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都市的繁忙节奏中,健康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体检逐渐成为了都市人群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社交平台上的体检攻略琳琅满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纷纷寻找适合自己的体检套餐,以期提前发现健康隐患,为后续预防和治疗提供保障。
然而,在这看似寻常的健康追求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陈漫,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白领,对于体检中的“加项”推销早已习以为常。每年,她所在的单位都会提供体检福利,但每次去体检,她都会被前台热情地推荐一些额外的检查项目。
“女性嘛,他们就会问你妇科检查要不要增加。还推荐过骨密度检测,说我那个套餐里面没有这个项目,三十多岁要不要测一下?”陈漫回忆起之前的体检经历,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次,她又被推荐了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项目——肿瘤标志物检测。推销人员声称,这项技术非常先进,可以提前发现多种癌症风险。面对这样的推销,陈漫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加做了这项检查。
“毕竟,健康不是小事。虽然价格比整个基础体检套餐都多出好几倍,但想到这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心,也就咬咬牙做了。”陈漫心想。
然而,检查结果却让她大跌眼镜。虽然有些指标异常,但在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并没有发现问题。这让陈漫开始对体检机构的推销行为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在浙江湖州的朱芬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带着年迈的父母去体检,却被推荐了一个名为PET-CT的检查项目。这个项目被誉为“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可以详细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有肿瘤。然而,高昂的价格却让朱芬望而却步。
“一个人就要8000多元,两个人做下来就要一万多。这简直就是天价啊!”朱芬心中暗自嘀咕。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她最终决定放弃这个加项。
朱芬的遭遇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映,他们在体检过程中遭遇了类似的推销行为。这些听起来技术高端且价格不菲的项目,真的有必要做吗?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呢?
为了揭开体检推销背后的秘密,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在一家民营体检机构,记者发现,公司鼓励员工向客户推荐增加项目。尽管这不是强制性要求,但每天都会在群里公布有加项的工作人员名单。如果推荐成功,员工还能获得分成。
“这就是他们推销的动力所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加项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为了业绩,他们还是会不遗余力地推销。”
那么,面对体检推销,消费者究竟该如何抉择呢?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毛洪莲表示,普通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无家族史进行针对性选择,但首选还是常规项目。
“比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以及一些腹部超声的检查、肺部的CT检查等等,这些属于一些常规的体检项目。”毛洪莲解释说,“当然,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及特定工作环境,也可以针对性选择呼吸道疾病、肿瘤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相关筛查。”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任军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40岁以上人群才考虑在体检中增加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是由于细胞发生癌变会分泌一些物质,通过抽血化验能看出来一些异常变化。”任军介绍说,“但问题是,肿瘤标志物并没有绝对特异性。靠这个来做诊断意义不是很大。从我们随访来看,癌症指标稍微高一点点并不代表一定是癌症。饮酒、疲劳、炎症反应都可以引起。”
至于PET-CT检测,任军更是明确表示不适合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不管是从价格还是临床价值来看,它肯定是不适合的。它的目的是得了肿瘤以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精确的疾病状态分析。”
那么,体检的意义究竟何在呢?北京市体检中心健康管理科科长、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委员刘峰给出了他的看法。
“健康体检第一个目标是早期发现疾病。但更重要的第二个是早期发现疾病的风险因素。关键是要把指标以年为单位做成一种队列研究。”刘峰强调说,“比如从40岁开始就查空腹血糖,如果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不断升高,这就是慢性病的风险因素。这种动态的数据非常经济,花不了几块钱,体检项目也很简单,但它对我们的健康提示非常重要。”
刘峰的话让记者陷入了深思。体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通过连续动态的数据监测来发现问题背后的健康风险。然而,在现实的体检市场中,却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行为和推销陷阱。如何让消费者更加明智地选择体检项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恐慌,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d7c3d4968d36deed3d7434ca2f98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