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敌突袭,大峰山形势危急,他率200地方武装杀得鬼子大败而回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06-24 14:44:47

侯筱章,原名侯承寿,1921出生,历城县洪家园村人。

1941年夏,敌人聚集了几万之众,向我泰西平阿、肥泰、大峰山三个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疯狂大扫荡。敌强我弱,我大批党员和干部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很多抗日积极分子和群众惨遭屠杀,不少人脱离革命乃至叛变投敌。到1941年末,三个主要根据地都相继变成了反复拉锯的游击区,中共泰西地委被迫撤到黄河以西。

就在抗日斗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侯筱章奉上级指示来到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任中共峰山县县大队政治委员。

大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位于泰山西部,西、北紧邻黄河,东靠津浦铁路,南面与肥城、平阿、泰安三县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面对敌碉堡据点林立、强敌数倍的严酷形势,怎样坚持下去?

根本的一点还是得打。县委书记尹笠夫和侯筱章政委、宋泮池大队长等大队领导紧密团结,坚决执行“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方针,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进一步深入发动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带领县大队和各区小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大博斗。

在这些艰苦的战斗中,皇姑井战斗就是很关键的一仗。

1942年夏季,敌人发现我县大队在皇姑井一带活动,立即气势汹汹地扑来。敌有500多兵力,我县大队只有100多人,加上区小队,仍不足200人。侯政委果断指挥部队转移到皇姑井西面山上,凭借三面山势的有利地形,趁敌不明我军虚实知己,采取正面顶住,侧面迂回出击的战术,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战斗从午后一直持续到傍晚,县大队以血的代价,杀伤敌人大批有生力量。天黑前,敌人不得不抬着死尸灰溜溜地撤出了战斗。这一以少胜多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

在艰苦的战斗中,侯政委的模范行动时时激励着广大的干部和战士。他平易近人,总是深入班、排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动员。在作战中,越是在艰苦危险的时刻,他越是站在最前沿,冲在最前面。

1942年秋,县大队在大桥一带与敌人遭遇。敌人当时约有两千余人,以骑兵对我县大队实施了快速包围。面对敌人重兵包围的险境,侯政委挺身站在最前沿,掩护部队转移,激战中,他肩部和大腿两处中弹负伤,仍坚持带伤指挥作战,直至带领县大队突出了重围。

在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中,这种身先士卒、临危不惧的精神对坚定同志们战斗的决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42年,敌人反复清剿扫荡,碉堡据点林立,整个峰山县敌人的大小据点多达52个,斗争异常艰苦。日寇凶残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加上连年大旱、蝗虫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人民吃糠咽菜苦上加苦。县大队的活动和给养都是十分困难,队伍频繁地转移,常常是长距离的夜行军,有时还要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

弹药补充严重不足,每一发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要靠从敌人的手中去夺取。服装也很困难,同志们不得不冬着单,夏穿棉。正经的粮食极少,常常是和群众一起吃野菜。

在艰苦的环境中,侯政委制定了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相结合的对敌斗争方针,根据中央指示,带领县大队开始了小部队活动。

一是把县大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到各区,在敌人的最要害之点和薄弱之点积极出击,像疾风和流水一样移动,、打击敌人。在这个阶段,县大队打各种伏击、埋伏30多次,拔掉敌人大小据点7、8个。

二是带领县大队深入到各区乡、村,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在这一阶段,县大队粉碎了敌人几次“强化治安”运动,还发展了大批党员,新建立了许多基层组织,加强了抗日“三三制”政权。各区、乡、村的民兵组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县全民皆兵,构成了对敌人所盘据据点的反包围。

三是在部队中深入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侯政委亲自组织队伍进行了多次整顿,提高了整个部队的政治素质,培养了广大干部、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水泉峪、郭家峪这样的恶战中,队伍始终没有溃散,这都充分显示了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

四是与县委政工部密切配合,对敌伪军开展政治攻势,瓦解、动摇敌人的军心。侯政委曾亲自带人去做对伪军的瓦解工作,同时,他还带领县大队在全县广泛开展了除奸反霸工作,对那些死心塌地的地主汉奸坚决铲除,封住了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并且广泛地在敌占区、游击区建立了抗日的两面政权,使敌人变成瞎子和聋子。我方还制造假情报迷惑敌人,使敌人常常陷入判断错误、被动挨打的困境。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公粮一直征到了县城关,部队可以到敌人据点村活动。

五是积极地领导广大群众在根据地和游击区开展减租减息的活动,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渡过灾荒。县大队狠狠打击了从据点出来抢粮的敌人。除此之外,侯政委还领导组建了小被服厂、小军工厂,基本上解决了部队的给养,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由于采取了各种有效而正确的对敌方针,在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巩固发展了根据地,到1943年秋,县大队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了6、700人,加上各区的区小队,全县武装力量发展到了1200多人,并有了6挺机枪,在当时整个泰西地区的县大队中战斗力是很强的。

峰山县大队还多次配合大部队打了许多胜仗。

1943年夏,敌人对我军区所在地潘北地区再次发动合围扫荡。军区司令员刘志远命令县大队在敌人的背后打击,以钳制敌人。侯政委接到命令后,亲自带人深入敌后侦察,随即率领县大队三连跨过津浦铁路,快速奔袭直插敌后,迅速包围了位于济南市郊区的敌七贤庄据点。

在侯政委的亲自指挥下,战斗打得干净漂亮,仅用半个小时全歼据点守敌,有的敌人还在睡梦中便做了刀下鬼,有的敌人在被窝里便糊里糊涂地当了俘虏,这一仗共俘敌80余人,缴获手枪20余支、步枪70余枝、子弹5000余发。待济南之敌来援,县大队已烧了敌人的据点,押着俘虏迅速转移了。敌人非常惊慌,惊呼是八路军主力拿下了七贤庄。

紧接着,侯政委又迅速调集县大队和各区小队的兵力,布置指挥了强攻敌古城据点的战斗。

古城据点是位于济兖公路上的一个重镇,距济南只有几十里。战前侯政委派县大队一连连长郭哲生等三人对敌人据点的四个城门做了侦察,在通往济南的公路大桥埋了炸药,准备在战斗打响的同时炸掉大桥,以延缓济南之敌的增援。

随后,侯政委带领县大队急行30里赶至古城,在午夜前后迅速包围了敌据点。凌晨两点钟,战斗打响。三连长张润德带领三连在敌据点的西门发起佯攻,一连长郭哲生对敌据点南门猛攻,20分钟后,占领南门,侯政委带领县大队从南门杀入城内。整个战斗只用了50分钟,全歼守敌100多人,还缴获了敌两挺机枪。当济南敌援兵赶来,峰山县大队已烧了据点,撤出了战斗。这两仗打得迅猛漂亮,10天内连克敌两个据点,有力地配合我军区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合围。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终于度过艰难困苦的岁月,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到1943年秋,峰山县整个斗争形势转入了扩大发展根据地的阶段。这时,侯政委也担任了峰山县县委书记,兼任县大队政委。

从1943年秋开始,在侯政委的领导下,我全县武装力量纷纷出击,扩大根据地。

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更充分显示了侯政委机智过人的指挥艺术。攻打敌寺台山据点时,侯政委到前沿观察地形后指出:敌据点建于高地之上,碉堡和寨墙凭借地势而修,据点周围都是平坦和低洼的开阔地,敌虽兵力不多,但易守难攻,强攻必遭不必要的伤亡。

侯政委当即命令以区小队和民兵对敌据点围而不打,同时对敌断粮,断水,加强政治攻势。敌被困于死地,不得不在敌大部队掩护下,弃据点仓皇逃窜。

攻打敌小汤山据点时,侯政委制定了先瓦解后强攻的两手作战方案,由县委敌工部的同志将敌据点伪军小队长诱出据点,侯政委面对面地对这个小队长进行了教育,一席话讲得那个伪军小队长心服口服,他带领伪军小队60余人全部投降,我军没费一枪一弹拔掉了这一个据点。

在这一阶段,侯政委还带领大队打了许多硬仗,如高家崖战斗等,都是很关键的。高家崖据点位于大峰山山区中部,是山区中最大的一个据点。1944年春,侯政委决定拔掉这个“硬钉子”,他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集中县大队的兵力,趁夜迅速包围了敌高家崖据点,实施强攻。

战斗打响后,日寇凭借工事负隅顽抗,侯政委指挥部队英勇冲杀,实施连续爆破,经40多分钟的激战,全歼守敌150余人,一举拿下了这个“硬钉子”。消灭敌高家崖据点后,整个山区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44年夏,侯政委又指挥县大队打掉了位于峰山县西部济兖公路上的敌广里据点,整个战斗干脆、利落。他一直站在突击连的前沿,指挥战士们架云梯登城。经一小时激战,守敌200余人无一漏网全部被歼。广里据点打掉后,峰山县大队基本上控制了全县局势,切断了敌济兖公路交通线。

这两仗后,敌人不得不龟缩在县城和几个残余的据点中,再也不敢轻易露头。

1944年夏,峰山县的斗争形势已处于战略转攻的态势。这时,侯政委奉上级指示前往黄河以西出任中共茌平县县委书记,不幸在1945年的一次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4岁。消息传回峰山县,我军民无人不悲痛万分!

侯政委刚毅果断的战斗作风,坚定、豁达的胸怀,机智、从容的指挥作风,质朴、细腻的工作作风,永远深印在峰山老战士的记忆中。他的英名和他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他永远活在大峰山地区几十万人民的心中。

0 阅读:1

晚上回忆这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