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最孤独的一首,诗头4个字连起来,打动世人1200年

槐序文史 2024-09-03 23:26:53

精读古诗词

我,叫柳宗元,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大唐诗人。

可若是你问我,生在大唐你后悔吗?我一定会告诉你,即便再选100次,我还是会把自己留在大唐。

尽管,我47岁就死了,尽管我一生郁郁不志,历经万千磨难。

我知道,后来你们把我选入了“唐宋八大家”,也是李唐289年历史中,仅有的两位。另一位就是我的“最佳损友”韩愈。

他这个人……蛮好的!和他的故事,我能给你讲上三天三夜,那个时候,我、韩愈、刘禹锡同在御史台为官,刘禹锡性格豪爽,天生乐观,而韩愈就比较轴,爱较劲。

恰巧,我亦如此,所以我们俩见面就吵,什么事都能争上一争,甚至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即便后来韩愈被罢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我们也写文章互怼,谁也不服谁。

然而,要从中唐文坛找一个最懂我的人,非韩愈莫属。我相信,他一定也是这样想的,不然在我死后,他就不会主动为我写祭文,撰墓志铭,还把我的故事刻在了石碑上,请大书法家沈传师亲自挥毫泼墨。

据说,200多年以后,一位叫苏东坡的文士见到此碑文,忍不住再次复写,独选其诗而书。因碑文第一句为“荔子丹兮蕉黄”,故取名“荔子碑”,你们也管它叫“三绝碑”。

这是我的荣幸!

不仅如此,后代的皇帝还追封我为“文惠昭灵侯”,在我贬官的地方建了“柳侯祠”。我活着的时候,万万想不到会享这般荣耀。

因为你知道,我从33岁开始就一直在贬官,临终也未能回朝。

原本,我出身“河东柳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高伯祖还当过宰相。包括我父亲柳镇,也官至殿中侍御史,但是因为得罪了权贵,后来被贬为夔州司马。

公元773年,我出生在长安,“安史之乱”后,我父亲曾在大将军郭子仪麾下任节度推官,后来便把家安在了京师。

虽然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但天下依旧不太平。我9岁那年,成德节度使叛唐,紧接着淄青和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反了,还杀了颜真卿。朝廷派兵镇压的同时,泾原守军趁乱发生哗变,节度使朱泚自立为王,改元称帝。

当时我父亲就告诉我,藩镇割据,是朝廷最大的隐患,将来要么你就别当官,当官就要以削藩为志,中兴我大唐,再复盛世。

因此,父亲无论去哪里做官都带着我宦游,让我增长见闻和阅历。

公元793年,我21岁,参加了进士考,并一举登科。可还没来及高兴,我父亲就病逝了,因此我为父亲守孝三年。

三年后,我奉母之命,娶爱妻杨氏,她是大家闺秀,端庄贤淑,尤其很孝顺,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同时,朝廷召我为秘书省校书郎,我谨遵父亲的教诲,不甘于这样一个闲职,因此两年后再取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不幸的是,次年开春,吾妻因小产染病而亡,余生我未再续娶。

但你一定会问,既然我未再娶,那我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正是让我觉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地方。后面我再慢慢讲给你,因为马上,我就要面对一件更重要的大事。

公元801年,我任蓝田尉,两年后被召回,出任监察御史,与韩愈、刘禹锡同朝为官。

公元805年,是中唐历史上极为混乱的一年,首先是德宗皇帝驾崩,太子李诵因病,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他父皇了。时太子侍读王叔文找到我和刘禹锡,他担心藩王趁机夺位,希望御史台配合他,赶紧拥护太子即位。

身为人臣,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番周密的计划后,次日太子顺利登基,为顺宗皇帝。因王叔文有功,得重用,连带着我和刘禹锡也到了提擢。

当时,顺宗皇帝因中风失语,已经无法打理朝臣,诏书便由牛昭容和王叔文代拟,而王叔文素有治世之心,因此再度找到我和刘禹锡,打算推动革新,目的是抑制藩镇和宦官专权。

这正合我意,一拍即合。

但没想到的是,随着革新的深入,王叔文开始拉拢朋党,以巩固自己的权势,然而没过多久,他母亲就病逝了,按律他必须归乡守孝。因此,宦官俱文珍等人伺机发动政变,逼顺宗皇帝禅位给太子李纯,为宪宗皇帝。史称“永贞内禅”。

这是什么?这就是谋权篡位,更加令人气愤的是,宪宗登基后,一直不让朝臣见先皇,次年正月十九,宪宗对外宣布先皇病重,次日先皇就崩了。

这件事,朝臣议论纷纷,然而此时我已经被贬永州司马。

宪宗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叫停了革新,重用武元衡和裴度,包括韩愈,他们都是王叔文的政敌。我不参与这些朝堂之争,我只知道,如果再不革新整顿吏治,大唐将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可武元衡认为我是王叔文一党,先将我们八位首脑人物贬为远州刺史,还没到任,又加贬为各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身为谪官,到达永州后,我并没有官舍可住,而与我同行的母亲因长途奔波,突然患病,半年后竟舍我而去,令我伤心不已。

此时,我身边已经没有了任何亲人。

因武元衡当权,我困居永州长达10年之久,虽然身为谪官,这也是很少见的,因此后来韩愈在我的墓志中替我鸣不平: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韩愈懂我!可惜那个时候,我们分属不同阵营,他是裴度的同窗,深得裴度推崇。让我有些困惑的是,此间在朗州的刘禹锡竟有文干谒裴度和诸公卿,希望能够重新回到朝堂之上。

我尊重他,我们是最好的朋友,这一点永远也不会改变,但终究我们是不一样的人,他灵活,懂得变通。

因有刘禹锡在朝中活动,公元814年冬,我们终于收到诏令,得以归朝。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晃10年就过去了,回想起前尘过往,一时感慨,我就写下了那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藏头诗”,每句取第一个字,读起来便是“千万孤独”。也许我的性格真的很拧巴,学不会妥协,身为顺宗皇帝的旧臣,面对君主被逼禅位,莫名崩逝,而臣子却无所作为,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尤其让我向这些新贵低头,还不如直接罢了我的官,从此做一个闲逸的渔父,垂钓于江湖。

公元815年春,我和刘禹锡抵达长安,聊了一些以后才知道,刘禹锡并没有怂,他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心中的理想。因此游玄都观时,他写下了那首改变我们俩命运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用诗讽刺新贵,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让我对他十分钦佩,这样的刘禹锡才是我的好兄弟。

不过,冲动是要受到惩罚的,此诗一出,我们就又遭到了贬谪,当时他被贬到遥远的播州,而我则贬至柳州。我知道,刘禹锡母亲年迈,受不了长途跋涉,因此我上表,请求与刘禹锡对换,再加上有裴度的帮助,他才改任连州。

而我,依然去柳州当刺史。

刘禹锡安顿好家人后,与我先行,一同上路,我们结伴走了很远,互赠对方三首诗,直到江边改为乘船时,我们才依依惜别。

然而让我们谁也没想到的是,此一别便是人生的永别。

到达柳州以后,我才发现这里有多落后,甚至还有买卖人奴的现象存在,因此我下定决心,既然无法革新治国,那就先把柳州治理好。

首先我要做的,就是释放奴婢,这件事经历了许多曲折,那些奴隶主均有自己的势力,天高皇帝远,不服管教。最后,我不得不杀一儆百,从根源上杜绝此现象。

之后,我又带领乡亲们凿井开荒,拓耕良田,同时介学风、办学堂,让百姓的思想得到开化,并禁止了当地盛行的巫术,推广医学,实打实让百姓受益。

所以在柳州,我过得很开心。

公元819年,我的身体每况愈下,而小儿子柳周七还未出生,所以我给刘禹锡写信,希望他能在我过世后,帮我照顾子女。

刘禹锡没有丝毫犹豫,欣然答应,并开始为我的健康状况担忧。

同一年,宪宗皇帝大赦天下,冬底时我收到诏书,敕我回京,而我早已经走不动了。在把后事都安排妥当后,我缓缓闭上了双眼,安然离去,结束了47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一生。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吾妻杨氏23岁不幸辞世,余生我未再续娶任何女子,但我的四个孩子,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身名门,也有名门的烦恼,柳氏一族,祖辈健在,他们管的很宽泛:

“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

我身为谪官罪臣,自然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我,那个时候,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可族中长辈又总是说,你在朝是罪臣,在柳家不能再为罪子,必须要留后。

无奈之下,我只好隐婚,只是委屈了我的“妻子”,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名分,因出身微寒,入不了柳家门槛。

所以你看,做人多难,很多事都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因此,很羡慕1200年后,你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开阔包容,无拘无束。

但愿,你们都懂得惜缘惜人惜福,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让年华付流水。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千百年后,我的文章和我笔下的诗,还有缘能与你相见,谢谢你的厚爱。感恩!

6 阅读: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