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话硖石——从硖石的“城市有机更新”而想起的

双创一线 2022-07-20 11:15:40

城市的“有机更新”,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一种提法,更是一个理论。其核心主张就是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从物质环境提升到城市文化建设,既是人文复兴,又是人居环境的优化,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其目的是实现城市发展的有机秩序。这是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早就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海宁,二山夹一水。张庆中 摄

我与海宁市硖石老城的约会原以两年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中心参与召开的一次盐官古镇保护与传承的研讨会,特别是多次入住海宁最早的一家涉外星级酒店海宁宾馆,和这座江南水乡名城,结下了更多的友谊与回忆。从政府层面,我了解到更多城市有机更新的内容与相关信息,深感这座名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无比丰富,最近又从市档案馆查寻到大量的历史资料,有必要谈谈这座名城的前世今生。

硖石,古称“夹谷”、“峡石”。从考古发掘证实这块土地上古时期为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遗址的分布区,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从旧志记载上我查到,春秋时的硖石在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地域,为吴越两国交界之地。战国时归于楚国。秦汉时期在长水、由拳、海盐县域内,后属盐官县管辖,上隶杭州府。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长水县于硖石,三十七年(前210年)改为由拳县。吴黄武四年(225年)析由拳、海盐二县地置盐官县县治仍在硖石。唐永徽六年(655年),为治理潮患迁县治于盐官镇,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县治再迁硖石至今。

最有意思的是硖石东西两山,这两座小山不高,却被世人称为杭嘉湖平原上的两颗明珠。东山看去林木葱郁,以智标塔为标志性建筑,始建于东晋。塔院及山下的祟福寺与宝塔相映成辉。西山,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到硖石访其师顾况,而又名“紫薇”,山下有始建于晋代的惠力寺、唐代的石经幢、广福寺、元代的紫微桥,还有白水泉、紫微阁、白鹤亭等名胜古迹。在镇之郊,还有殳山、史山、横山及赞山,与两山形成“群星拱月”之势。

这座小城面积不大,而故事却不少,特别是近现代的文化名流,他们用智慧与生命支撑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的“根”是什么?哪些又是从“根”上长出来的枝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中国文化中哪些经典所承载的价值观构成了我们的民族之“魂”?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我们不得不回答的事。

我在硖石考察与调研中,对文化品牌的价值观念一直在脑海中浮现,这座充满了希望的经济效益显著的文化名城,多年来用在经济发展潜力的挖掘上花了太多的精力,而历史沉淀,文化底蕴还没有大幅度提升。要知道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理由有多种,但显然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是伟大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需要挖掘、保护和善加利用。

我从相关资料上查到,仅清末民初,硖石曾经有二十六坊:青龙坊、咸宁坊、理安坊、友和坊、承庆坊、迪秀坊、景云坊、亚东坊、彩霞坊、保和坊、赵汇坊、环秀坊、高阳坊、万安坊、竦秀坊、锦绣坊、永秀坊、保秀坊、景云坊、恵宁坊、保靖坊、保宁坊、保佑坊、永宁坊、太平坊、天一坊。而那些弯曲的小河流水穿梭于每一个街坊,又通过江南特有的小桥驳岸相互依偎、相互沟通,这一幅水墨画般的存在,让水乡格局充满了无限魅力的视觉效果。这一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逐步被人为改造成新的街区,使得许多富有诗意的坊名和故事大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现在我们能够在硖石看到的老建筑,一般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能够给予现代人带来一种穿越沧桑意味的少之又少。这其中主要是硖石自明以后繁华之势尤盛。明•槜李朱逢吉所撰《祟慧华严寺记》中的记载就比较接近真实。而到了清末民初,铁路贯通,米市兴起,近现代技术的引入,一切都起到质的飞跃,电灯、电话、缫丝、皮革、机织袜等多种元素的结合,把这座本来就充满浪漫色彩的江南水乡风情的特质彻底冲淡了。而那些原本厚重的文化记忆却还是在生存与毁灭的相互碰撞中留下了一些深层次的根脉,它们在岁月沉淀的时光里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这还算是大幸。

前两年时任海宁市市长的曹国良同志,托我把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现刚过世的百岁老人谢辰生先生请来海宁考察、调研。因为二十多年前谢辰生老、郑孝燮老、罗哲文老,这三位中国文物保护界、文化遗产研究界、全国名城保护界的三大巨头,被他请到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由我任秘书长举办了首届中国古乡镇论谈,出席本届会议的全国古建筑界一百多名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这也是三老唯一集中出席的全国乡镇保护工作的论谈会议。紧接着西塘古镇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当年西塘古镇的景区特色文化旅游在国良同志的带领下,始终走在全国名镇保护的最前沿,多次受到国家古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们的热推。

我陪伴谢老在海宁硖石、盐官古镇考察期间,老人家对硖石老民居,给予非常高的评价,面对一些百年多姿多彩、精妙绝伦的老建筑,谢老认为:“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已经包含了硖石这座小城多年堆积的优势和自信。”特别是他老人家在王国维故居考察时,特地低声地告诉我:“这座建筑的本体,还算保存的不错,你记住越是简练自然,就越接近实实在在的本真。国维先生是当年刚主(谢老的堂兄谢国桢)的老师,我虽然没有见过王国维先生,但有关他的故事我知道得太多了!今天有幸我代刚主来到他恩师的故居拜谒,也算是一件幸事也!”

我们一行在硖石干河街38号诗人徐志摩故居考察时,先生对故居左前方的一幢破旧的建筑物特别感冒,他说:“现在全国许多地方没有名人造名人、抢名人,海宁把这么好的一座名人建筑藏在破楼的后面,既不利于文物保护,更不利于故居空间的视觉效果,简直是乱弹琴,徐志摩先生是海宁的国际文化名人,这么重要、多姿的文化品牌,被一幢烂楼盖住应有的风采,真的太不应该。这幢破楼必须彻底清除还故居清晰干净整洁的环境,这也算对文化名人的呵护与尊重。这件事做得漂亮,对未来的城市有机更新是一个特别的精彩。”我们在考察中,先生特别关注这幢建筑的设计元素,我给他找来了一些介绍资料。这幢建成于1926年8月的故居,是硖石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典型中西合璧式住宅,现保存完整。前厅及厢房底层有中式廊檐,抱头梁、罗锅椽,雕梁画栋,雅致玲珑。厅内地面铺彩色水泥地砖,为德国进口。门为落地隔扇,窗户镶嵌彩色玻璃。厅堂与天井窗,清新优雅明亮大气。

记得当天晚上我陪他喝茶聊天时,他让我记录了一段话。他说,今天看到的这一切,也许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之一,江浙一带文化底蕴太丰厚了,我与陈志华(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乡土建筑专家)都走不动了,将来的许多路可能就要靠你和李秋香(陈志华教授的女弟子)带着你们一代的学人去更深层次探讨研究了。海宁只要身体健康没大问题,我还要来,方便的时候,你把我今天的话也可以转告国良同志:我这一生除了文物保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其实我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一脉相承。今天在王国维故居考察时我突然不想讲话了,特别是在院子外面看到他的雕塑,这座抽象十足的雕塑,让我想起了许多东西,我们中国人历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的串联更为流畅。“讲仁爱,中国人的立人之道;重民本,中国人的安国之基;守诚信,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崇正义,中国人的无私之善;尚和合,中国人的和谐之美;求大同,中国人的理想之境。”我认为这次回京,你可根据这六条好好思考一下,系统地论述成一个完整的报告,送上去他们采纳不采纳是他们的事,我一直在思考,这六个方面,应该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年我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虽然在许多观点上有激烈碰撞,唯独他们在民本上均有着惊人的一致,民本思想也正是在那一时期蔚为壮观。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的观点,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希望“博施于民”,并发展出重民、得民、保民、有民、利民、亲民、富民等概念,共同构成民本思想的体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清晰地表达了他的“圣王观”。他所主张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被秦汉以后的思想家所继承。荀子所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更成为一代名君的口头禅。老子同样借圣人之口,对于民众的生存状态及应有的标准,提出了“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的诉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念也得诸子百家的赞同。

而管仲的《管子》一书充分体现了他的爱民思想,爱民惠民和重农富民是他最基本的出发点,“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成为治国安邦的大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则传承至今。

我们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今天,虽然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最终正是从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其原真的内核,从经验与教训的深刻反思中认清楚自己,从立党之本、革命之本、立国之本和执政之基的扎实与传承中,高度重视人民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夯实了大国崛起的厚实基础,尊重科学发展观,才有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这也是一代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我们,梳理出那些传承至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凝聚力有多么重要和给力。

我们在硖石河东街中段的衍芬草堂,我陪谢老非常认真地听讲解员介绍这座清代藏书家蒋光焴的藏书处,才知道海宁蒋氏家族藏书是多么的活跃,名楼蜚声东南,享誉华夏,特别是海宁蒋氏家族藏书甚为典型,名家辈出,名楼中不乏宋椠元刻,收藏甚丰。蒋氏来青阁、别下斋、衍芬草堂及西涧草堂藏书世代相承,衍芬草堂藏书更是历经六世递藏,绵延二百余年,诸多善本精品悉数捐与国家,可谓流传有绪,泽被当今。

如今这座保存还算完整的藏书处,整个建筑坐东朝西,前临市河,共有二条轴线,南轴线有临街房、衍芬草堂、颐志居、思孔室、北苑夏山楼,北轴线有五砚斋、思不群斋,双峰石室、厨房等。整体结构严谨,装修讲究,尤以双峰石室前砖雕台门最为精致,并撰有清芬世守匾。原有的临街房、思孔室、北苑夏山楼已在二十世纪的几次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谢老对硖石蒋氏藏书之丰富、之广博早在建国初期就十分了解,并对硖石特别是蒋氏族人对新建共和国无私的奉献一直铭刻在心。他老人家告诉我,仅仅衍芬草堂把六代相传的所有藏书,均捐给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浙江省图书馆,其中不乏大量的宗元旧椠、旧精钞本。仅一个小小的硖石镇其藏书数量与品种亦紧随天一阁、铁琴铜剑楼、八千卷楼、皕宋楼、海源阁、嘉业堂等国内著名藏书楼。也难怪这块弹丸之地,在中国近代史上能够出现这么多文化名流与时代巨匠,了解了这一切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他老人家至今还记得,1951年5月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信中二次指示,“硖石蒋家书,请和文管会邵裴子先生一商,须迅即派人去为要。”

老人家那天特别兴奋,坐在轮椅上嘴就没有停过,现在根据当时我记的速记,初步整理一下。他说,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书籍相比会内藏那么大的玄机与伟大的力量,它能使贫困者摆脱贫困,病痛者忘记伤痛、不幸者丢掉其痛苦;使肩负重担者忘记负担,被压迫者忘掉屈辱。书籍是孤独者的朋友,被遗弃者的终生朋友。

书籍最大的特点不总是在于我们记住了书的本身,更多的是给我们的启示。一本好书就像一盒火柴,瞬间就能点燃蛰伏在我们心中的炸药。要是我们能够得到火柴的话,大多数人心中都有足够的可点燃的能量。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终生难忘的益友,我们在书本里,常常发现我们所想到和感受到的,只是我们没有表达出来而已。人的一生总是在书里不断地会找到应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学会从书里汲取精神和道德的活力,并融入到你的现实生活中去。最善于读书的人能消化最多的知识,并且把它转变成自己的品质,只有读书死板的人只记住那些字词和事物的皮毛,别的什么都领悟不到,虽然塞满一脑子的词汇,其思想却是极其贫乏。一定要学会好书要精读、细读、用心灵去读,唯有这样才能收益翻倍。

南关厢。张庆中 摄

仓基街56号是著名学者张宗祥的故居,我每次来海宁那里是必然要去的,张先生和我的恩师谢辰生先生早年虽然直接接触我没有查到这一方面的记载,但俩人时而有信书往来,这是有根据的。张先生的故居今存主楼、爱愚草堂等建筑,均坐北朝南,主楼名铁如意馆,三间两层西式砖木结构,始建于1926年。爱愚草堂为三开间两层楼房,西式造型中式结构,颇具当年的时代特色。现如今是市文联所属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及书画、摄影等艺术类的展览。在南关厢125号还有著名学者吴世昌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此故居坐北朝南,临街门面为其祖辈开设的油坊,后为主楼,两楼之间有砖雕台门及天井、厢房。楼后面有庭院,整个建筑布局朴实无华。海宁硖石现在有名有姓的这一类引以为荣的民居建筑除了另新建的纪念馆一类的大名流,其他人的故居藏在民居中的还有不少。这是一笔无价之宝,我们必须珍惜之。

大家都知道,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首,特别是像硖石这样文风朴实厚重、文人雅士集中的江南水乡富贵之地,主要是人文精神凝结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保留下这一切记忆,它将为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我在考察中,正是通过这些记忆的解读,才搞明白政府在打造具有海宁特色文化名片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核心品牌的创新与创新文化载体,明确表现形式,在探索中寻找属于自己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径。我通过考察、调研,对这座名城未来的发展战略充满信心,但我更多的希望本届政府的责任部门,在新时代城市人文精神的求索中,一定要冷静下来,多研读硖石这部厚重的奇书,弄懂了、读透了,再用您的生花妙笔去规划新的启程。务必要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特质下手,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赋予这座名城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一步步走向未来。重拾记忆,传承文脉,对海宁这座独具特色的城市而言尤为重要。要让每个生活在海宁硖石的子孙,真正感受到:“诗意地安居!”诗意地安居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胜利,精神的栖息之地。

当年我随我的老领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副主任委员罗哲文、副主任委员郑孝燮、我的恩师谢辰生,不敢讲走遍了全国,但在保护、研究名城方面我自认为自己还能算一个普通的学者,我们不能把中国的当代城市,都变成外国城巿的翻版,更不应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艺当成展示品,现存的众多传统建筑遗存,都是中国这块特定的时代空间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其丰富性和复杂性令所有研究者敬仰之,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最终只能成为向外国人炫耀的资本,那将不是荣耀,而是民族的巨大悲哀。唯有将她的艺术之光、丰厚的建筑设计记忆,一直传承下去,给每一个狭窄的心一个大宇宙,才能让每个鲜活的生命奔涌成时代的旋律!我们只能在有机更新中完整地保护好硖石原真的基因密码,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明确走向新型城市道路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把海宁市古老的硖石宝地打造成有底蕴、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更有无穷魅力、无限活力的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之城!

(作者:丹青,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0 阅读:5

双创一线

简介:聆听双创声音,讲好双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