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报记者 马敬泽
在经历实体零售辉煌与落寞之后,“流离颠沛”的大润发再次被“抛弃”。
1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出售其所持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图源:大润发消息 微信公众号)
根据公告,德弘资本将收购阿里全资子公司吉鑫和淘宝中国所持约73.66%高鑫零售股份,以及NewRetail所持约5.04%高鑫零售股份。阿里巴巴在公告中称,阿里巴巴将“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股东回报。
阿里“新零售”宣告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半个月前的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以约74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另一家中国领先的零售企业——银泰百货100%的股权,购买方为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财团。阿里巴巴公告表示,预计因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3亿元。
高鑫零售和银泰百货同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亏损的情况下,阿里仍急于出售二者股权,这似乎宣告着阿里“新零售”的“失败”。
阿里的“新零售”于2016年首次提出,彼时,阿里巴巴不愿囿于线上零售,提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先进技术,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以自身电商优势赋能线下零售,提高传统零售的效率和用户体验,打造新增长点。
针对该规划,阿里早在2014年就入股银泰,随后在2017年投资高鑫零售,并于2020年10月增资,直接和间接持有其72%的股权,全面控股高鑫零售。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新零售”业务并未给阿里带来充足价值,其持续亏损反而为阿里的整体营收拖了后腿。
阿里巴巴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含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盒马在内的“所有其他”业务板块,营收470.23亿元,同比下降7%,经调整EBITA大幅下滑87%。财报明确指出,高鑫零售因供应链收缩及客单价下滑导致的收入减少,是业绩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源:阿里巴巴公告)
毫无起色的业绩,也让阿里果断剥离“新零售”。2024年2月初,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业绩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就“阿里退出实体零售”传闻称,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够完成退出的话,也非常合理。
2024年2月23日,阿里巴巴子公司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苏宁易购19.99%股份,转让给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价28.47亿元。而在2024年12月和今年1月1日,阿里又分别出售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的股份,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或将正式划上“休止符”。
“零售巨头”路在何方?
作为一家拥有近30年历史的老牌零售企业,大润发曾凭借优秀的管理和供应链思维成为行业龙头,又在电商冲击下,面临营收、影响力等层面的下滑,最终于2017年并入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板块。
实际上,对高鑫零售而言,阿里巴巴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在双方业务融合方面,阿里立足高鑫零售的实体定位,在延伸其线上板块的同时,布局大润发Super、小润发、M会员商店等新模式,主打多元化与细分市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高鑫零售旗下拥有466家大润发、30家大润发Super(中超)及6家M会员店。
在供应链方面,阿里借助数字化优势打通大润发线上线下零售渠道,优化其采购管理、门店管理及需求预测,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并围绕基础设施、标准化、数字化等多方面,布局大润发的生鲜赛道。
不过,阿里的改造不仅未让高鑫零售“重回巅峰”,还没能止住其自2022年开始不断下滑的业绩。2024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高鑫零售净亏损达16.68亿元,同比降幅高达2238.5%,为其2011年上市以来最大亏损。
尽管在2025上半财年,高鑫零售净利润为1.8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该成果更多来自对销售和营销开支的节约,其收入反而同比减少3%。
实际上,“新零售”这一构想本身就存在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多年来,阿里在电商赋能传统连锁商超的探索中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传统商超存在的经营、供应链等问题不能通过单纯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得到充分解决,其数字化改造在实际业务开展中也不能有效体现在营收增长上,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阿里“新零售”业务的全面收缩。
另一方面,面对生鲜电商、即时配送等新业态,高鑫零售等连锁商超在细分业务和品牌化建设上未能取得显著成果,在阿里“新零售”生态中并未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错失优化自身供应链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和管理变革的机遇,这也是高鑫零售等商超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材料:
辣椒财经|先卖银泰,再卖高鑫,阿里放下“新零售”|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