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位好友的微头条,写自己如何创作,并就“作品”两字做了解析,认为写东西就是自己的作品,而作品是可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的,也就是说,可以把文章写得“让别人看不出来是写谁”。
其实这样做没错,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是做人的素养。
为此,评论区有不少朋友都觉得很受益,都认可写作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
但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可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前半句对后半句要看什么类型的作品。
写作
什么叫作品?作品就是我们创作出来的所有文字内容,这种创作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
作品的内容比较宽泛,有各种题材,比如生活类、新闻类,文学题材类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一般来说,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很多大作家的作品都是有人物生活原型的,但其作品形式又高于生活本身,让人阅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不得不说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创作底蕴和想象力。
书名就给人以想象空间
在头条有很多的知名作家作者,有很多人写小说,展现量阅读量都非常高,很受人欢迎和羡慕。比如素老三、简衣素食行江湖等,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
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到极致。
文章如此受欢迎难得一见
不过,我觉得这句话要看你怎么去理解。
源于生活,是作品有“生活的原型”,这种原型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能从自己身边找到看得到的,可信度比较高,因此让人觉得具有“真实的存在”。
但我发现有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胡编乱造。
我在头条看到有人这样写:我在月子里婆婆每天给我吃一只鸡,你说这是人吃的饭吗?
还有的说自己公婆养老金2万多还不够花,也不交费自己、不给带娃。评论区里炸锅了,这种三观不正的人简直让人无语。
但不得不说,人家的展现量就是高,评论的人也多。
网络截图
有的文章不可信,我就翻开她的主页看看,不看不知道,原来这种人身份多变,自己一会儿当儿媳一会儿成婆婆,还说自己是未婚大龄青年,就是编造虚假文章。不过,评论区也有戳穿的,但我发现大家还是很善良的,没人愿意举报。
头条这种人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吃瓜群众”却不明就里,还都信以为真在认真点评。
头条这两年其实一直都在大力治理这种现象,像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扭曲文风观就应该彻底清除,这会让头条成为胡编乱造的菜市场。
网络截图
真正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会把自己写的东西以真实的生活呈现出来,而“高于生活”是自己文笔的精炼总结,就是让粗俗的东西如何也变得文雅一些,而不是以粗俗的文风展现,这种“高于”是文章形式的新颖独特,而非是可以张冠李戴、随心所欲、闭门造车、无中生有的,这些都是不被头条所主张的。
日常记录生活也需要真实存在
我们一边写出自己身边事呈现给大家,一边还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能为了赚钱而不管不顾别人现有的生活安宁与幸福,虽然大部分身边人可能并不看头条,但还要想到个别“好事的人”,还是谨慎一些好。
把别人的故事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我觉得最好说明一下,其实这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大多数固定粉丝都是比较了解作者的,第一人称如果和自己不吻合,你把别人的故事当成自己的来写,这会让人很反感,也产生不信任心理。
身边的琐事有很多微头条和文章的素材,可以说写什么都能成一篇“小作文”,故事情节真实生动感人,就会有读者,而且不一定是粉丝。
因为我们毕竟不是记者,不是写新闻报道的,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不一定要求那么严格,但我们自己会有“良心过得去”之神明监督,文如其人,目的只要给朋友们带来思考、借鉴、学习和相互交流就好了。
文如其人
因此,我理解的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尽量不要杜撰不要编造,切忌离开真实生活的本身而去“高于”。我始终觉得,把虚构的故事当成高于生活的借口就是不懂写作的真谛,最终也会被别人看破和说破,我想时间久了头条也不允许这种人存在。
我们在头条相聚,真的就像在一个大家庭。其实在头条写作,赚钱的人不一定真的懂写作,而懂写作的人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这个平台是“百花齐放”也是百家争鸣的,包容性强,这让那些自觉高雅的、崇尚“高于生活”的人开始向源于生活的人学习,从而真正领悟并灵活运用这句台词的才是高手,比如当初不少写诗歌的人开始“转型”如何真正做到“源于生活”。
作品要扎实,有可读性,一定要先源于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掌握好技巧才能去谈如何高于生活,我觉得并非把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演绎化而刻意去寻找“高”,节奏不能偏离了轨道。
新入头条的朋友还是遵守头条规则,本着“我手写我心”,从身边最普通的人和事写起,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既给人教益,也让发生故事的人看了觉得你写的挺好。
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
真实而美好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