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西汉开国功臣之首,萧何最终能善终的原因实际上有些复杂。其实在西汉开国后,刘邦就曾几度对萧何起了杀心。
只是由于机缘巧合最终刘邦早已举起的屠刀被放了下来。其关键原因自然是萧何能为人。
由于他能为人,刘邦对他向来是较为信任的。加之萧何本身就有高大的抱负,汉朝建立后,为打消刘邦的顾虑,萧何竟然主动亲自向他泼洒脏水。最为难得的是萧何和刘邦同龄。刘邦去世后,即使朝政大权全部交给萧何,萧何还是坚持不下来好几年。
而除上述原因外,吕后以及那些异姓诸侯王等人的出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这些异姓诸侯王扬言要凌驾萧何。而当刘邦把诸侯王都彻底清除干净时,此时刘邦已不可能。而且刘邦临终前,鉴于他死后,还要有一个人工作,加上吕后又的确能镇住战场,自然难不倒萧何。
萧何善终一事实际上还要从汉朝建立之初谈起。
在刘邦赢得项羽胜利的情况下,汉朝于公元前202年才正式建立。汉朝建立后,刘邦在第一时间将蛋糕分给了那些功臣。而且据刘邦排名,在众多开国功臣中,萧何位居榜首!
对此,许多武将派系人士,并非毫无异议。有的认为萧何身为文官在西汉开国的全过程中从未上阵打过胜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手下又一猛将曹参从沛县举兵起,便身先士卒,这些年大小负伤70多处,战功赫赫。有武将认为这种曹参明显远在萧何之上。
有人说,那时候的讨论,闹哄哄的还是有的。毕竟它并不只是排个座次,它还牵扯着不同群体的兴趣。若萧何居首,则代表了汉朝建立过程中文官的贡献要大于武将。连带身后的武将也分了比较少的饼。
而且如果曹参排名第一的话,那他身后所有的武将,也有很大几率排名比较靠前一点。
然而,对这一论战,刘邦在那时只言过其实,直接盖棺定论。
刘邦当时打了个比方,他说:“我们像打猎一样打世界。你的武将就像追逐猎物的猎狗一样。能够打到你的猎物自然得看你面前的不顾一切。但更为关键的是背后指挥猎狗并告诉你猎物位置的人!萧何正是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
刘邦这比喻自然有些不大合适。但很明显,这句话说到这里,萧何在哪里,肯定不会有什么争议。还有,等官方分封结果公布后,人们才发现:不只是萧何自己,他在众多功臣中,得到的奖赏也最为丰厚。甚至萧何以外的萧家人都同时被封十余位!
与此同时,萧何也获准日后‘剑履上朝’,这若置于后世,无疑是权臣们的标配。顺便提一句,‘剑履上朝,入朝不趋’实际上始于萧何。正因为萧何有此待遇,后世那些权臣们,都将此待遇视为权力的象征。
这无疑是开国功臣中独此一家。
然而,享受这至高荣耀之余,萧何却深知日后他注定要‘树大招风’。稍有闪失就易招来帝王猜忌。同一件事,过去有许多次,后来又多了。
因此,在获得这一荣誉后,萧何不仅没有张狂起来,反而显得比较低调。
汉朝开国之后,萧何的做官思路,总结起来,其实可以总结为十二个字,那就是:少说话,多干活,站好队,不结党。
对让领导安心的事情,萧何实际上一直做得不错。在此前楚汉战争打得最为惨烈时,萧何就已经为刘邦坐过大后方了,手心里紧紧握着刘邦大半条性命。那时萧何为了打消刘邦的顾虑,就直接将全家能够上阵的人员,全部送到前线去,这样刘邦就可以把握整个家族的命运。
正基于此,楚汉战争中,刘邦才会无所顾忌地让萧何坐拥后方。
而且等汉朝建立起来以后,刘邦尽管还是非常相信萧何的,但是身为帝王的刘邦实际上并没有特别相信任何人。特别是对于萧何这类第一功臣,刘邦虽然相信,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忌惮。
因此,在此之后萧何被刘邦直接派往咸阳一边帮助汉朝修建新的都城。
修建新首都的事情说重就重,说轻就轻。重要的是,这个后来成为汉朝数百年政治中心的地方,自然需要很好的运作,必须找到可靠的人来败责。无关紧要的是萧何前去修建新首都后基本已经无法过问别的朝政特别是人事大权。
萧何对此毫无看法,老实地前往关中。于是我们从正史中,就可以找到一个有趣的东西:汉朝建立后的那些年,萧何就像直接被蒸发掉了。这些年中,汉朝有几件事基本不涉及萧何。
真正的理由,实际上也正在于此。
那时候萧何已经在关中这边做项目了。由于秦末战乱,原秦朝都城咸阳已基本被完全打废。故此时萧何只能再建新城。而萧何所建新城便是后来的长安。
当萧何被发配关中筑城时,刘邦对萧何也暂时松了口气。如果放到其他朝代,头号开国功臣,就算暂时放弃了所有人事权和朝政大权,依然有可能被皇帝忌惮。但放在西汉时这就够了。
因为从当时环境来看,萧何虽为头号功臣,却不是刘邦最具威胁性的人物。排在他们之前的是这些异姓王。
在历次楚汉战争中,刘邦为击败项羽,都采取与其他诸侯王联合起来共同包围项羽的战术。且待项羽败亡、汉朝建立后,此时汉朝中,仍有八个异姓王。而这8个异姓王的领地,若加在一起,并不亚于刘邦所直接掌控的领地。
这些诸侯王一旦联合起来,汉朝将在顷刻间面临亡国危机。
因此汉朝建立后刘邦最先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这些异姓王。相较这些异姓王、萧何所面临的威胁要少得多。
也许,刘邦派萧何筑城这一事件本身就是刘邦考验萧何的工具。萧何若表现得不肯放权,刘邦可能会更忌惮萧何,进而寻找机会将萧何赶走。但萧何那时,诚实的工作,让刘邦松了一口气。
没有去掉这些异姓王的时候,刘邦也需要一个人为他卖命。特别是萧何这一位,也格外识趣,如此一来,刘邦对萧何的态度自然也就不高。
就这样,几年之后,随着长安城建造完成,汉朝正式定都长安。萧何的使命,即使完全终结,仍可回归汉朝中心,继续当相国。但此时北方几个异姓诸侯王已为刘邦所除。南方诸侯王也只有英布和彭越与吴芮一家。
至于韩信此时就是已被贬为淮阴侯并由刘邦带往长安进行监视。
当几个异姓王相继平局决定后,萧何重返中枢执掌权柄。此时萧何对刘邦内心威胁的名次,又有了很大的上升。因此,再入朝后萧何虽接掌权柄,但仍诚实守信,只踏实地工作。
刘邦在位时将决策权全部移交刘邦。而且刘邦走后,萧何也同样没有亲自拿主意,什么事都找吕后商量。
就这样,到了两年之后,北方代国的丞相陈豨造反,然后刘邦亲自带着人去平局定叛乱。在这期间,便有了那个有名的‘淮阴侯谋反案’。通俗地说,当时陈豨意图谋反于代国,后来陈豨暗中与韩信接触,待刘邦走后,被韩信起兵长安,两方遥相呼应。
史学界对韩信谋反的问题颇有争论。大家不能肯定韩信那时是否真想谋反。然而站在汉朝中央立场上为此事定性明显是韩信谋反。
而这起谋反事件中,萧何又一次站起队伍去力争,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时萧何,凭借昔日情谊,将韩信直接骗进宫中。从此吕雉直遣使将韩信赐死宫中。
韩信遇害后,萧何明显再次死里逃生。假如萧何在那个时候不这么做的话,那么即便是事后韩信还是败下阵来,也是无法摆脱的。因当年推荐韩信者是萧何。而且根据古代的法律规定,被荐者谋反了,萧何就会受到追究。
当然,这一次顺利站好队伍后,萧何虽死里逃生,但刘邦畏惧萧何,实际上是有恃无恐的。在此之后,刘邦派遣了五百个士兵作为萧何的护卫。名义上的护卫其实是为了监管萧何。
为消除刘邦猜忌之心,紧接着,萧何听从一位名叫召平局人士的劝告,积极向刘邦寻求退还部分封地,而将一大笔家产,取出交还国库以充实军需。
看到萧何如此懂事,刘邦早已半举起的屠刀才又轻轻地放了下来,萧何又能死里逃生。
之后的刘邦实际上还是对萧何心存疑虑。每一次刘邦率军出门,都要死死地盯住萧何不放。萧何对此也真的没有办法,他知道他已成为刘邦心中的刺。于是最后,萧何听从了他的一位门客之计,强向百姓低价购买土地,引起百姓怨声载道、自污声誉。
就这样,等到刘邦带兵回来之后,萧何很快就因为贪赃枉法,直接被抓了。这时刘邦在面对怎样对待萧何这一问题时,实际上也是纠结不已。就萧何那个时候的罪状来看,他的确能将萧何撸到最后,甚至还能借机将萧何除掉。
但是这样做必然会伤害到西汉开国功臣们。刘邦本人统治的基础也将受到动摇。
重点是这时刘邦已预感到他也许要不可能。长年征战加之年迈。这时刘邦的体质,已变得每况愈下。刘邦自知命在旦夕。
因此此时的刘邦能够选择在他死前完全解决萧何问题。还可选择留萧何让他辅助其子。关键是这个时候刘邦嫡长子刘盈年纪较轻,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朝政。也就是刘邦一定要留下靠谱的人才支持刘盈重新上路。
这时刘邦,纵观汉朝上层,才发现好像也只有萧何最适合。萧何自己的志向并不远大,也非常能干。重点是萧何和刘邦年龄相仿。就算让他掌权,用不了几年,他也会死,根本无法威胁到刘盈的位置。
正好到了这段时间,一些人就开始替萧何说情。刘邦深知,他若是强加给萧何对付,其后果也许反而会不利于他。而若饶萧何一命,则既示其气度也。同时在此前贪污后,萧何自身声望也下降很多。
因此终于有一天刘邦赦免萧何。
此次特赦后不久刘邦完全不可能。临终前,刘邦召见吕后,明确表示他死后以萧何为宰相,继续协助刘盈工作。而且刘邦死后,吕后果然也敬重刘邦的遗嘱,不断地让萧何担任相国。
当刘邦死后,悬着萧何脑袋的刀子,实际上早已消失。这个时候萧何要做点什么,还真可能还有机会呢。可这个时候萧何实际上也已进入暮年,早已经没有篡权之心与本事。而从一开始萧何实际上就不愿当老大。能扎扎实实当上丞相已是心满意足。
就这样,接下来萧何又做了两年的相国。在这两年中,萧何确立了汉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也确立了多种典章制度。两年后,劳碌数年的萧何终于完全油尽灯枯地卧床不起。
在萧何的善终下,萧家因此打平了局面,稳稳地降落了。后来萧家虽是整个西汉时期都没有再出特别有实力的大材小用,但始终确保了家族的延续。家族之爵位更延续至西汉覆灭。
从而使这个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终于可以善终。
回顾萧何一生中暮年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萧何之所以能够善终的核心原因是没有志向、会为人。与此同时,西汉开国后数年内,萧何并不算是最具威胁的人物,总有数位异姓王居于其首。
而且等几个异姓王除掉后,此时刘邦就完全不可能。加之萧何这时又适时自污了名节,刘邦还真需要个能人,帮助自己辅佐公子。于是最终,刘邦饶萧何一命,并使他善终。
也是萧何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