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王震部长来石河子总场四分场三连视察工作,陪同的有兵团和农八师的领导。
三连是石河子垦区著名的植棉单位,连长王忠汉是著名的精耕细作标兵,他总结的“齐、平、松、碎、净、墒”平整土地六字标准在全疆推广。
为迎接王部长的到来,王忠汉早早地在连队办公室院子里等待。
第一辆小汽车开来,从车上下来一位穿军服的人,径直地走进办公室,王忠汉心想这是打前站检查接待情况的,就没打招呼,继续在院里等。
不久开来一串小汽车,车上下来的都是兵团、农八师的领导,没有一个不认识的。
他又想,王部长官大,一定在后面,继续等。兵团、农八师的领导由指导员张琳迎进办公室,他也没上前寒暄。
不一会儿,陶晋初参谋长从礼堂出来向他说:“你怎么在这儿?“王忠汉说:“等王部长呀!”陶晋初参谋长说:“王部长早到了,正等你呢!”
陶参谋长将王忠汉介绍给王部长,王忠汉才知道第一个来的就是王震。他见王部长穿着那么朴实,像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王部长握着王忠汉的手,感到王忠汉手上的茧子很厚,说:“你经常参加劳动?"王忠汉说:“我们连队干部不劳动干啥呢!”
王部长连声说:“好,好,参加劳动光荣。”王部长脱掉鞋子盘腿坐在椅子上和连长交谈,询问连队有多少地,都种些什么?又问有多少职工,男女比例,大田和“四角”杂勤人员各占多少?王忠汉一一作了回答。
问了工作攀家常,王部长问王忠汉:“你家养几只鸡?”王忠汉说:“一只也没养。”
王部长问:“你老伴呢,她干什么?”王忠汉答:“下田劳动。”王部长又问:“你多大年纪了?”王忠汉答:“五十岁。”
王部长说:“半百的人了,养几只鸡下蛋,每天下田回来叫老伴给你打几个荷包蛋,补养身体。”
唠完家常,王部长将王忠汉拉上他的车子:“走,去地里看看。”车到果园地停下来,王部长走进棉田仔细观察棉花的生长情况。齐腿深的棉株枝青叶茂,黄花紫花相间,棉蕾棉桃累累,部长越看越喜欢:“好,好,这个单位不错。”
这时农八师政委鱼正东随手折了一截芦苇,指着苇尖向王部长说:“三连是我们师的这个。”
王部长立刻明白了:“噢,尖子呀!”接着鱼正东介绍了三连精耕细作的情况,王部长听后很高兴,伸手搂着王忠汉的肩膀,走到地边,对随行搞摄影的同志说:“来,给我们留个纪念。”
看完果园地的棉花,王部长又步行两千八百米,一连看了七个条田的棉花。那年,三连种了二千六百亩棉花,生长得都比较好。
在一号条田里,部长问王忠汉:“每亩能收多少?”王忠汉回答:“一百斤皮棉。”王部长有点不相信似的:“一亩多少株?”王忠汉答:“七千到八千株。”
王部长又问:“每株能结多少桃?”王忠汉答:“六到七个。”部长低头默算了一下:“每亩不只一百斤嘛!”
他算得很对,是不只一百斤,王忠汉的汇报留有很大的余地,怕说冒了秋后作不到,落个吹牛的名誉。这一年三连的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七斤。
一条田有一个班的职工在中耕松土,王部长接过工人米天秀的锄头,弯下腰,左右开弓,很熟练地锄了一段地,把锄头还给米天秀,掏出手绢擦擦汗,问王忠汉:“职工吃多少粮?”
王忠汉说:“每人每月四十五斤。”部长的神态立刻严肃起来:“中央规定三十斤,你们为什么吃四十五斤?”
王忠汉说:“现在工作紧张,劳动强度比较大,三十斤吃不饱。”说完低下头,似乎在等待王部长的发落。
在场的人都为王忠汉捏一把汗,因为当时正是生活困难时期,粮食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王部长继续追问道:“粮食从哪里来的?”王忠汉说:“发动职工业余增种的。”
王部长平步向前,目视远方,心中像有大浪在撞击。随行的人谁也不说一句话,气氛十分紧张。
突然,王部长转回身,直视着王连长:“你是无产阶级,说真话。好!吃四十五斤我不反对,吃了要好好劳动,好好劳动!”王忠汉激动得眼里闪着泪花,只顾点头,说不出一句话来。
作者:史志
推荐阅读:
石河子莫索湾这个姓氏的河南夏邑人近百,他们是怎么来这儿的,经历了什么
石河子总场北泉镇的历史沿革你知道吗? 这篇文章帮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