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子弟!是多少人一生难以忘记的记忆?

过隙弹指间 2025-01-29 21:03:08

什么是三线厂子弟?

上世纪60年代,东北和沿海的一些工厂开始向中西部三线地区迁移。

这些跟着父母,在厂里长大的孩子,就是三线厂子弟。

三线厂不仅仅是工厂,而且配有各种生活施舍。

职工住宅区、医院、电影院、食堂、图书馆、幼儿园、理发店等一应俱全

三线厂子弟从职工医院出生,到子弟学校教育,再到技校培训,最后进入工厂上班,一切都井然有序。

相较于普通的工厂,三线厂还是有很多不同

上班下班的铃声都是用号声代替,每年还有训练。

在这样别具一格的环境下,三线厂人铸就了一种坚不可摧、奋勇向前的精神气质。

三线厂子弟,从小在厂区长大,一把钥匙挂脖子,门上一把弹子锁。父母上班没做饭,隔壁邻居吃到饱。

女孩喜欢跳皮筋,男孩烟标糖纸地上拍。

陪伴他们童年少年、成长的记忆是每天大喇叭里,婉转悠扬的起床号,厂冰棍房自制的冰棍,食堂的馒头。

以及父母春节抓阄分的鸡鸭鱼肉。

就是玩耍时,摔个疤疤擦破皮的,都是小伙伴陪着去医院。

只需要报父母的名字,护士阿姨就给你处理了,根本就不用找爸妈。

至于上学放学,更是不用家长接送,因为从幼儿园到技校都在厂区。

每天厂里大喇叭一响,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一切都井井有条。

由于三线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子弟们只要好好学习,按部就班就行。

因为只要厂子还在,就会有位置,这在六七十年代很令人羡慕。

到了80年代,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万元户”。

但进厂,仍是三线厂子弟的首选,毕竟,这里是他们最为熟悉,且相对稳定的地方。

进入90年代后,这里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因为市场上更需要的,是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生活用品。

此时进厂,还是三线厂子弟的一个选择,但已不再是第一选择。他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很多人融入了时代的洪流,成为了弄潮儿。

进入2000年以后,曾经热闹的厂区,逐渐变得人去楼空,只留了一些老人。

三线厂子弟,这个称呼,也随即成为了历史!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