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最惨烈之战:五百甘军驻防大宝山,全军覆没歼敌多少?
1840年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英国的坚船利炮已经撕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战争正在上演。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大宝山之战。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为什么五百甘军会选择死守大宝山?他们究竟面对了多少敌军的围攻?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他们到底歼灭了多少敌人?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支部队会选择全军覆没也要死守阵地?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朱贵率军入浙
道光二十一年初春,浙江沿海一带战事吃紧。英军在定海、镇海和宁波等地的进攻愈发猖獗,清廷不得不从各地调兵遣将,加强沿海防务。此时,朱贵正在西宁镇任副将,虽已年过六旬,但军事才能仍受朝廷重用。
正月初八,一封加急军报送到西宁镇。朱贵打开军报,上面写着道光帝任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令其调集各地精锐入浙支援的命令。朱贵立即着手挑选精兵,整顿军备。他将目光投向了固原营,这支由他亲自训练多年的部队。
固原营的特殊之处在于保持着传统的骑射训练。当时的清军多已改用火器,弓箭渐少,但朱贵坚持让士兵们每日练习骑射。他的这支部队不仅精通火器使用,还保持着骑射的传统本领,可谓是文武双全。
挑选士兵时,朱贵有着严格的标准。他亲自检验每一名士兵的武艺,测试其箭术准确度和体能状况。最终,他从固原营中选出五百名精锐,这些人不仅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都有实战经验。
二月初,朱贵率领这支精锐开始东进。从西宁到浙江,路途遥远,需要跋涉数千里。为了保持部队战斗力,朱贵采取了独特的行军方式。白天行军时,他将部队分成小队,轮流担任前锋、后卫,保持警戒。夜间扎营,则严格执行军纪,派出哨兵巡逻。
行军途中,朱贵格外注重训练。每到一处驻扎,必定要求士兵们操练武艺。他特别重视实战演练,常常将部队分成两队对抗,模拟各种战况。这种持续的训练确保了士兵们在长途跋涉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战斗状态。
三月中旬,朱贵部队抵达浙江。此时的浙东战局已经十分严峻,英军占据了多处沿海要地。朱贵带领部队立即向奕经报到,请求立即投入战斗。奕经对这支来自西北的精锐寄予厚望,特别安排他们驻扎在战略要地。
抵达浙东后,朱贵立即组织侦察,了解地形地势和敌情。他发现英军的火器威力确实强大,于是针对性地调整了战术。他要求部队在战斗中要充分利用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免与敌人正面对抗。同时,他还加强了夜间训练,为可能的夜战做准备。
在短短的适应期中,朱贵的五百甘军很快就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部队的特点。他们不仅能熟练使用火器,还保持着骑射的优势,这种全面的作战能力引起了其他将领的注意。
大宝山之战前夕
四月初,英军主力已经在宁波一带集结。据清军斥候回报,英军正在调集大量火炮和弹药,显然在为下一步进攻做准备。英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控制浙东沿海的重要据点,为进一步向内地推进创造条件。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奕经召开军事会议,商讨防御部署。会议上,各将领对防御重点产生了分歧。有人主张集中兵力防守宁波城,有人则建议分兵把守各个要道。就在争论不休之际,朱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大宝山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旦被敌人占领,不仅宁波城将直接暴露在英军炮火之下,更会威胁到整个浙东地区的安全。
大宝山位于镇海以北,是一座不高的山丘,但地势险要。山顶可以俯瞰周围数里之地,制高点上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古炮台。这座炮台虽然年久失修,但基础设施尚可使用。更重要的是,大宝山是通往宁波的必经之路,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扼住了英军进攻的咽喉。
奕经采纳了朱贵的建议,决定加强大宝山防御。但是,当时清军主力需要防守宁波城和其他要地,能够调配给大宝山的兵力十分有限。朱贵主动请缨,表示愿意率领自己的五百甘军驻守大宝山。
四月十二日,朱贵带领部队进驻大宝山。他们立即开始加固工事,修复古炮台。朱贵根据地形特点,将防御工事分为三道。第一道是山脚的外围工事,主要用来阻滞敌军进攻;第二道在山腰,设置了多处火力点;第三道就是山顶的古炮台,作为最后的防线。
朱贵特别重视弹药储备。他让士兵们在山上挖掘了多个地窖,存放火药和弹丸。同时,他还命人在山上收集大量石块,以备在近战时投掷使用。为了保证给养供应,他在山上储存了大量粮食和饮用水,还组织士兵在山腰开辟菜园,种植蔬菜。
在防御部署中,朱贵充分发挥了甘军的特点。他将擅长骑射的士兵分散在各个防御点,利用他们的远程打击能力来消耗敌军。同时,他还在山上设立了多个箭楼,可以对进攻的敌军进行立体打击。
四月十五日,英军开始在镇海附近活动。清军斥候发现,英军正在进行地形勘察,多艘军舰在海面上来回巡弋。朱贵判断,英军很可能会先攻打大宝山,然后再图谋宁波。为此,他加紧了防御准备工作。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朱贵制定了详细的防御计划。他将五百人分成五个小队,每队一百人,分别负责不同方向的防御。每个小队都配备了火器和弓箭,可以根据战况灵活调动。同时,他还在山上设立了瞭望哨,昼夜监视敌军动向。
在战前的最后几天,朱贵带领部队进行了多次实战演练。他们模拟了各种可能的战况,包括敌军正面进攻、夜间突袭等情况。这些演练使得每个士兵都对自己的职责了如指掌,也增强了整个部队的战斗意志。
血战大宝山
四月十七日拂晓,英军开始了对大宝山的进攻。清晨的薄雾中,三艘英国军舰驶入镇海湾,开始对大宝山进行炮击。舰炮的轰鸣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炮弹呼啸着飞向山头。与此同时,约两千名英军陆战队开始在山脚集结。
朱贵早已料到英军会采取这种进攻方式。他命令士兵们隐蔽在坚固的工事中,避开舰炮的轰击。英军的炮击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大宝山上硝烟弥漫,但守军的伤亡却很小。朱贵布置的防御工事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处掩体和地下工事为士兵们提供了良好的掩护。
上午九时许,英军陆战队开始向山上进攻。他们分成三路,企图从不同方向突破清军防线。第一波进攻的是约五百名英军士兵,他们携带着攻城梯和炸药,准备强攻山上的防御工事。
朱贵采取了特殊的防御战术。他命令守军在敌人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才开火,以求一击必中。当英军进入射程后,山上顿时火光四射。早已瞄准的火枪和弓箭给英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同时,守军还推动大量巨石滚下山坡,这些滚石摧毁了英军的进攻队形。
第一波进攻被击退后,英军很快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他们调来了野战炮兵,用轻型火炮轰击清军的防御阵地。同时,更多的士兵加入了进攻,试图用人数优势压倒守军。
面对更为猛烈的进攻,朱贵采取了灵活的反击策略。他命令部分弓箭手专门瞄准英军的炮手,成功地打乱了敌人的炮击节奏。同时,他还派出小股精锐利用地形进行侧击,给予进攻的英军重创。
战斗持续到下午,英军又发动了第三次进攻。这次他们动用了所有预备队,约一千五百人同时向山上发起冲锋。朱贵见势不妙,立即调整防御部署。他将预备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加强正面防御,另一部分埋伏在侧翼,准备在敌军冲到山腰时发起突袭。
当英军冲到半山腰时,守军突然从两侧杀出。这次突袭打得英军措手不及,不少士兵在混乱中滚下山坡。与此同时,山顶的主力也发起反击,居高临下的火力给英军造成了巨大伤亡。
入夜后,战斗仍在继续。英军改变策略,开始用照明弹照亮战场,试图发起夜袭。朱贵早有准备,他在山上设置了多处障碍物,还在关键位置埋设了陷阱。英军的夜袭行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四月十八日清晨,英军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暂时撤退。根据后来的统计,这次进攻中英军阵亡两百余人,受伤更是超过五百人。而守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百多名将士阵亡或重伤。但大宝山依然牢牢控制在清军手中,成功地阻挡了英军的进攻。
这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清军士气,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宁波城得以加强防御。但这仅仅是大宝山之战的开始,更加惨烈的战斗还在后面。英军显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战略要地,他们正在集结更多的兵力,准备发起新一轮进攻。
最后的决战
四月二十日,英军完成了新一轮的战前准备。这一次,他们调集了五艘主力军舰,在海面上形成了更强大的火力网。同时,陆战队的兵力增加到了三千人,几乎是第一次进攻时的两倍。英军还从广州调来了重型攻城炮,准备对大宝山实施更猛烈的轰击。
战斗从清晨开始。英军采取了新的战术,先用舰炮和陆地重炮对大宝山进行交叉轰击。炮火的密度远超第一次进攻,每分钟都有数十发炮弹落在山上。清军的许多防御工事在这轮猛烈的炮击中被摧毁。
朱贵面对的形势更加严峻。连日作战已经消耗了大量弹药,伤亡的将士还未得到补充。但他立即调整了防御部署,将剩余的兵力集中在最关键的几个防御点上。同时,他命令将士们挖掘新的防御工事,以抵御更猛烈的炮火。
上午十时,英军开始了地面进攻。这次他们采取了更有序的战术,分成五个梯队逐次推进。第一梯队负责清除障碍,第二梯队携带攻城器具,后面三个梯队则是主攻部队。与此同时,两翼还有小股部队迂回包抄,试图切断守军的退路。
面对如此强大的进攻,朱贵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术。他将剩余的三百余名将士分成多个小组,采取游击战术进行抵抗。当英军第一梯队清理障碍时,突然遭到了来自多个方向的打击。清军的弓箭手和火铳手打得异常凶狠,给英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但英军的优势兵力开始发挥作用。他们用大量的火力压制守军,掩护工兵部队向山上推进。到中午时分,英军已经突破了山脚的防线,开始向山腰进攻。朱贵不得不放弃部分阵地,将主力收缩到山顶附近。
下午,战斗进入最激烈的阶段。英军主力已经推进到了山腰,开始对最后的防线发起猛攻。朱贵身先士卒,亲自指挥防御。他命令将士们把最后的弹药和石块都搬到防线上,准备作最后的抵抗。
当英军发起总攻时,守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用手中的每一件武器进行反击。当弹药耗尽后,他们就用刀剑和敌人展开白刃战。山顶的古炮台成为了最后的战场,清军将士在这里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傍晚时分,随着最后一批守军倒下,大宝山终于落入英军手中。朱贵身中数弹,仍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根据英方记载,他们在占领山头时发现,清军几乎全部战死,只有不到二十名重伤员被俘。这些伤员中包括奄奄一息的朱贵。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英军付出了重大代价才最终攻下大宝山。据统计,英军在这次进攻中阵亡三百余人,受伤近千人。而清军的伤亡更为惨重,五百名将士几乎全部战死。山上的防御工事几乎被夷为平地,到处都是弹坑和战斗痕迹。
大宝山的陷落,为英军进攻宁波打开了通道。但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也让英军指挥官对清军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天,英军将领破例允许当地百姓收殓清军将士的遗体,以示对这些勇士的敬意。
大宝山之战的影响
大宝山之战后,这场战役在军事和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军事层面,这场战役暴露了清军在装备和战术上的不足。尽管朱贵率领的将士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斗力,但在面对装备精良的英军时,传统的防御战术和武器装备的差距最终决定了战斗的结果。
战后,镇海和宁波的防务出现了重大调整。大宝山这个制高点的失守,直接导致了宁波防御体系的崩溃。英军随后利用这一优势,在短期内就控制了整个宁波地区。清廷不得不重新思考沿海防御的策略,开始在其他沿海要地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
这场战役也对清军的军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开明的将领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防御工事和冷兵器已经无法应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随后的军事改革中,清军开始注重引进新式武器,并着手改进防御工事的设计。
在社会层面上,大宝山之战在当地百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当地民众自发为阵亡将士建立祠堂,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记忆。战场遗址也被保护了下来,后来成为了重要的历史遗迹。
战役中朱贵和将士们的英勇表现,在民间流传成为了多个版本的故事。有的说朱贵在最后关头立下军令状,宁死不降;有的则讲述了守军如何用简陋的武器对抗英军的故事。这些民间传说虽然添加了许多传奇色彩,但都反映了人们对保卫家园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在政治层面上,大宝山之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战役之后,清廷内部关于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争论更加激烈。一些官员主张改革军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另一些则坚持传统防御方式。这场争论影响了清廷后来的军事政策制定。
大宝山战役的经验教训也被载入军事史籍。后来的军事著作中多次提到这场战役,分析其中的得失。特别是关于山地防御战术、应对现代化军队进攻等方面的经验,都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参考资料。
在经济方面,战后镇海地区的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原本繁荣的港口贸易一度中断,当地的经济发展遭受重创。英军占领后,更是强行改变了当地的贸易体系,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这场战役也影响了清廷与英国的谈判态度。英军在战斗中付出的重大代价,使得他们在后续谈判中对清军的态度有所改变。虽然最终仍是以清廷的失败告终,但大宝山之战展现的抵抗精神,为后来的谈判增添了一些筹码。
大宝山之战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这场战役被后人视为近代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当地政府在战后多次修缮战场遗址,并建立纪念设施,用以缅怀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士。每年清明时节,仍有不少民众前往祭拜,表达对先烈的追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