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祝寿是一项重要的习俗,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然而,民间却有“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的说法。
一、所谓“三不过”
其一指的是未满六十不过大寿。
在古人的观念中,六十岁被称为“耳顺之年”,意味着经历了风雨沧桑,人生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六十岁之前,虽然年岁渐长,但在传统认知里仍处于中年阶段,此时大张旗鼓地过寿,被认为会折损未来的福气。

其二,父母健在不过大寿。
这一传统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道。当父母仍在世时,子女过寿会被认为是对父母的不敬,有违长幼有序的伦理纲常。在一个家庭中,只有父母健康长寿,家庭才能和睦兴旺,后代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积累更多的福气。

其三,七十三、八十四不过寿。
七十三、八十四在民间被视为两道坎,据说与孔子和孟子的去世年龄有关。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享年八十四岁,两位圣人都未能逾越这两个年龄,因此民间认为普通人在这两个年龄段也需要格外小心。

二、《想长寿,坚持做好这3件事》
第一件事:远离烟草,拥抱清新人生
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乎是一种共识。任何时候戒烟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第二件事:运动常伴,活力永驻

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强心肺功能。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血管畅通,保证心脏及时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第三件事:饮食多样,营养均衡

多样化的饮食与长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我们的餐桌应该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包含各种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