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下午,原本是张亮(化名)高兴的一天,他满心期待地跑回家,捧着一张“学习之星”的奖状,准备分享给爸爸。
爸爸的一句话让他的笑容瞬间凝固:“不要太得意,这奖状的含金量不高。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泼在了他身上,张亮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到底是什么让父母总是忍不住挑剔他们的孩子?
孩子渴望父母的认可,这一需求有多重要?
孩子们的世界其实很简单,许多行为和期待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特别是在张亮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取得小小的成就后,总是期待父母的称赞。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识,人类从小就渴望被认可,这种需求是成长路上重要的动力。
但父母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他们可能认为不给孩子太多的表扬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但这种方式常常适得其反。
缺乏父母肯定的孩子,容易产生“我做得还不够好”的自卑心理,这种影响可能伴随他们一生。
像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简单的“干得不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
从“学习之星”到被批,孩子为何选择撕掉奖状?
对于张亮来说,那张奖状原本是他的骄傲,但父亲的态度让奖状从证明自己努力的象征,变成了一种负担。
撕掉奖状的瞬间,它承载的并不是简单的纸张,而是他对父母难以满足的期待和失落。
这是许多家庭中常见的一幕:孩子们因为得不到想要的认可而感到挫败,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
这种情绪积压久了,可能在某个瞬间爆发。
撕掉奖状,也就成了一种宣泄和反抗,希望以这种方式让父母真正看到他们的内心感受。
鼓励与打压:父母批评的背后是怎样的心态?
当我们细细思量,许多父母的批评其实是出自一份“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态。
他们希望通过打压激励孩子变得更好。
这种想法未必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不少父母担心孩子由于一时的称赞而骄傲,忘记了进步和奋斗的重要性。
于是,他们选择用指责来激发孩子的斗志,期望孩子能更好。
但事与愿违,这种方式常常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甚至自我否定。
因为在收到的都是批评时,孩子们可能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反而变得更加害怕失败。
从米粒妈的故事看:褒奖孩子为何如此重要?
米粒妈讲述的故事引发了共鸣。
一个微笑,一个“哇”的赞叹,足以让孩子感到无比自豪。
褒奖并非只是为了让孩子自信,而是让他们知道有人在乎他们的努力。
即使只是取得了一点小成绩,这些鼓励都会成为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
正如那个被称作“学习之星”的小学生,另一位父母却是全家总动员来庆祝,这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重要和被认同的欢喜。
孩子一生中最强大的动力,往往就是来自这种无条件的爱与认可。
长期的鼓励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积极,而且能培养他们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心态。
结尾:生活里,许多父母都忘了,孩子要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心灵上的认同和支持。
每个孩子在某个阶段都会感到成长的艰难和困惑,而来自父母的认可,是让他们克服困扰的重要力量。
鼓励和赞美不仅仅是词语,而是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影响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
接下来,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换一种态度,不妨试试夸奖——你会发现,这不仅开心了孩子,也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