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河子周总理纪念馆,迎面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巍然矗立。细心的伙伴会发现纪念碑碑身三面均有文字记载,仔细观看,字体俊秀疏朗非一般人书写。当初建立这座永久性的纪念碑我们的前辈到底经历了怎样一个艰难过程,听我给你讲述。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陪同下,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石河子总场视察工作。
下午3时半,周总理和陈副总理一行参观试验场葡萄园;4时多,在二分场一连1号条田林带里,周总理和陈副总理接见总场干部李光等人和杨永青等11名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代表,并与他们进行较长时间的亲切谈话。
针对部分支边知识青年因出身剥削阶级家庭而背思想包袱的问题,发表了“一个人出身不能选择,前途是可选择的”重要讲话。接见结束后,周总理和陈副总理参观了林带两侧的棉花地和甜菜地及拖拉机中耕、追肥作业。陪同视察的还有自治区、新疆军区和兵团的主要领导。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走完了他光辉的生。为纪念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表达对周总理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一四五团(原石河子总场)党委顺应垦区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在当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时接见干部和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的地方,建立一座永久性纪念碑。
这项决定得到石河子地委的批准和支持。
1977年1月,一四五团成立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筹建领导小组,团党委书记、政委葛先锋任组长,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文克孝任副组长,党委常委王文清、陈中昌、白宝玲、郑复礼、王存柱、张洪为组员。
由筹建领导小组建议,经中共石河子市委批准,将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工程列入城市建设计划,拨款6万元,解决建碑资金不足的问题。
纪念碑由地区勘测设计大队工程师王家生设计,一四五团工程一连承建,1977年4月底破土动工,10月1日落成。
那时候还没有铲车、挖掘机等这些先进工具,只能靠人工,所以在修建期间,陆续有一四五团、一四六团、石河子市、玛纳斯县、沙湾县等单位的干部和群众2万多人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和夫人、美籍华人何棣教授和夫人、斯里兰卡最高法官阿尔皮塔和夫人、英国女专家帕特等中外客人100多人来参观时也参加了建碑劳动。
新疆党政军领导杨勇、宋致和、曹达诺夫、郑三生等人,先后亲临工地视察。修建纪念碑还得到了乌鲁木齐灯具电镀厂、阜康天池林场、石河子南山水泥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修建落成的周总理纪念碑碑体为正方形立柱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刷石和大理石装饰。
碑体总高度12.8米,碑文高7.80米(象征周总理逝世时78周岁),瞻仰平台面积 225动米。
纪念碑正面向西,碑文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12个镏金大字。北面碑文,用魏体书写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节:“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南面碑文是周恩来视察石河子的题词手迹:“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
碑身背面,行体书写中共一四五团委员会题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于1965年7月5日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视察,在此处接见干部和上海知识青年代表,特立碑永做纪念”。魏体碑文由团场农工书法家陈柳道书,行书碑文由石河子著名书法家唐家濂书。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四周种有青松。北侧30米处,建有周恩来总理图片陈列馆,为砖混结构平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纪念碑、陈列馆、碑前广场及周围建筑物花园、绿地等,共占地1公顷(15亩)。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的建立,不仅成为石河子总场而且成为石河子垦区,乃至兵团和新疆的一个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推荐阅读:
1960年王震来石河子总场视察,与小连长擦肩而过没被认出:穿得像个工作人员
石河子莫索湾这个姓氏的河南夏邑人近百,他们是怎么来这儿的,经历了什么
周总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