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闯关东”闯出来的大城市
1889年,随着闯关东人数不断增加,长春厅升格为长春府。这片被封禁百年的土地,终于摆脱束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短短20多年,就成为了东北地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1932年,伪满洲国将长春定为首都,并改名为“新京”。
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长春人口近百万,城内还有26条公交线路,绿化率高达88%
那样的长春会是什么样?让我们通过一组罕见的老照片,来看看70多年前的长春城。
△1932年,农安的辽塔,高40米,始建于北宋时期,此后1000多年时间,一直都是长春地区最高的建筑。
直到1934年,这个记录才被打破
△辽塔高度对比图
△1932年,农安县道路,这个造型奇特的石葫芦,是一家药店的招牌
△1932年的西大街,两侧商铺很气派,还出现了电线杆,但路面还泥泞不堪。
△1934年的长春车站,始建于1907年,伪满时代改称“新京站”
△1937年的大同广场,清朝末年这里刑场,1932年改建为广场
△1937年的日本桥通,如今这里的名字是胜利大街。
△街道上的银庄,门前挂着长长的汽灯。
△大街上的老式马车
△1938年的东斜街桥
△1938年,兴运门外的哨卡,这里是伪满皇宫的正门。
如今的兴运门上,有一座时钟,指针永远定格在9点10分。
告诉人们,1945年8月11日晚9点10分,溥仪走出兴运门,伪满覆灭。
△郭布罗·婉容,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1932年成为伪满洲国皇后
△婉蓉和溥仪的合影
△1939年,伪满皇宫前的木桥。一位日本人领着女儿,在附近玩耍。
△1940年,长春站上的“亚细亚号”高速列车,这是当时速度最快的蒸汽列车,时速达到了130公里,全车还配有空调系统。
△1941年的吉野街,如今这里的名字是长江路
△ 1941年的商埠大马路
△1943年,长春南郊的道路,虽然已经出了城,但路面依旧是硬化过的
△194年,长春郊外的村庄,一位村民,紧张不安的看向镜头。
△村庄里的三个少年,小小年纪,就拿起了铲子干活,可见当时普通人生活之艰辛。
伪满时代的长春,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历史画面。
既是现代化都市的雏形,又是那个时代的苦难见证。
长春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挑战,而他们的坚韧与不屈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