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皇位的传承除了继承外,另一个方式就是篡夺,而一般如此做法,就会在史书上留下永远抹不去的污点,哪怕是唐太宗这样的英明君主,开创了贞观之治,很多人提起他就会说到他为了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之变,甚至不少人还会去否定他的功绩,就抓着这一点不放。
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也是通过篡夺,才得到皇位,但是却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骂名。而这个人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通过篡夺柴家江山,成为皇帝,但历史上的人对于这件事并没过多评价,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五代这个乱世当中,后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很快建立起强大的政权,当时的赵匡胤正是柴荣的得力大将。然而就在公元959年6月,年仅39岁的皇帝却因病离开人世,留下年仅7岁的幼子登基为帝。
虽然国家强盛,但是新帝年幼,此时从边疆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北边的北汉与契丹联合前来进犯。为了国家的延续,经过朝堂的商议,最终派出当朝最能打的将军赵匡胤率军出征。因此,整个国家最强的军队禁军就交到了赵匡胤手中。
在行到陈桥驿这个地方后,赵匡胤麾下的将军认为国家在幼主手中不能久存,应当换一个皇帝。于是准备了一身黄袍,对赵匡胤来了一个黄袍加身。就这样,在众将士的拥戴之下,赵匡胤接受这一事实,而后率大军返回开封,逼迫新帝让位,建立起宋朝。
这就是赵匡胤篡夺皇位的全过程。
那么为什么一向嫉恶如仇的读书人没有对他口诛笔伐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赵匡胤的篡夺皇位是历史上唯一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
历史上哪一次皇权争斗不是争个头破血流,杀人是一件最为常见的事情。而赵匡胤的这一次皇权交替,因为他本身大军在手,再加上朝臣也还没受到新帝恩惠,反而赵匡胤确实是一个英明之人,因此都选择推波助澜。让赵匡胤成为皇帝,也能更好地保卫国家。因此,赵匡胤从陈桥兵变到进入开封登记称帝,一路上可谓是畅通无阻。
没有流血的政变,哪怕是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儒生也不好多说什么。
其二,赵匡胤对前朝后人待遇不错。
从司马家开始,每一朝实行篡位之举,为了斩草除根,必然都会对前朝宗亲展开血腥的屠杀,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五代。
而赵匡胤在成为皇帝后,不仅没有对后周宗室进行斩草除根,还多有保护和嘉奖,小皇帝柴宗训被封为梁王,虽然在20岁的时候就离世了,但至少还是让人留下了血脉。
其三,宋朝给予了读书人很高的地位。
史书是由谁编写的?正是读书人。秦始皇完成统一,如此大的功勋,在读书人笔下成为焚书坑儒的暴君;汉武帝打残匈奴,在读书人笔下成为穷兵黩武的君主;唐太宗建立贞观之治,在读书人笔下就是篡位的乱臣贼子。由此可见,读书人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而在宋朝,因为皇室的重文轻武的国策,读书人的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后来文彦博更是直接说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事实。
宋朝天子给了读书人如此优渥的待遇,如果在记录陈桥兵变的时候,只知道斥责赵匡胤不忠不义,是不是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因为帮着粉饰一些,在所难免。
因此,赵匡胤的夺权并没有那些过多的流血,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了,再加上宋朝皇帝给予读书人如此优待。这些人在写历史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为赵匡胤多说些好话?
因为赵宋收买了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