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思维有多超前?他布下“闲棋冷子”,10年后成功保卫党中央!这颗“棋子”是谁呢?周总理又是怎样做到未雨绸缪的呢?

那天,周总理在刚刚建成、警备还不算森严的钓鱼台宾馆里见到一位跟着母亲来吃饭的小女孩。
周总理走到她面前,亲切问道:“你是为什么来这里的呀?你的爸爸是谁呀?”
小女孩很健谈,她告诉周总理自己因患有眼疾来北京治病的,等她做完手术,天已经很晚了,所以她妈妈就把她带到父亲所在的钓鱼台宾馆。
闻言,周总理笑着继续问:“那你爸爸是谁呀?”
小女孩对周总理说:“诶呀,我说了你也不认识!我就不说了!”
“那你说说看,没准我还真认识呢!”
“他叫熊……” 小女孩还没有说全父亲的名字,就被周总理接话说:“我知道了,你父亲是熊向晖对不对?谁说我不认识他,你父亲可是个大人物噢!”
周总理的话让小女孩感到很纳闷,原来,熊向晖因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他也没有跟家里人提起过自己的工作,这就导致家里人并不知道熊向晖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

熊向晖,1919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一个官宦家庭,由于家中长辈重视对后代的教育,所以熊向晖从小就得到良好教育。
1936年,熊向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秘密加入共产党。1937年6月,时任中共北平市委学委书记的蒋南翔找到熊向晖,让他以回家探亲为由,实则去了解当下社会动态。
熊向晖回家不久后,“七七事变”就爆发了,他也为此和蒋南翔失去了联系。一天,他在报上看到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要合并成临时大学的报道,得知这个大学的选址定在长沙后,熊向晖马不停蹄地赶往长沙。
南京沦陷后,熊向晖通过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女同学与党组织接上关系,他要求去延安。上级同意了熊向晖的请求,但也给他下达了几条任务:在不暴露党员身份的前提下加入湖南青年团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
在组织的安排下,熊向晖所在的长沙组织团来到武昌,等待胡宗南的接见。在服务团驻地——武昌师范学校,熊向晖还在武汉大学礼堂内听了周总理的演讲,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

不久后,长沙组织团的人就见到了胡宗南。
“这就是胡先生。” 胡宗南的副官唐西园向熊向晖介绍。
“贵庚?” 胡宗南问。
“再过三个月零四天满19岁。”熊向晖回答。
“熊先生为什么到本军来?”胡宗南继续问。
“参加革命。”熊向晖回答。
见完胡宗南后,熊向晖就回了驻地。晚饭后,胡宗南的副官找到熊向晖说:“胡先生约你去谈话。”
第二次见面时,熊向晖发现胡宗南在他面前变得更加健谈了,语气也轻松很多,他继续问了熊向晖几个问题,比如他为何会取这样的名字、共产党对北平学生的影响大不大?
熊向晖十分淡定地说:“这个我不清楚,我知道清华学生都来自中上之家,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就我自己而言,看到日寇侵略,我感到非常愤怒,不愿做冷血动物。课余参加爱国运动,出于自愿,现在投笔从戎,到贵军参加革命,决心上前线!”

熊向晖的回答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他没有直面回答共产党对北平学生的影响大不大,也没有表明自己的共产党身份,只是说自己有一颗爱国之心,想上前线为国家贡献力量。
胡宗南也确实从熊向晖的言谈举止里感受出他有爱国进步青年的气质,再加上他有学识,对事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胡宗南很满意熊向晖。
为了确定熊向晖的身份,胡宗南继续问熊向晖:“你家是哪里的?父母都是做什么的?”
熊向晖说:“我家现在住在武昌,家父在湖北高等法院任庭长,家母在家操持家务,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念大学、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念中学。”
为了落实熊向晖说的是真话,胡宗南提议明天邀请熊向晖的父亲来吃饭。
熊向晖的父亲本来就不同意熊向晖参军,但是没想到同胡宗南吃过饭后,他转变了态度。
熊向晖的父亲告诉他:“胡军长对你很器重,夸你少年英俊,才识超群。胡军长要我放心地把你交给他,他向我保证,一定要把你培养成栋梁之才!”

见父亲同意自己参加革命,原本压在熊向晖胸口上的大石此时也完全消散了。这天晚上,他乘船来到位于武昌的八路军办事处。
由于周总理外出有事,董必武接见了他。熊向晖向董必武汇报了和胡宗南见面的经过,说胡宗南很满意他,成为胡宗南部中的一员也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听了熊向晖的汇报,董必武非常高兴,他告诉熊向晖:“恩来听说长沙组织要去胡宗南的服务团,立即要蒋南翔推荐一位秘密党员参加报名。针对胡宗南的特点,恩来还提出几条建议,说要出生在官宦之家的,年轻的,知识面广的,能随机应变的。”
果然,周总理真的说准了,胡宗南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找到了熊向晖。
董必武接着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是现阶段的大局、全局,恩来经验丰富,主张未雨绸缪,先走一步,选择就着手下闲棋,布冷子。”
就这样,熊向晖在1937年这年,成了周总理布下的“闲棋冷子”。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非常有智慧的人做间谍,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
显然,这也是周总理会选择熊向晖做“闲棋冷子”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熊向晖符合胡宗南的条件之外,周总理也看中了熊向晖的胆识和个人素质。
由此可见,尽管当下环境复杂,但是周总理总能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策。
不出所料,熊向晖凭借过人的才识与极高的双商,迅速赢得了胡宗南的重视与信任。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完成学业后,熊向晖正式踏入胡宗南的工作阵营,出任其侍从副官与机要秘书。这一身份不仅意味着日常事务的协助处理,更肩负着传递机密、参谋决策的重任。
在胡宗南身边工作期间,熊向晖还和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成了好朋友。1947年熊向晖结婚时,证婚人就是蒋经国。蒋经国还主动提出要支付熊向晖婚所需费用。

见熊向晖和蒋家后代相处得这般和睦,胡宗南也感到非常高兴,而这一切都如熊向晖所料,他和蒋家人走得近一步,胡宗南就多信他一分,即便是这样,胡宗南有时还要“考验”一下熊向晖。
有一次,胡宗南暗中设计,由特务头子制造了一封检举熊向晖是“匪谍”的匿名信,然后故意拿给熊向晖看。
熊向晖一拍桌子,质问这是什么意思,指责这是玩特务手段,表明要向胡宗南辞职。特务头子见状立马劝阻,表白是好意。
胡宗南经常轻车简从,“微服出巡”。有一次,他去西峡口会晤汤恩伯时,随身只带着熊向晖和其他两名随从。
中途为了保证胡宗南的安全,熊向晖不作声张,独自通宵警戒,这件事情被胡宗南发现后,他非常感动,立刻给熊向晖连升两级。
那个时期的胡宗南并没有打压中共,但是熊向晖也没有为此忘记周总理给他布置的任务,周总理坚信,他这一枚“闲棋冷子”,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
胡宗南曾经向熊向晖的父亲承诺,他一定要把熊向晖培养成才,胡宗南并没有说大话,除了给熊向晖升级之外,他还打算送熊向晖去美国学习。

熊向晖秘密向周总理汇报了这件事,周总理果断说:“去,国民党花钱为我党培训人才,我们干嘛不去!”
后来,由于机票不好买,胡宗南又让熊向晖在他身边工作了90多天。一天,胡宗南十分严肃地对熊向晖说:“前天总裁(蒋介石)急电召我去南京,说英苏美法四国3月10在莫斯科开会,届时会讨论中国问题。总裁当机立断,命令我直捣延安,并选在四国外长会议的第一天发起攻击!”
说罢,胡宗南给了熊向晖一个文件包,里面是进攻延安的方案和陕北共产党的军队兵力配置情况。
熊向晖把这些文件里的内容牢记于心,然后把情报送到《新泰日报》主编家里,最后通过电台将情报发送到延安。
由于有可靠情报,共产党提前制订了应对措施,胡宗南非但没能给共军带去伤害,反而自己损失严重。
事后,毛主席称赞熊向晖:“你一个人可以顶几个师啊!”
这件事情能圆满成功确实归功于熊向晖,但是如果没有周总理10年前的精心部署,10年后的党中央或许就真的成了胡宗南的“靶子”。

周总理作为领导者,他做到了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所谓全局,从空间上说具有广延性,是指关于整体的问题;从时间上说具有延展性,是指关于未来的问题。
周总理作为领导者首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善于全方位考虑问题。周总理曾经是黄埔军校的老师,所以他对国民党、胡宗南是非常熟悉的,他也知道胡宗南是蒋介石的重要支柱,从长远看,胡宗南或许有投诚的可能,也或许没有,所以从大局出发,周总理在事态稳定的时候就把熊向晖安排在他身边“培养”。
不得不说,周总理真是思维超前,从已知推断未知,从现实把握未来,再加上他心思缜密,准确决断和卓越指挥,成功发挥了熊向晖这枚“闲棋冷子”的作用,成功保卫了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