:资本腾挪的“囤地哲学”

如果说胡应湘是“基建狂魔”,那李嘉诚可谓“精明商人”的代表。

长期以来,他的核心操作方式之一就在于囤地,尤其是在内地和香港市场上把握市价差。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他在北京的“誉天下项目”捂地25年,最后获利20倍惊人数字。

另外,自2013年起,他开始大规模抛售内地资产,套现规模超2000亿港币,然后加码英国基建设施,甚至布局欧洲电网、水务、天然气等公共服务领域。

2025年,他以373亿美元身家再度蝉联香港首富。

两位富豪都曾在香港和内地商界呼风唤雨,但一座桥梁和港口,却让他们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和口碑迥然不同。

六、超级工程背后的经济账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后,其展现出来的经济价值很快被数据所证明。

到2024年,大桥进出口总值已经突破万亿,珠海进出口总量和GDP增速屡创新高。

更重要的是,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渐成型,城市间协同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许多企业和人才开始将珠海视为新的产业落脚点,带动地产、金融、物流等多领域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跨海长虹”逐渐成为新的地标和象征。

央视的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播放量破亿,许多普通人通过视频了解到建设工人的真实故事,更对桥梁背后的艰辛与付出感同身受。

与之相对,李嘉诚这边却因为多次公开“在商言商”的发言,引发官媒的尖锐评论,甚至出现“资本无国界,商人有祖国”的批评。

七、商人逐利?还是也应承担家国责任?

这座全长55公里、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如今不仅是建筑技术与工程质量的体现,还关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重利益考量。

胡应湘用“桥梁”再次诠释了家国情怀;李嘉诚手中的“码头”,则被不断质疑是否在为个人资本最大化而牺牲了某些公共利益。

两位香港巨富的百年之争,也折射出香港商人群体在新时期面临的多重抉择。

是将海量资金投向内地基建,与国家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胡应湘和李嘉诚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也让外界看到了成王败寇背后更丰富的图景。

李嘉诚在商言商,也在香港的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建树。

过去数十年,香港确实因为一批资本大佬而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他们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国际化的创新与财富。

胡应湘则扮演了另一个角色,他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基建报国”的推动者,从广深高速到沙角电厂再到港珠澳大桥,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也凝聚着他对内地市场的信心与期待。

在回顾这段跨越40年的故事时,我们不能忽视大桥背后牵动的家国情怀,也不能忽略港口帝国展现的商业运作方式。

如今当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屡屡刷新纪录,当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再度引起舆论哗然,也许正是审视商业与国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如何相互影响的大好时机。

结语

历史从不奖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永远铭记那些把时代责任扛在肩上的企业家。

港珠澳大桥见证了两位富商的坚持与放手,也见证了香港乃至全国经济格局的重大演变。

无论是胡应湘的“基建情怀”,还是李嘉诚的“全球布局”,都深刻地刻画了商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取舍。

当滚滚车流每天疾驰过伶仃洋海面,当新闻报道风云再起港口交易的步步紧逼,我们或许会再次想起那句朴素而有力的话:商人有祖国,也有社会责任。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或能找到平衡,也或将持续在矛盾中碰撞。

历史会为选择注解,而港珠澳大桥已是最好的见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这个香港富豪,35年促成港珠澳大桥,格局甩李嘉诚一条街. 新浪公司.[2021-04-04]

港珠澳大桥构想“第一人”胡应湘的传奇人生. 中新社.[2019-02-24]

因建造港珠澳大桥,遭到李嘉诚威胁的胡应湘,二人如今高下立判!. 小阳咩咩咩.[2025-03-29]

千亿“港珠澳大桥”建成,李嘉诚当年曾反对:我会因此损失惨重. 胡应湘.[2025-02-20]

0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