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Manus的相继爆火,科技股领衔起飞,能飞多久

豪杰一度开 2025-03-17 00:02:57

关于科技股(尤其是AI领域)的持续上涨空间,需结合技术发展、市场需求、资本热度及潜在风险综合分析。以下是关键点梳理:

一、短期驱动因素技术突破引发市场狂热DeepSeek、Manus等AI模型的迭代速度超预期(如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推动企业估值逻辑重构。算力需求激增:英伟达、AMD等芯片巨头财报超预期,印证AI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确定性。资本涌入形成正反馈全球AI初创融资额在2023年突破$150亿(PitchBook数据),2024年延续高增长。主流投行上调科技巨头目标价(如高盛对Meta评级从“中性”升至“买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中国“东数西算”工程、美国《芯片法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等政策加速产业布局。二、中期制约因素技术商业化瓶颈当前AI应用仍集中在ToB领域(如代码生成、数据分析),ToC爆款尚未出现,用户付费意愿待验证。模型训练成本高企(如GPT-4单次推理成本超$0.01),中小企业渗透率受限。监管风险升温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按风险等级分类监管,高风险AI系统(如医疗、金融)将面临更严格审查。数据安全与隐私争议(如Anthropic被曝泄露训练数据)可能引发行业整顿。盈利模式不清晰头部AI公司(如OpenAI)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依赖资本输血的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三、长期投资逻辑产业升级不可逆AI作为通用技术(GPT)将重构制造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效率边界,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AI经济价值将达$13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竞争格局分化底层技术壁垒:算力(芯片)、算法框架(如TensorRT)、数据资源的掌控者(如Meta、谷歌)将持续领跑。垂直场景深耕:医疗影像、法律文书等领域具备专业数据壁垒的企业更具长期价值。四、历史周期对比互联网泡沫(2000年):技术狂热后因盈利模式缺失导致崩盘,但存活企业(亚马逊、谷歌)最终成为巨头。移动互联网红利(2010-2018年):持续8年周期,硬件(智能手机)与应用(社交/电商)交替驱动增长。当前AI周期:若能解决商业化问题,可能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十年长周期,但需警惕短期估值透支。五、投资建议短期谨慎追高:部分AI概念股已脱离基本面,需关注财报季业绩验证(如2024Q2云计算/AI业务营收占比)。布局核心赛道:算力:光模块(中际旭创)、AI芯片(寒武纪);应用层:办公软件(微软Copilot)、工业软件(广联达);边缘计算:降低模型推理成本的硬件创新。风险提示:地缘冲突引发供应链中断、美联储加息超预期压制科技股估值。

结论:科技股短期可能维持震荡上行,但2025年后需观察AI技术落地进度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若企业能证明可持续盈利能力,本轮行情可能延续至2026-2027年;若陷入“PPT造车”陷阱,则可能回调至2024年中枢水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