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海野福寿『集英社版 日本の歴史18 日清・日露戦争』集英社
【陆奥宗光在《蹇蹇录》中记载对李鸿章的印象:"虽年逾古稀却容貌魁伟、谈吐豪迈,颇具慑人风范,无愧清国当代翘楚"】

李鴻章刺杀事件(りこうしょうそげきじけん)是指1895年(明治28年)3月24日,为进行中日甲午战争和谈而到访日本山口县赤间关市(今下关市)的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内阁大学士首席全权代表李鸿章,在当地遭日本青年小山丰太郎枪击重伤的未遂暗杀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和谈期间,对《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及签署时间等均产生了影响。1895年3月19日,为参加甲午战争后的下关和谈,全权大臣李鸿章携其侄兼养子李经方,率伍廷芳等125名随员乘德国轮船从天津出发,抵达福冈县门司港(今北九州市)。时年73岁的李鸿章此次出访是其首次踏足外国,此事被欧美媒体广泛报道。
翌日3月20日,使节团在对岸的本州赤间关(今下关市)登陆,在当地料亭藤野楼(春帆楼)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首相及陆奥宗光外相相互确认全权委任状后,正式开启和谈(第一次会谈)。
春帆楼前后共举行七轮条约谈判。在20日的首次会谈中,李鸿章高度评价日本近代化成就,赞赏伊藤博文作为领导者的功绩,称"此次日清战争令清国得以打破长久迷梦,实应感谢日本",并主张"今后面对西方列强压迫,日清两国当如兄弟般携手",会谈始终氛围融洽。

陆奥宗光在《蹇蹇录》中记载对李鸿章的印象:"虽年逾古稀却容貌魁伟、谈吐豪迈,颇具慑人风范,无愧清国当代翘楚"。会上陆奥向清方表示"时间充裕可从容商议"。但实则他内心担忧欧洲列强干涉,迫切希望尽快达成和约。此举意在防止李鸿章察觉列强动向而故意拖延谈判或中断交涉返回清国。
李鸿章在首轮谈判中强烈要求中日停战。日方在3月21日第二次会谈时提出四项停战条件,包含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等苛刻条款,迫使李鸿章撤回前日的停战请求。对此日本给予清方三日期限先行审议和谈条件。
3月24日,第三次谈判举行,清国方面放弃休战,表示希望缔结和约。当天,日本任命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总督,但会谈本身早早结束,仅由陆奥宗光和李经方进行事务性磋商。
陆奥与李经方同为次席全权代表,李经方曾担任驻日公使,日语流利,与陆奥早有交情,因此李经方独自留下,李鸿章及随行人员则返回下榻的引接寺。随员们乘人力车返回,李鸿章则乘坐轿子(肩舆)。轿子为四人肩扛式,系清国自带。轿身四面装有玻璃窗,但李鸿章将其敞开。

然而,在距离引接寺仅一步之遥的外滨町转角处,轿中的李鸿章突遭一名反对议和的青年近距离枪击。这名青年是自由党成员小山丰太郎(又名六之助),他认为李鸿章正是阻碍日本在东亚伸张正义的罪魁祸首。犯人当场被警察和宪兵制服。
李鸿章虽保住性命,但左眼窝下方受重伤。子弹先击中其佩戴的金框眼镜,镜片粉碎。李鸿章被紧急抬回引接寺,在长椅上接受中国医师林联辉的急救。
犯人小山丰太郎之父曾任群马县县会议员,为当地名流。丰太郎自庆应义塾退学后,加入右翼团体“神刀馆”。据审讯,其作案动机是认为若此时议和,清国必将复兴并对日本复仇,故意图破坏和谈。有观点视其为民族主义的失控,亦有分析指出其目的在于阻挠和谈以扩大战果。
接到消息的李经方立即赶回引接寺,陆奥外相火速联络伊藤首相,三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巳代治)联袂前往慰问。据传李鸿章当时表示:“对此类事件,我来时多少有所预料。”四年前的1891年,日本曾发生大津事件——来访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遭日本警察持刀袭击。
对日本而言,下关和谈是在持续战争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谈判,但此事件可能瞬间逆转两国力量对比。会议被迫暂时中断。

明治天皇迅即颁布诏书表达歉意。日本民众大多痛心或惊惶,全国各界通过电报、信件致以慰问并赠送物资,清国代表团驻地“人群如市”,全民对李寄予同情。此前对李鸿章恶语相向之人,亦骤然转变态度,争相颂扬其功绩。陆奥在《蹇蹇录》中对此批评日本人轻浮善变,慨叹其缺乏定见。
日本政府除派遣陆军军医总监石黑忠悳、佐藤进两位博士外,更调集古宇田博士、中浜博士等顶尖专家赶赴下关,并特邀法国公使馆医师兹巴斯协助。天皇与昭宪皇后特遣侍从武官中村觉慰问李鸿章,皇后更亲赐御制绷带。
山口县知事原保太郎引咎辞职,县警察部长后藤松吉郎亦遭免职。日方竭力通过一切手段平息国际舆论谴责,而李鸿章亦深谙权谋,正试图将个人不幸转化为清国利益。
此事恐致李鸿章愤而退出谈判。其生平首次出使外国便遭此恐怖袭击。若以"难与伤害使节之国继续谈判"为由中断和谈,此说辞足以令国际社会信服——纵使日本仍有续战能力,世界亦必将视此战为不义之举。且若小松宫率征清军出征,日本本土防御空虚之状已被各国公使报知本国。此刻日本正处于最易遭列强干涉的脆弱状态。

陆奥前文所述"依国内法惩凶即可"之论,显系汲取四年前大津事件教训。当年大津事件时,即便陆奥本人亦曾出于外交顾虑,竟主张非法处置凶手津田三藏。相较之下,此刻的陆奥异常冷静,更进而参透:当年俄皇或亦欲借事件谋取对日利益。当下李鸿章必然作如是观,而第三国干涉更势在必行。
虑及战胜国民刺杀和谈使节的丑闻将使各国同情清国,必招第三国干涉,陆奥外相当机立断:必须礼数周全地向清国让渡实质利益,确保和谈继续。他抢先向伊藤博文首相建言,应以日方主导火速实现本对清有利的停战。若因警方过失延误和谈期间仍持续作战,日本恐被烙上"背弃道义的野蛮国家"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