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临近尾声之际,巴以冲突迎来戏剧性转折。3月29日,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宣布,已通过埃及、卡塔尔等调解方向哈马斯提交停火协议回应,美国全程参与协调。同日,哈马斯被曝同意释放5名以色列人质换取50天停火,但以方高层直言“协议前景堪忧”。这场牵动全球的博弈能否打破僵局?
尽管以方未公开具体条款,但知情人士透露,其方案与美国此前提出的临时停火框架高度一致:哈马斯需在首日移交半数被扣押人员或遗体,剩余人质则需在永久停火后释放。
哈马斯的最新条件则充满博弈意味,以释放5名以色列人质换取自开斋节起的50天休战期。但以色列总理办公室随即表态称,哈马斯“多次违反过往协议”,且当前谈判“缺乏实质性进展”。双方互信基础薄弱,为协议蒙上阴影。
以色列的战略意图逐渐清晰:通过延长第一阶段停火,分批换回被扣押人员,同时规避涉及永久停火和全面撤军的第二阶段谈判。此前,以方提出的四大停战条件被国际观察家视为“无法被哈马斯接受的最后通牒”。
其最新声明强调,若以色列拖延释放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员,将暂停移交以方人员遗体。分析指出,哈马斯试图以“分阶段博弈”争取更多谈判筹码,但双方核心诉求的冲突使协议陷入僵局。
自3月初以来,数万名以色列民众持续示威,要求政府“立即推进第二阶段停火”。抗议者高举“拖延谈判等于谋杀”的标语,矛头直指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拖延策略。
与此同时,极右翼势力的激进主张加剧局势复杂性。以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鼓吹“一年内迁移180万加沙居民”的计划,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外界认为,极右翼的煽动性言论实则为转移国内对政府谈判不力的批评,却可能将巴以矛盾推向更危险的边缘。
作为关键调解方,美国的双重角色备受质疑。尽管白宫宣称“全力协调停火”,却默许以色列在协议中保留“42天后可重启军事行动”的条款,并支持以方提出的强硬条件。更引发争议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日转发视频,提议将加沙改造为“特朗普品牌度假村”,被批“践踏人道底线”。
联合国紧急事务协调厅警告,当前停火窗口“脆弱且短暂”。若谈判破裂,加沙可能面临更严重的人道灾难,而黎巴嫩真主党等势力的介入或将冲突推向区域化。
斋月的钟声即将敲响,但加沙的硝烟仍未散去。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相互猜忌,让50天的停火期成为悬在钢丝上的希望。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人质命运,更将决定中东是走向短暂喘息,还是坠入更深的战火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