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治平:唯一健在的开国大将夫人,今年正好一百岁,八个子女皆栋梁

小宠宠 2022-12-06 14:23:44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8月5日,北京下起了绵绵细雨,街上的行人都变得稀少了起来。

可在北京机场依旧有不少人聚在了一起,此刻的他们正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等待着那个人的归来。

大约一个小时后,一架从德国启航的飞机缓缓地降落在了机场。

当飞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不少人的眼角都落下了悲伤的泪水。

在众人的瞩目之下,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灵柩,被士兵们从飞机上缓缓地抬了出来。

而在这灵柩里安息着的,正是我国的开国大将、当了十年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将军。

当时紧跟在灵柩后面走下飞机的,正是与他相依相伴共同走过38年风雨人生的妻子——郝治平。

当年的她是如何与罗瑞卿将军相识的呢?两人38年的婚姻之中又有着哪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呢?

一、碧玉年华投身抗日

郝治平的老家是河南省临漳县,如今的这里已经归到了河北省。

小时候的郝治平经常能在大街上看见荷枪实弹的军人,这帮军人平日里的作风十分蛮横。

普通百姓见到他们就像看见瘟神一样避之不及,所以郝治平打小就对当兵的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

可令郝治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害怕士兵的她到最后竟当了一辈子的兵。

1934年,12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开封省立女子中学。

那时候的郝治平心中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以至于晚年的郝治平在回忆起学生时代时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认为我一辈子的希望都在上学啊。”

为了能够上学,郝治平所付出的努力也比其他同龄人要多得多。

可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祖国大地的时候,热爱学习的郝治平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学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日救国的事业之中。

1937年11月,陕西军阀阎锡山为了保存力量、发展实力,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成立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

此后,民族革命大学开始在全国各地招收有报国之志的学生。

恰巧此时,不知道该去哪里抗日的郝治平看到了民族革命大学的招生简章。

她和同学想都没想就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考试通过后便跟着一众学子坐上了开往山西的列车。

刚到“民族革命大学”时,郝治平单纯地以为自己抗日救国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

可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后,郝治平却发现这“民族革命大学”里灌输的思想,怎么全是“保卫山西”、“保卫阎锡山”呢?

郝治平忽然发觉这所学校有些“不对头”,她来到这里是学习如何抗日的,怎么学着学着就变成“如何保卫阎锡山”了呢。

所以后来郝治平就与其他一些有志青年偷偷地离开了“民族革命大学”,结伴向着他们心中真正的革命圣地——延安进发。

1938年年初,郝治平翻山越岭不知走了多少里山路才到达了延安。

2月,郝治平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在一次出早操时,教员忽然发现郝治平的脚上竟然还带着伤。

看着十五六岁的郝治平一瘸一拐地跟在队列的最后,教员有些于心不忍,便劝她“不要练了”。

可没想到,倔强的郝治平竟直接拒绝了教员的好意,她说:

“我都来抗日了,脚冻坏了就不能出操,这还叫什么抗日,我不休息!”

就这样,郝治平强忍着脚上的冻伤始终坚持与大部队一起出操、一起训练。

由于她的表现特别突出,仅仅2个月后郝治平就入了党。

陕北公学还没毕业,组织就批准她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

来到“抗大”后仅仅只过了2个月,组织上就要求“抗大”学员去前方。

当时学校领导的建议是“女学员尽量留在后方”,可郝治平非要跟着队伍一起到太行山上去。

一开始学校的领导们不同意她的申请,郝治平就软磨硬泡一个劲地恳求他们。

最后给这帮领导磨蹭得没办法了,只能同意把她也给带到前方去。

二、结识罗瑞卿

1940年,18岁的郝治平因为表现出众被组织上提拔成了干部。

恰巧这一年,时任“抗大”副校长的罗瑞卿带着队伍过封锁线,不巧遇上了黄河涨水无法前进,罗瑞卿便带着队伍来到延长县暂时休整。

这一天,刚刚升任女生队副指导员不久的郝治平,在一条小路上与罗瑞卿打了个照面。

当时的郝治平虽然与罗瑞卿不怎么熟悉,但她知道不远处的那位男同志是“抗大”的副校长,属于自己的顶头上司。

于是便向罗瑞卿敬了一个军礼,说了一句:“首长好!”

罗瑞卿见到郝治平向他敬礼便停住了脚步,微笑着向她问道:“你是哪个单位的啊?”

“报告首长,总校第六期女生队。”

“哦,那你叫什么名字?”罗瑞卿接着问道。

“郝治平。”

“干什么工作的?”罗瑞卿继续问道

“在连队担任副指导员工作。”郝治平回答完之后便没再说别的什么,直接离开了。

郝治平的这种表现让罗瑞卿觉得:这个女同志脾气挺大。

这第一次见面,郝治平就在罗瑞卿的脑海中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后来到太行山上工作时,郝治平在延安上学时期的一位女同学,嫁给了野战政治部的保卫部部长杨奇清。

两人新婚之后,这位女同学便总叫郝治平到她们家去玩。

而巧合的是,杨奇清与罗瑞卿的关系也十分不错。

那段时期罗瑞卿也经常到他们家里做客,就这样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也变得越来越熟悉了。

经过深入地了解之后,郝治平与罗瑞卿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突然有一天,罗瑞卿向她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但此时正在党校学习的郝治平却说:“现在不行,要等党校毕了业才能结婚。”

1941年4月3日,太行山上杏花盛开,这一天中央党校举办了学员们的毕业典礼。

而同样是在这一天,罗瑞卿与郝治平也正式结为了夫妻。

1942年1月18日,郝治平生下了她与罗瑞卿的第一个孩子。

可仅仅只过了11天的时间,敌人就炮火就落在了太行山上。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住在铜峪的郝治平便匆匆忙忙地将孩子包裹了起来,装在了一个垫有棉垫子的竹筐里。

敌人马上就要来了,她必须立刻带着孩子跟着大部队撤离!

而郝治平带着孩子刚一离开铜峪,敌人的炮弹就像雨点一般砸在了离她们不远处的地方,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究竟有多么危急。

那时太行山上的气温异常寒冷,郝治平的眉毛、头发上都结下了一层薄薄的冰霜。

这么冷的天气连成年人都被冻得瑟瑟发抖,更何况那个此时正在竹筐之中,刚刚降生11天的孩子呢。

担心孩子的郝治平,本想着把孩子从竹筐里抱出来喂一些奶,但她刚想这么做,身旁的另一位女同志就伸手阻止了她。

这位女同志提醒郝治平:天这么冷,如果把孩子抱出来是会被冻死的!

可天气实在是太冷了,郝治平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挺不过去,于是她赶忙把自己的丈夫叫了过来,让他去想想办法。

不一会后,罗瑞卿从包里掏出了一块大油布,将这块油布搭在了竹筐上边。

做完这一切的罗瑞卿连话都顾不上和妻子说一句,便又匆匆忙忙的朝队伍前列走去了。

天亮后,敌人的轰炸机开始对地面上的八路军进行轰炸,背着竹筐的通讯员迅速躲进了一个土洞里。

怎料炸弹竟直接把这个土洞给轰塌了,通讯员与孩子全都埋在了土堆之下!

见状,周围的八路军战士纷纷冲上前去,将这位通讯员和孩子全都扒了出来。

郝治平想把孩子抱出来看一看情况,可令她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孩子浑身发紫,大便、小便糊了一身。

她见状不禁失声痛哭起来,以为自己的孩子夭折了。

就在此时,一个当地的农村老太太从郝治平的手中接过了孩子。

只见老太太用温水给孩子浑身上下擦拭了一遍,之后又把孩子抱在热炕头上来回地抚摸。

就这么抚摸了好一阵,老人怀中的婴儿突然“哇”的一声哭出了声来,郝治平一直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三、相守相伴度余生

抗战胜利后,罗瑞卿与郝治平又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之中,刚刚团聚的夫妻二人不得不再一次各奔东西了。

1949年,罗瑞卿收到了毛主席从北平发来的电报,毛主席让他即刻前往北京商谈要事。

日夜兼程赶到北平之后,毛主席与周总理告诉他:组织决定要你担任公安部的部长。

罗瑞卿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份重担,郝治平也就跟随着丈夫在北平扎下了根。

此后因为种种原因,罗瑞卿与妻子分离了7年之久。

在这期间罗瑞卿受尽了苦难,失去了一条腿。

而郝治平患上了乳腺癌,经过手术才得以控制住病情。

1973年,当阔别已久的两人再次团聚的时候,身边的医护人员甚至带上了抢救设备,生怕两人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发生状况。

在那天回家的路上,罗瑞卿突然提议:到天安门前走一趟。

司机按照他的意思驾驶着轿车来到了长安大街,而就在汽车缓缓地经过天安门时,罗瑞卿忽然朝毛主席的画像敬了一个军礼。

此后每每想到当初这幅画面,郝治平的泪水就止不住地往外流淌。

她明白丈夫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更加明白在那一刻丈夫心中的那份凄凉。

也正是在那一刻郝治平下定了决心,未来的日子一定要好好地照顾自己的丈夫。可她哪里知道,此时在罗瑞卿的心中也同样想着要好好地照顾她呀。

1978年,郝治平的癌症复发了。

为了不让丈夫担心,郝治平选择向他隐瞒病情,可罗瑞卿到最后还是知道了妻子的情况。

为了成全她善良的愿望,罗瑞卿只能从始至终装作不知道。

郝治平第二次手术成功之后,罗瑞卿便向中央申请去西德治腿,党中央经过考虑批准了他的请求。

到了西德之后,罗瑞卿曾劝妻子:出去转一转吧。郝治平则对丈夫说:

“我不去,等你病好了,咱们一块去。”

当时的郝治平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和丈夫共游西德的愿望竟成为了她一生中的遗憾。

1978年8月3日,罗瑞卿将军在西德海德堡骨科大学医院进行了股骨头置换手术。

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从手术台下来的罗瑞卿将军,甚至还用英语对西德医护人员说了一句“谢谢”。

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手术结束的当天夜里,罗瑞卿将军出现了心力衰竭的症状。

医院的工作人员立刻给在医院外暂住的郝治平打去了电话,可当她回到医院的时候,罗瑞卿将军已经离开了。

小结

罗瑞卿将军与郝治平共育有八个子女。

其中大儿子罗箭是我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的毕业生,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退役前曾是少将军衔。

二儿子罗宇在1988年曾被授予大校军衔,后从军中辞职,如今定居国外。

三儿子罗寰为人比较低调,直到今日网络上关于他的信息也非常之少。

四儿子罗原年轻时曾在福建当兵,后去到了上海进修工商学,现在为国内某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董事长。

大女儿罗峪田现为我军总参部某研究所的大校所长。

二女儿罗峪书,从哈军工毕业之后便一直耕耘在我国的核物理领域。

小女儿罗峪平,也曾是一名解放军大校,后来喜欢上了写作,闲暇时便写写文章,现在已经出版了许多图书。

郝治平与罗瑞卿相守相伴了三十余载。

无论条件多么艰难、无论各自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相依相伴、互帮互助,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照顾着彼此,这种伟大的爱情令人尊敬。

同时他们也将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传递给了他们的子女。

子女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全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为罗家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