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语言,更是中国璀璨历史文化的载体,其独特丰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精神,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先秦时期,中国书法的基础
中国书法始于先秦,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书法艺术在连续的历史演变中,受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古今时代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特点、笔法风格、气派风貌等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图1
书法,追根溯源就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汉字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发明。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距今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最早的汉字体系就是商代的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甲骨文也在不断地演变,慢慢出现了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钟鼎文”,其字体和甲骨文十分相似。慢慢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书法仍以钟鼎文为主,但相应的出现了变化,其中秦国出现了《石鼓文》,就是在形状如鼓的石头上面刻字,书法属于大篆体系。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的瑰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始皇相继采纳了李斯的“书同文”政策,也就是要求全国书写统一的文字。为推行“书同文”政策,秦始皇特意命令李斯制定新的文字书写体,于是文字就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从简,去难取易,创立了小篆为全国使用的标准字体。而李斯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的皇室书法家,小篆的发明同样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2
与此同时,秦隶的诞生又堪称文字改革的一大重要功绩。由于小篆的结构复杂,且笔画多为弧形,书写不易。于是秦隶的书写就将篆书中的圆笔曲线变为方笔直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书写速度。郭沫若曾在对秦始皇的评价中就说:“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
汉代时期,汉字已经基本定型,书法各体也都具备,且日趋完善,是我国书法史的一个个重要时期。到了东汉时期,隶书的文字已经相当成熟了。其字体从篆体到隶体,完成了由繁琐到简单的一大转变。东汉之后,人们对书法的追求也越来越趋向于美观,书法的审美价值逐渐提升。
图3
在隶书得到发展的同时,行书、草书也相继诞生。汉简作为汉代时期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书法形式也随之出现,其就是在竹、木片上书写文字,被称之为简牍。汉简的书写风格众多,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汉简上多半都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典籍和史事等。而汉简也因其材料、书写工具、内容、形式及书写者身份的不同各具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熠如星辉的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虽然一直动荡不安,,战火四起,战乱频繁,但却没有影响到书法的发展。在书法艺术上依旧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多种书法字体竞相发展,随之诞生了一大批的书法名家,其艺术风格千姿百态,将我国的书法发展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其中魏国的钟繇就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楷书,可谓是楷书的创始者。书法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的书法学自钟繇。据史料记载,钟繇学书三十余年,日复一日的在被子上不间断地练字,坊间传闻钟繇指力了得,有洞穿棉被之力,想必这就是其中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