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之变:明朝三大国耻之一,彻底暴露了明朝的腐败和虚弱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5-03-21 16:42:55

明朝时期有三大国耻,分别是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和明末的萨尔浒之败。庚戌之变发生了明朝中期,是明朝首都第一次被攻破,影响深远。但由于种种原因,庚戌之变在历史上很少被提起,明朝史料更是对这件事百般掩饰。本文就从宏观角度来讲讲庚戌之变的来龙去脉,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庚戌之变爆发的原因

明朝时期,大力推行朝贡贸易。明朝不仅在海上推行“海禁”,而且在陆地上也严格控制互市,只准蒙古、女真等部落走朝贡的渠道来和明朝进行贸易。明朝将朝贡视为驾驭蛮族的手段,哪个民族恭顺就给予朝贡特权,哪个部落反叛,就予以经济封锁和武力讨伐。

在朱棣时期,为了拉拢瓦剌(西蒙古),打击鞑靼(东蒙古),就册封了瓦剌,给予了瓦剌朝贡的特权,而鞑靼则一直没有享受朝贡的好处。到了明朝中期,瓦剌衰落而西迁,而鞑靼则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强盛起来。

达延汗去世后,其孙俺答汗继承其事业,继续南征北战。到1543年,俺答汗已经征服了青海蒙古。在对明朝方面,俺答汗每年都会对明朝发动侵犯活动,其频率基本达到了历史之最。到1532年,俺答汗派遣石天爵、肯切到明朝宣府和大同,“求通贡”。明朝边将收到消息,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将之报告朝廷。兵部和五府九卿进行商议后认为“会虏多诈,其情贡不可信”,于是拒绝其通贡要求。而嘉靖皇帝直接开出了对鞑靼开战的悬赏令,肯切被扣留,而石天爵则被放回蒙古传消息。

果能擒斩俺答、阿不孩者,总兵、总督官俱加异擢。部下获功,将士升五级,赏银五百两。户部即发帑银四十万两,兵部发马价银二十万两,各选廉勤郎中,随军调度。仍推选科道官各一员,前往纪功。如无破虏奇绩,大臣不许回京,并镇巡官一体坐罪。——《明世宗实录》

俺答汗

俺答汗的请求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在当年八月大举南下侵扰,宣大总督樊继祖不敢接战。俺答汗退兵后,樊继祖为了邀功,就禀报斩敌131级,逐出边境,毁其营帐。但不久朝廷来核查发现樊继祖等明军根本没有出战,而是“承调逗遛,迂道避贼,大误军机”。

俺答汗回去后,为了让明朝放回肯切,就主动释放一些汉人俘虏,但明朝不为所动。不久,俺答汗又派遣石天爵和肯切之子满客汉等到明朝进行谈判。明朝的边将为邀功,直接将蒙古使团给杀害。随后俺答汗再次兴兵报复。蒙古军大掠山西,克村攻堡,屠戮极惨。

1546年俺答汗又派人请求通贡。为了避免使者被杀,俺答汗让释放几位被俘虏的明朝将领,并给与其蒙古书信,让他们带话。结果,这些人刚刚到达明朝的边界,就被边将杀了邀功。新上任的宣大总督翁万达认为滥杀蒙古使者不可行,于是向朝廷报告。朝廷的回复是杀使者之人应该处罚,但不要相信蒙古人的话。可见,朝廷并不希望边将乱来,但在嘉靖帝的重赏之下,边将哪里管那么多,只要有蒙古使团来,就直接杀了去邀功。

此后,俺答汗又多次给明朝边关发出请求入贡的要求,但都被置之不理。1549年,俺答汗带领大军南下侵犯明朝,结果被明朝军队击败,史称“曹家庄大捷”。这次大捷,是明朝难得的一次小胜,因而众多的官兵都得到赏赐。然而,俺答汗在回到草原后,就立即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报复。

二,庚戌之变的过程:明朝的腐败被彻底暴露

1550年,俺答汗带领蒙古军杀向大同,总兵张达与副总兵林椿战死。随后,明朝又派遣仇鸾为大同总兵。仇鸾是明朝名将仇钺之子,但他没有一点军事能力,只能通过巴结、贿赂严嵩来来向上攀爬。他和陕西三边总督曾铣相互攻讦,有一次曾铣提出收复被永乐帝放弃的河套平原,结果被严嵩诬告“交结近侍”、“罔上贪功”,于是嘉靖帝直接将支持收复河套的曾铣和夏言杀了。从此,明朝无人敢再说收复河套的事情。

放弃漠南之后的局势

仇鸾到达大同后,根本不敢和蒙古人交战。他悄悄派遣使者和俺答的干儿子脱脱谈判、结盟,并送给了蒙古人不少的钱财。俺答汗在得到好处后,就离开了大同,去进攻河北一带。仇鸾又向朝廷报告自己击退了蒙古人,并提出自己可以北京附近迎战蒙古军队。嘉靖帝得知后,十分高兴,立即调遣仇鸾到居庸关防守。

很快,俺答汗的大军就从长城一线杀入进来,明军一触即溃,蒙古大军直抵北京城下。蒙古军在北京一带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京师大震。兵部赶紧点阅京册籍,准备调集大军来战,结果发现禁军在册的一半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还有一半不归伍,而在伍的也嚎哭大叫,不愿意打仗。“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

嘉靖帝

无奈之下,嘉靖帝只能让仇鸾带领2万军队出击。仇鸾自然不敢和蒙古军交战,但为了获得鉴赏,他经常让士兵伪装成蒙古人到各村“劫掠民财”,“民苦之,甚于虏”。他甚至又将村民的头割下,向上级汇报,说自己“斩首13级、夺马10匹”,这种杀良冒功的事件在明朝经常发生,见怪不怪。

俺答汗攻入北京后,又将俘虏的宦官放出来,让他带去求贡的信件。嘉靖帝看了信后,立即召集严嵩、徐阶、李本三进行商量,最终嘉靖帝同意出钱来解决问题。第二天,朝廷派遣告诉俺答汗,说嘉靖帝愿意通贡。俺答汗得知后,立即带领大军撤到白羊口,而仇鸾带领大军尾随其后,结果被发现。双方交战,明朝军队一触即溃,仇鸾差点被俘虏。事后,嘉靖帝还荒唐地对仇鸾进行了赏赐。之后,俺答汗带领蒙古军队全部撤回草原。

根据统计,庚戌之变导致“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这对京畿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事后,当然是要问责了,严嵩、仇鸾不能动,而兵部尚书丁汝夔被背上黑锅,秋后问斩。

三,俺答封贡:庚戌之变的影响

庚戌之变中,嘉靖帝答应俺答汗“通贡互市”,这才让俺答汗退兵。1551年,大同的马市开了,双方开始了互市。嘉靖帝对此事非常返回,他对封贡一事一拖再拖,而开一个口岸进行互市只是对俺答汗的敷衍。

俺答汗对明朝拖延的态度感到不满,于是又连年侵犯长城一线,导致山西、河北和辽东一带的军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史称“三军暴骨,百姓流离,城郭丘墟,刍粮耗竭,边臣首领不保,朝廷为旰食。”而对付蒙古每年花费的军费也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1551年“诸边费六百余万"“。嘉靖二十九年十月至三十一年正月,“自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例,新增二百四十万有奇,修边、振济诸役又八百余万”,而当时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00万两。长期的战争,导致明朝的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1567年,昏庸无能的嘉靖帝去世,隆庆皇帝上台,事情才开始出现转机。隆庆帝上台不久就在漳州月港开了一个口岸,使得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在内部,隆庆帝也试图缓和和蒙古的关系。当时的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对蒙古采取积极的应对政策,为减轻边防压力,二人主张对西北推行封贡,对东北推行战争,而东西之间的蓟门则实行固授。

1570年,俺答汗的嫡孙把汗那吉因为家庭矛盾激化而投奔明朝,明朝就就此机会和俺答汗谈判。同年,俺答汗带领大军准备再次进攻明朝,不过了解到明朝允许封贡后,双方进行了谈判,史称“隆庆和议”。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明朝对蒙古开放边市,而并允许俺答汗进贡,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且每年给蒙古大量的“市赏”。

实际上,所谓的册封、市赏只是在中原王朝话语体系下的记载,如此可以保全自己天朝上国的威望。而在蒙古方面,则认为明朝的“市赏”就是缴纳贡赋,“册封”就是“上尊号”,例如《黄金史纲》记载:“(俺答汗)攻打汉地,袭击城池之际,汉地的大明皇帝惧怕而缴纳贡赋和租税,并上俺答可汗以‘顺义’王的称号。”如此看来,俺答封贡就是明朝对蒙古妥协,利用金钱来换取和平,其本质和两宋的“岁币”“岁赐”是一样的。

不过,隆庆和议实则对明朝和蒙古双方都有利。对于蒙古来说,既可以通过互市来换取生活必需品,例如铁锅、丝绸、茶叶等,又可以获得大量的“市赏”,这些基本满足了蒙古贵族的经济需求。此后的几十年,俺答汗所管辖的右翼蒙古基本没有侵犯明朝边界。

对于明朝来说,封贡等于用金钱换来了和平,而且花费的“市赏”远低于军费开支,这不仅仅减轻了边患,有利于明朝腾出手来征讨东北的女真和左翼蒙古,还减轻了财政负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战争减少后,长城一带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百姓终于享受了一丝的安定。

因此,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隆庆和议的确是正确选择。不过,这种方式并非可以彻底解决边患问题。后来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明朝为了稳住蒙古林丹汗,不得不加大“市赏”规模,而林丹汗则趁机要挟明朝,加剧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0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