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西汉这个朝代可是有着颇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明君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在著名的“文景之治”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汉景帝,都没能获得庙号呢。你看啊,从汉高祖开始,那可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有着非凡的功绩,打下了大汉的江山基业。接着是汉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利于百姓、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让汉朝稳步向前。然后就是汉景帝了,他和汉文帝一起缔造了“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局面,国家在他们的治理下越发繁荣昌盛。再往后是汉武帝,那更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朝在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疆域和影响力。最后还有汉宣帝,他同样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让汉朝继续保持着强盛的态势。就这样,西汉连续出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这整整五代的明君,每一位可都是能够在所处时代独当一面、威震四方的厉害人物呢,而这样的情况居然都集中出现在了同一个朝代,真的是十分罕见且令人惊叹。
要说汉文帝刘恒的出生啊,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呢。刘恒的母亲是薄姬,这薄姬原本,是魏国宗室之女魏媪和薄氏偷偷生下的女儿,家庭出身就是普通的贫民啦。后来呢,陈胜、吴广大泽乡一起义,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知道,之前被秦国灭掉的那六国,趁着这个机会纷纷都把自己的旗帜给竖起来了,都想着恢复往日的荣光呢。就在这个时候,有个相士叫许负,他居然断言说薄姬以后会生下一个天子。就因为这么一句话,薄姬的身价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那可是瞬间就倍增起来啦。
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位被称作许负的老妇人,她擅长相面之术。许负给薄姬相面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说薄姬将来会生下天子呢。
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叫薄姬。薄姬的母亲魏媪呢,是宗室之女的身份哦。当时啊,魏媪把自己的女儿薄姬送给了魏王魏豹。要说这魏豹啊,一开始是跟着刘邦混的,就相当于刘邦的小弟啦,那时候他也没想着要去争夺天下,就是跟着刘邦一块儿去和项羽打仗呢。可后来呢,也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一个说法,说是薄姬将来会生下一个能成为天子的孩子。这魏豹一听,心里就琢磨开了,他想着,既然薄姬能生下天子,那岂不是意味着自己有当皇帝的命嘛。就因为这么个缘由,这魏豹,干脆就选择背叛了刘邦,不再跟着刘邦干了。
话说当初,豹曾和汉王一同攻打楚国。后来呢,豹听闻了许负所说的一番话,心里就独自暗暗欢喜起来。也正因如此,他便背弃了汉王,不再与汉王合作,转而选择了中立的态度,甚至还和楚国联合起来了。汉王这边呢,就派遣曹参等人去攻打并俘虏了魏王豹。在拿下魏国之后,汉王把魏国的土地设置成了郡县。而豹的姬妾薄姬呢,就被送到了宫中的织室去做劳役。后来魏王豹死了,有一回,汉王偶然进入织室,一眼就瞧见了薄姬,觉得她容貌颇有姿色,于是便下诏书把薄姬召进了后宫之中。
一开始,魏豹在楚汉两边当起了“骑墙派”,就是那种哪边对自己有利就往哪边靠的姿态,而且还偷偷摸摸地去和项羽进行谈和的举动呢。刘邦这边看到魏豹竟然投向了项羽那一方,心里哪能乐意,于是就果断派出了曹参。这曹参可真是厉害,没费多少周折,干脆利落地就把魏国给灭掉了。
薄姬居然也被抓到纺织室去做女工了,之前关于她能生下天子的传言,到魏豹这儿算是断了线啦。不过呢,这事儿可没就此打住哦,故事还长着呢。有一回啊,刘邦偶然路过那织室,一眼瞧见薄姬,发现这女子还有几分姿色呢。他这一下子心血来潮,就把薄姬给召进后宫里头去了。
瞧啊,原本薄姬眼看似乎又有了生下天子的希望呢,可谁能想到,刘邦一转眼就把她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薄姬进入皇宫都一年多了,竟然连刘邦的面都没能见上一回。要知道,那刘邦早就沉浸在其他宠妃的温柔乡里了,在他眼中,薄姬的姿色也就那么回事儿,仅仅能算得上有一点点罢了,根本没太放在心上呢。
在汉王四年的时候,当时身处河南成皋的灵台这个地方,有这么个场景。有两位美人在一旁侍奉着,她们凑在一起,说起了薄姬当初的一些约定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就相互笑了起来。这事儿在《史记》当中是有所记载的呢。
话说刘邦有一回和管夫人、赵子儿相聚在一块儿,当时啊,就瞧见这管夫人和赵子儿笑得那叫一个开心。刘邦心里就纳闷儿了,这俩人咋笑得这么起劲儿呢?于是就好奇地开口问了一句,问她俩到底在笑啥呢。要知道啊,这管夫人和赵子儿可都是生得极为貌美如花的女子呢,打从进了宫,就早早地得到了刘邦的宠爱。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薄姬,她都进宫一年多了,连刘邦的面都没能见上一回呢。
刘邦能在沛县这个地方开始发迹,拉起一帮兄弟一同去争夺天下,这其中多多少少是有着几分义气成分的。话说当时呢,刘邦看到某些人那样背弃誓言的做法,心里着实有些看不惯。于是呢,就去宠幸了薄姬一回,可这之后,就再也没到薄姬那儿去过了。
话说汉王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惨然之情,对薄姬心生怜悯,就在那一日,汉王将薄姬召来并宠幸了她。事后,薄姬对汉王说道:“就在昨天傍晚到夜里的时候,臣妾做了一个梦,梦里面有一条苍龙盘踞在我的腹部之上呢。”汉王听了这话,便回应道:“这可是极为尊贵的征兆,我来帮你让这个吉兆得以实现。”而这一次宠幸之后,薄姬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便是后来的代王。从那以后呢,薄姬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高祖刘邦了。
事情是这样的,就那一回刘邦的宠幸,薄姬便有了身孕,之后生下了代王刘恒。要知道,薄姬的相貌算不上出众,所以在刘邦的后宫之中,刘邦鲜少会到她这儿来。也正因如此,她并未引起吕后的记恨。
高祖离世之后啊,那些曾经受到高祖宠幸的姬妾们,像戚夫人她们这一伙儿,可就倒了大霉啦。吕太后那是满腔怒火啊,把她们全都给囚禁起来了,根本就不许她们踏出皇宫一步。不过呢,有一位薄姬,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为啥呢?就是因为她平日里很少能见到高祖,没怎么引起吕太后的特别注意。所以呢,她倒还能获得自由,得以离开皇宫,跟着自己的儿子到了代地,在那儿当上了代王太后呢。这事儿在《史记》里可是有记载的哟。
刘邦驾崩之后啊,那些曾经得宠于刘邦的嫔妃们,那日子可就不好过喽。就说戚夫人吧,她以前多受宠,可这时候呢,要么就被吕后给害死了,要么就是被幽禁起来,完全没办法踏出宫门一步,就只能被困在那宫墙之内啦。不过呢,有一个人倒是例外,那就是薄姬。这薄姬啊,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实在是太不受宠啦,她和刘邦见面的次数都寥寥无几呢。没想到啊,正因为她不受宠,吕后反倒没把她怎么样,还把她放回了刘恒的封国,让她去做代王太后啦,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要知道,吕后可是对刘邦的宠妃展开了全方位的打击,基本没什么差别对待哦。就拿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来说吧,他们就死在了吕后的手里,像他们这样遭遇不幸的可不在少数呢。不过呢,有一个人倒是例外,那就是薄姬啦。还有远在代国的刘恒,他们母子俩,在当时可以说是没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存在感特别低,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反倒幸运地躲过了吕后的迫害,没有遭受和其他宠妃及其子女一样的厄运。
代王在位到第十七个年头的时候,高后去世了。这时候啊,大臣们就开始商议册立新皇帝的事儿啦。为啥要商议这个呢?主要是因为之前外家吕氏势力太过强大,给朝政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家都心有余悸。所以在考虑新皇帝人选的时候,大臣们都觉得得找个能避免出现类似情况的。这时候,大家纷纷称赞代王的母亲薄氏为人特别仁厚善良。于是呢,大臣们就决定迎立代王,后来代王就被立为了孝文皇帝。
吕后去世之后,周勃、陈平这些大臣们便凑到一起商议,该立谁来做皇帝呢。要知道啊,经过之前的种种变故,刘邦的儿子们大多都遭遇了各种状况,剩下的没几个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刘恒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帝候选人之一。而且啊,吕后在世时那可是相当强势的,她的种种行事作风给大臣们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呢。所以呢,大臣们这次在挑选新皇帝的时候,就寻思着可不能再找一个有着强势太后的情况,毕竟之前被吕后压制得太难受了,于是刘恒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就更凸显出成为皇帝的可能性了。
经过一番合计考量,薄姬这人性格特别温和,向来都是与世无争的,也不喜欢争抢什么东西。而且呢,她的家族也没什么有势力的人物,这么一看,就感觉她是那种很好欺负的人呢。后来呢,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她的儿子代王刘恒迎接到长安,让刘恒做了皇帝。你说巧不巧,当初魏豹还想着薄姬能生出天子,自己能跟着沾光呢,可结果,真的是薄姬生出了天子,不过可不是魏豹的儿子当上了天子哦。是魏豹死后,刘邦把薄姬给纳入了自己的后宫,然后薄姬生下的儿子刘恒最终做了皇帝。
咱们可以这么讲,吕后那一番大肆的杀戮行径,到头来可算是给薄姬做了件大大的“嫁衣”呢。这事儿还没就此打住哦,后续的传奇仍在延续着。就说刘恒和薄姬这母子俩吧,刘恒那皇位,差不多就像是捡来的一样,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母子俩在之后的日子里,把该做的事情都完成得相当出色。
刘恒在位期间,推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一举措让百姓们得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也促使在秦末历经战乱而变得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迅速得到恢复。具体来看呢,在汉文帝二年的时候,就实行了将田租减半的措施,大大减轻了百姓在土地耕种方面的负担。而且啊,刘恒还特别注重厉行节约,国家的财政支出把控得十分严格,就拿国库来说吧,里面串铜钱的绳子都因为长时间没动用铜钱,以至于腐朽了,可这钱都还没花出去呢,可见其节约程度。就这样经过了十年的积蓄,到了汉文帝十三年的时候,更是达成了一项在封建社会堪称奇迹的成就,那就是完成了全面减免田租的壮举,这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可是独一无二的呢。
在夏、商、周三代之后的朝代当中,汉代的汉文帝,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恭敬且节俭的君主呢。这可是朱熹所给出的评价。
他在位期间,始终秉持着宽政爱民的理念,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能够得以休养生息。正因为他的这些举措,使得他在后世被历代之人视作贤君、明君的典范。就拿朱熹来说吧,朱熹可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学者,他都曾对刘恒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呢。朱熹认为,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众多帝王当中,唯有汉文帝刘恒,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恭俭之主,足见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的卓越表现和其贤明之处备受后人推崇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自汉文帝刘恒之后的各个朝代,那些想要走贤君治国路线的帝王们,几乎都把汉文帝当作效仿的榜样呢。汉文帝刘恒可是有着非凡的功绩,他所开创的“文景之治”,那在守成之主当中可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堪称是守成之主里的第一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毫无疑问地能够被称作是千古一帝,而且是一位真正做到了安民爱民的千古一帝呢,他的功绩和美名就这样在历史上熠熠生辉,为后世所传颂。
话说薄姬这人啊,向来是不争不抢的性子,就跟她儿子刘恒一样,可别小瞧了他们,那可都是极具智慧的厉害角色呢。到了汉文帝执政中期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之前在“诛吕安刘”事件中立下大功的周勃,居然被人诬陷说他要造反。这可不得了啊,薄太后知道后,心里实在是不忍呐,她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这位大功臣就这么含冤而死呢,而且要是处理不好,自己儿子的清名也得给毁得干干净净。
在汉文帝当政的时候,有这么一件事儿。当时的太后,也就是汉文帝的母亲,拿着一块冒絮,就朝着汉文帝比划着,还气愤地说道:“那绛侯周勃啊,曾经可是掌管着皇帝的玉玺呢,而且还率领着军队在北军驻守。他要是想谋反的话,在那个时候就完全有机会动手。可人家并没有那么做,现在呢,他只是居住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怎么可能反而会有谋反的心思呢?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嘛!”这事儿就记载在《史记》当中呢。
话说在汉文帝上朝的时候啊,那场面正严肃着呢,汉文帝却突然抓起自己头上的头巾,朝着儿子就用力砸了过去,紧接着便怒气冲冲地骂道:“你好好想想啊,那周勃当初可是身挂着先帝的印玺,统领着多达十万的北军呢,在那样手握重兵、权势颇大的时候他都没有起过谋反的心思,反而是尽心尽力地把你扶上了皇位。如今呢,人家都已经回到老家安安稳稳地养老去了,你倒好,居然说人家要造反,还把人家给抓起来了,这像话吗?”汉文帝这一通骂下来,自己心里其实也明白是自己做得不地道,理亏得很呐。于是呢,赶忙派人去把周勃给放了出来,就这么着,让这位功臣最后能够有个不错的结局,得以善终啦。
在陛下还居住在代地的时候啊,太后曾经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整整三年呐。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陛下那可真是极尽孝道。他时刻守在太后身边,忙得连眼皮都合不上一下,根本就没有时间好好睡上一觉啊,身上穿的衣服也没心思去换呢。而且,给太后准备的汤药,必须得是陛下亲自尝过之后,确定温度合适、没有问题了,才会送上去给太后服用。这等孝心,实在是令人动容呢。——袁盎
于是,汉文帝打心底里对自己那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深感佩服。时间推移,等到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继承皇位的时候呢,大臣袁盎还一直在传颂着汉文帝和其母亲之间最后的那段传奇故事呢。
话说薄太后病重,这一病就是最后的三年时光。在这期间呢,汉文帝那可真是极尽孝道。他几乎天天都守在薄太后的床前,忙得连衣服都顾不上好好解开歇息一下呢。每次有熬好的汤药端过来,汉文帝都会先自己尝一尝,试试这汤药的温度是高是低,看看味道是苦还是不苦,等确认各方面都合适了,才会端给母亲薄太后喝下去。而咱们后世所熟知的二十四孝里“亲尝汤药”这个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呢。再看看薄姬这一生,她向来都是与世无争的,从不争抢什么,就这么本本分分、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可没想到呢,最后却凭借着自己那份纯粹的善良,收获了所有的美好。这可不正应了那句老话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说的就是像薄姬这样善良的人,终究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