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这场规模不大的起义,却证实了所谓的“永乐盛世”多么虚假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5-04-13 21:10:40

明朝永乐年间,山东地区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史称“唐赛儿起义”。唐赛儿起义的规模不大,基本就局限在山东范围以内。但起义发生在明朝最强盛的阶段,因此影响很大。唐赛儿起义,也证明了所谓的“永乐盛世”充满了社会危机。本文就以客观、全面的视角介绍一下这场起义的来龙去脉。

山东地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洪武年间,黄河在张秋河决口,导致山东济南、莱芜、潍坊受灾,“毁田万亩记,流民二十万人。”水灾未过,胶东又爆发地震,引发了海啸,“登州,蓬莱,威海三卫,十年军屯一朝丧尽”。自然灾害后,瘟疫开始蔓延,山东成为了人间地狱。

为了安抚山东民心,朝廷派遣铁铉出任山东参议。经过铁铉的整治,瘟疫得到了控制。但好景不长,山东在冬季又出现了罕见的大雪,各州县冻死百姓近2000人。铁铉“呕血数升”,差点自刎谢罪。到了第二年春,山东滴雨未落,官仓粮食告罄。建文帝赶紧调遣苏南的粮食到山东赈灾。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朝廷不仅停止了对山东的赈济,还要征发山东民夫数万人。后来,山东就成为了“靖难之役”的主战场。镇守在山东的铁铉、盛庸等对燕军进行了拼死的抵抗,导致燕军三年没有进展。长期的战争,让山东遭受了残酷的兵灾,百姓多死于战场。

燕王为了报复山东、河北的百姓,就推行大规模的屠杀政策,史称“燕王扫北”。《盐山县志》记载“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即位,令军北返报复乡民,县境尸横遍野,瓦砾一片”。

“靖难之役”后,天下终于太平了,全国的经济又开始恢复起来。随后,朱棣开始了在山东的赈济活动,并将鲁王、齐王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免收三年赋税。

可还没有安定几年,朱棣开始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朱棣先后六次北伐蒙古,其中五次亲征,规模都很大。每一次出征,都要征伐大量的民力。例如在第二次亲征蒙古时,“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第三次亲征,“共用驴三十四万头,车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挽车民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粮凡三十七万石从之。”战争对民力、物力、财力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朱棣进行的下西洋、营建北京、修建陵寝、建设武当山等都是大工程,也需要大规模征伐徭役。湖广布政司左参政黄泽上疏:“向也,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永乐年间,许多地区的农民因为不堪重负,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而山东自明朝建立以来,频繁遭遇天灾,兵灾,现在又有大批的民夫被征发,地方经济难以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山东也开始酝酿一场起义。唐赛儿出生于山东台城,自小博览群书,精习武艺,容貌出众。唐赛儿的武艺基本来自其父亲,以前许多人认为唐公是农民,但我认为唐公是当地白莲教团体的重要人物。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的民间秘密宗教结社,是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因而又称为“明教”。在元朝时期,白莲教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了反元运动的秘密宗教,明末的刘福通、朱元璋都曾经以白莲教的来组织起义。明朝建立后,又严厉禁止白莲教的传播,禁止各种宗教结社。

而山东是白莲教传播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早在宋金对峙时期,山东就出现了红袄军的起义,其背后的组织力量就是白莲教。直到清朝时期,山东的秘密结社依然很多,因而才会兴起捻军、义和团等团体。这些团体的成员大多会学一些拳脚功夫。

唐赛儿一家都是当地白莲教团体的领袖人物,因而唐赛儿才会从小习武,学习并发,并诵读佛经,以“佛母”自称。他的丈夫林三,也是白莲教团体的领袖人物。在起义之前,他们在山东各地就已经广泛联系各大社团。有一年,山东爆发天灾,饿殍遍野,唐赛儿和丈夫林三带领社团冲进官府,要求官府发粮赈灾。结果被驱逐,林三被杀,唐赛儿决定起义。

1420年,唐赛儿在山东益都(青州)发动了起义,攻克了山东重镇青州,起义队伍发展了数万人。而山东各地的义军也是群雄响应,揭竿起义,青州、莱州、寿光、即墨等九个州县被起义军攻陷。随后,朱棣派遣柳剩带领大军开到山东镇压,经过两个月的战争,唐赛儿起义被镇压。唐赛儿起义之后,朱棣又对山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在唐赛儿的故乡进行了大屠杀,并深挖三尺,炫耀淫威。

唐赛儿起义失败了,但唐赛儿却不知所踪。由于唐赛儿曾经当过尼姑,朱棣就下令大肆抓捕尼姑和女道士,数量多达数万人。明廷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问,不过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唐赛儿起义给朱棣敲响了警钟,朱棣也认识到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于是第二年,朱棣宣布青州“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

唐赛儿起义,是明朝前期山东底层群众反抗的代表,起义撕破了“永乐盛世”的虚伪面纱,让人们意识到了社会危机的存在。而唐赛儿起义,只是当时众多起义中的一起。《明太宗实录》中所载永乐一朝的“民乱”、“强贼”多达四十起之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