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曝美反对G7称俄“侵略者”

恒鼎看军事 2025-02-22 11:25:08

文︱郑敢言

在俄乌冲突即将迎来三周年之际,七国集团(G7)计划发表一份新的联合声明,旨在回应这场战争的最新进展。然而,英国媒体近日爆料称,声明内容一度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在是否将俄罗斯称为“侵略者”这一问题上。尽管七国集团的其他成员国一再呼吁明确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但美国显然有着不同的战略考量,坚决不同意在声明中使用“俄罗斯侵略”等类似字眼。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美欧在俄乌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也反映了美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复杂的博弈手段和暗藏的双重标准。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七国集团一致将俄罗斯称为“侵略者”,并且频繁在各种声明中使用这一表述,力图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对俄罗斯的强烈指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战争进程进入胶着状态,西方国家内部关于如何描述和应对俄罗斯的声音开始出现分歧。美国作为七国集团的核心成员,显然在这场博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近期的声明草案中,美国的反对态度引起了广泛关注。知情官员透露,其他成员国坚持要在声明中明确将俄罗斯列为“侵略者”,但美国却以“语言过于激烈”为由,坚决反对这一表述。美国的这一立场,意味着它正在力图避免过于明确地将俄罗斯的行为定性为侵略,甚至有迹象表明美国正在为与俄罗斯的未来关系寻找更大的空间。

这种微妙的立场变化,实际上折射出美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深层次考虑。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越来越不单纯是支持乌克兰,而是融入了更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美国担心的是,在国际舆论中将俄罗斯彻底定性为侵略者后,自己将进一步被推向与俄罗斯“零和博弈”的对立面,从而削弱其在全球事务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权。

美国对“俄罗斯侵略者”标签的抗拒,实质上揭示了其在全球政治中的一贯做法,双重标准。回顾美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是符合其利益的国家或势力,往往在美国的叙事中拥有更多的“宽容”。而对于那些与美国利益不符的国家,国际舆论的标签往往快速而直接地被贴上“邪恶”或“侵略者”的标签。

如果回顾美国历史上对于其他“侵略行为”的处理态度,就不难发现这种双重标准。例如,美国曾经对越南进行的长达十年的军事干预,造成了大量无辜民众的死亡和广泛的地区动荡,但美国在当时不仅没有被国际社会指责为侵略者,反而通过各种外交手段“美化”了自己的行为。相比之下,当苏联介入阿富汗时,国际舆论的压力几乎将苏联定义为“邪恶帝国”,美国对此的反应便是明确而强烈的制裁和谴责。

如今,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不仅在地理上接近美国的势力范围,而且对美国在欧洲的霸权产生了直接威胁。美国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虽然在表面上是支持乌克兰,但其战略目标并不止于此。美国通过持续供应武器、制裁俄罗斯等手段,一方面将俄罗斯拖入长期消耗战,另一方面也通过将俄罗斯视为“敌人”来巩固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然而,当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不再盲目跟随美国立场的声音时,美国又开始担心过度的言辞可能会使其在未来同俄罗斯的对话和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七国集团的分歧中,我们看到美国力图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保持一种“灵活”的姿态。它一方面不希望与俄罗斯彻底决裂,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对盟友的支持。因此,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也从一开始的全面支持乌克兰逐渐转变为“审慎”干预,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手段来拉拢欧盟等国,以维持其全球霸权。

此举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下,美国急需修复其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俄崛起的背景下,任何过于激烈的敌对立场都可能会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紧张局势。而通过“模糊”对俄罗斯的定性,美国不仅能够保持其战略上的灵活性,还能避免在国际舆论中成为“孤立”的一方。俄罗斯,虽然是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在某些领域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七国集团的内部裂痕也愈加明显。其他成员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美国的领导,但在面对俄罗斯的“侵略”问题时,却显得更加坚定。尤其是在欧盟内部分裂的背景下,一些成员国甚至开始对美国的双重标准感到不满,呼吁更加明确和一致的外交立场。这种裂痕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分歧,更是全球政治力量格局重组的前奏。

面对美国在七国集团内部的立场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困境。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大国,但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其影响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平衡与盟友的关系、如何应对中俄的崛起,将成为美国未来几年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七国集团的内部裂痕和战略分歧,也为全球政治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美国反对将俄罗斯称为“侵略者”的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外交争端,但背后隐藏的却是更为深刻的全球战略博弈。

0 阅读:1

恒鼎看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