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唐第一谋士,还是开国元勋,为何却被饿死?

秋梧叶落意韵伤 2025-01-03 16:28:37

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开国功臣,也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心腹谋士。他足智多谋,为李昪在朱瑾之乱、徐温掌权等关键事件中出谋划策,助力李昪崛起。他才华横溢,对外周旋保境安民,对内改革发展经济,在南唐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性情古怪,又十分坦荡,数次与两朝皇帝对骂却依旧隆宠至极。他虽历任高位,却因权力争斗几起几落,最终被迫自杀。

他就是拥有经国济世大才的南唐两朝名相——宋齐丘。

宋齐丘,字超回,后改字子嵩,号九华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功臣、宰相。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心腹谋士。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谲云诡、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自朱温篡唐,开启五代纷争的大幕,中原大地烽火连天,五个短命王朝如走马灯般交替登场;南方则是十国割据,各自为政,或凭山川之险,或恃经济之盛,于乱世中求存。这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起、忠义与权谋交织的时代,礼崩乐坏,生灵涂炭,却也孕育着别样的机遇与变革。

公元887年,唐光启三年。宋齐丘出生于豫章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宋诚是唐末镇南节度使钟传的副手,但宋诚早逝,留下年幼的宋齐丘无人照料。宋齐丘只好投靠钟传,寄居在钟家。宋齐丘虽生于经籍道熄的唐末乱世,但他好学不倦,在钟传的熏陶下,他接触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逸闻奇事,尤其喜欢兵法与谋略。《南唐书·宋齐丘列传》记载:“齐丘好学。工属文。尤喜纵横长短之说。”

公元906年,唐天祐三年。钟传病逝,其子钟匡时继任节度使。吴国趁机吞并镇南军,俘虏了钟匡时等五千人,将他们全部迁往吴都广陵(治今江苏扬州)。 宋齐丘亦随同东迁,因生活穷苦,只能寄居在娼妓魏氏家中,后来成为骑将姚克瞻的门客。

此时,唐朝已经被后梁所取代。吴国虽据江淮自立,但国主杨氏大权旁落,军政大权尽为权臣徐温所掌控,徐温成为吴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也随着养父的权势日重,开始崭露头角。徐知诰为人谦逊有礼,心怀大志,且求贤若渴,广纳四方之士。

公元912年,南吴天祐九年。徐知诰出镇升州(今江苏南京),宋齐丘在姚克瞻的推荐下,转投到徐知诰门下为宾客。他在一次陪同徐知诰游览升州名胜凤凰台时,作《陪游凤凰台献诗》以言志。诗云:“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 这首诗以养花喻养贤,以去草比去恶,借松竹的坚韧、蒲柳的早衰,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推崇以及对善恶的洞察,展现出非凡的政治见地与文学才华。

徐知诰读罢,大为赞赏,认定他是难得的人才,待以国士之礼。后来,宋齐丘又被徐知诰任为军府推官,与判官王令谋、参军王翃同为徐知诰的谋主。徐知诰采纳宋齐丘之策,在升州招揽儒生,推行文教,劝课农桑,修葺战备,数年之内便将升州治理得府廪盈积,城隍完峻。

然而,宋齐丘的入幕并非一帆风顺。徐温见养子收留了这样一个胸怀韬略之人,心中暗自警惕,担心宋齐丘日后会成为徐知诰夺权的得力助手,对其心存忌惮。为摸清宋齐丘的底细,徐温打听到他寄住在石头大师的寺院内,便立刻拜托大师留心观察。宋齐丘察觉到徐温的猜忌,深知此时若锋芒毕露,恐遭杀身之祸,于是施展韬光养晦之计自保。他故意沉溺于酒色,常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还拿着些花街柳巷的淫词俚曲给和尚看,伪装成一个胸无大志的酒色狂徒。石头大师向徐温如实汇报,称 姓宋的小子原来是个酒色狂徒,不值得忧虑,徐温这才稍稍放下心来,宋齐丘得以在徐知诰身边继续蛰伏,等待时机。

公元915年,南吴天祐十二年。徐温留长子徐知训在广陵辅政,自己领兵出镇润州(今江苏镇江),遥决军国大政。徐温见升州富庶,便移镇升州(后称金陵府),并将徐知诰调到润州。这一调动让徐知诰内心极为不满,他本在升州经营得有声有色,如今却要远赴润州,顿感前途迷茫,甚至产生了辞职不干的念头。关键时刻,宋齐丘秘密劝谏徐知诰接受调任。他告诉徐知诰,徐知训骄傲放纵,刚愎自用,以他这般性情,在扬州把持朝政,必不能长久,失败就在朝夕之间。而润州与扬州仅一水之隔,此乃天授之机,一旦扬州有变,我们便可可迅速引军渡江,平乱立功,届时大业可期。

徐知诰思索片刻,豁然开朗,会心一笑,这才欣然到润州赴任。

公元918年,南吴天祐十五年。徐知训便因肆意妄为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乱。徐知训仗着父亲徐温的权势,在扬州不仅对君主杨隆演肆意欺辱,毫无君臣之礼,还欺压文武百官,弄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名将朱瑾曾教过徐知训兵法,对他有授业之恩,然而徐知训非但不尊重,反而觊觎朱瑾的一位婢女,妄图强行夺走,其行径令人发指。朱瑾不堪受辱,一怒之下起兵反抗,于混乱中将徐知训斩杀,扬州瞬间陷入熊熊战火之中,局势失控,一片混乱。

徐知诰在润州望见长江对岸扬州城的火光,心中明白宋齐丘所言应验,他当机立断,立即引军渡江,以雷霆之势进入扬州,迅速镇压了朱瑾及其党羽。徐温随后赶到扬州,见动乱已被徐知诰平定,对他的果敢和能力赞赏有加,当下决定让徐知诰替代徐知训,主政扬州。经此一役,徐知诰不仅收拢了南吴百姓的民心,在之后的长期执政中,声望日渐攀升,甚至到了“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属于知诰”的地步,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宋齐丘作为幕后的关键谋划者,其谋略与远见卓识初露锋芒,也赢得了徐知诰更深的信任。

徐知诰十分信重宋齐丘,常与之密谋。徐知诰在府内水池中筑一小亭,夏天和宋齐丘在亭中议事,并撤去进亭的浮桥,两人经常一谈就谈到半夜。他们冬天则在高堂中议事,不设屏障帷幕,只在正中置一火炉。两人用铁箸画灰为字,随写随擦。密谋内容因而无人能知。

随着徐知诰在扬州逐渐站稳脚跟,宋齐丘开始为他谋划更为长远的发展蓝图。对内,宋齐丘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向徐知诰进言,力陈施行仁政、宽刑平政的必要性,主张轻徭薄赋,鼓励农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倡议下,徐知诰颁布了一系列利民政策,减免百姓赋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得江淮地区的经济逐渐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对徐知诰感恩戴德,为日后政权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宋齐丘重视人才的招揽与培养。在他的协助下,徐知诰大开幕府,广纳四方贤士,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入幕。一时间,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能臣武将纷纷归附,如韩熙载、史虚白、江文蔚等,他们为徐知诰出谋划策,各司其职,使得徐知诰麾下人才济济,势力愈发壮大。

对外,宋齐丘深知吴国四周强敌环伺,不可贸然动武,力主徐知诰与邻国修好,保境安民。彼时,吴越国与吴国相邻,时常发生边境摩擦,宋齐丘建议徐知诰放下成见,主动与吴越修好,避免无谓的战争损耗。他晓谕徐知诰:“吴越与我唇齿相依,若兵戈相向,只会两败俱伤,让他人坐收渔利。” 徐知诰听从其言,派使者与吴越国通好,双方互市贸易,边境渐趋安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徐知诰势力的膨胀,自然也引起了徐温亲子们的强烈不满与嫉妒。他们视徐知诰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多次在徐温面前诋毁徐知诰,妄图让徐温对徐知诰心生嫌隙,夺回权力。面对这复杂的内部矛盾,宋齐丘为徐知诰出谋划策,他一方面让徐知诰在徐温面前恭谨孝顺,以柔克刚,化解徐温的猜忌;另一方面,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军中将领与朝中重臣,巩固自身地位。

每逢徐温前来视察,徐知诰总是亲自出城相迎,侍奉左右,言辞谦卑,尽显孝心,让徐温找不到借口发难。而宋齐丘则在背后与骆知祥、王令谋等谋士紧密合作,分析局势,制定应对策略,同时联络对徐温亲子专横跋扈不满的将领,如柴再用、周本等,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持徐知诰的力量,使得徐温虽有心打压,却也无可奈何。

公元927年,南吴顺义七年。徐温病逝,这一重大变故成为南吴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徐知诰趁机迅速出手,凭借多年积累的威望与人脉,一举掌控了吴国的军政大权。他先是将徐温亲子中最有威胁的徐知询调离权力核心,剥夺其兵权,随后逐步清除异己,将吴国朝堂彻底洗牌,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宋齐丘作为徐知诰的头号智囊,在此过程中居功至伟,他协助徐知诰制定每一步计划,调度各方势力,稳定局势,为南唐的建立扫清了内部障碍。屈居下僚十余年的宋齐丘没有了徐温的压制,终于得到提拔,被擢为右司员外郎,后来又进位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

公元932年,南吴大和四年。徐知诰欲以宋齐丘为宰相,但宋齐丘自认为资望浅薄,担心不能服众,于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邀取名望。他以“归洪州葬父”为由离开广陵,径自前往九华山隐居,并接连拒绝南吴睿帝杨溥和徐知诰的征召。徐知诰又命长子徐景通亲自去请宋齐丘出山,宋齐丘这才返回广陵,被拜为右仆射。不久,徐知诰效仿徐温旧例,出居金陵遥秉大政,留徐景通在广陵辅政。宋齐丘以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与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令谋,同任同平章事兼内枢使,一同辅佐徐景通。

随着权力的日益稳固,徐知诰的称帝之心愈发强烈。然而,此时的他仍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妥善处理与吴国旧主杨氏的关系。一方面,徐知诰欲效仿尧舜禅让之举,以彰显自己的仁义与正统;另一方面,又担心操之过急引发国内动荡。

宋齐丘深知徐知诰的顾虑,他向徐知诰进言,禅让这件事,应当顺应上天的旨意,符合百姓的心意,绝对不可以强行推进。如今杨氏政权虽然已经衰落,但是依然还有一些旧臣在拥护他们。主公您应该先对杨氏施加恩泽,向世人展现出您的宽厚大度,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了,那么禅让这件事自然就会像水到渠成那样顺利实现。

徐知诰深以为然,于是对吴王杨溥愈加恭敬,赏赐不断,同时暗中指使亲信在朝堂内外制造舆论,宣扬自己的功绩与德行,为禅让之事铺垫民意基础。

都押衙周宗揣度徐知诰心意,主动到广陵暗示杨溥禅位,随后又将此事告知宋齐丘。宋齐丘认为周宗抢了自己的劝进首功,大为嫉恨,于是留周宗在府中夜饮,遣使者快马连夜赶赴金陵,向徐知诰手书切谏,称时事未可,不可贸然行事。数日后,宋齐丘亲至金陵,面见徐知诰,言辞恳切,恳请斩杀周宗以谢国人,以正视听。徐知诰听从宋齐丘的话,准备杀了周宗,幸好有徐玠劝谏,徐知诰才黜周宗为池州副使。然而,经此一事,宋齐丘与徐知诰之间也悄然产生了一丝嫌隙,徐知诰开始对宋齐丘的专权与刚愎自用有所忌惮。

后来,徐知诰在李建勋、徐玠等人的进言下,态度大为改变,又重新召回了周宗。他从此疏远了宋齐丘,还将宋齐丘由广陵召到金陵,任命为诸道都统判官,加领司空,但却不让其参预国事。宋齐丘大权顿失。

公元935年,南吴天祚元年。徐知诰被加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齐王,并于次年正式开设大元帅府,又以宋齐丘、徐玠为元帅府左、右司马。镇南节度使李德诚在徐知诰的授意下,率诸将赴广陵陈述徐知诰功德,请杨溥禅位,随后又到金陵,向徐知诰劝进。宋齐丘曾试图阻止李德诚劝进,但都无济于事。

公元937年,南吴天祚三年。徐知诰在金陵建齐国(吴封国),立宗庙、社稷,置百官。宋齐丘作为勋旧,被任命为齐国的左丞相,但仍不能参预政事。不久,杨溥下诏禅位给徐知诰。李德诚携禅位诏书再赴金陵,率百官敦请徐知诰接受禅位。但宋齐丘此时却称病在家,不肯在劝进表上署名,徐知诰为此大为不满。

同年,徐知诰逼迫杨溥退位,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南唐政权,恢复李姓,改名李昪,尊杨溥为让皇帝。当时,徐玠、李建勋、周宗等皆授要职。但宋齐丘仅却加司徒虚衔,仍不能掌握实权。李德诚对李昪称其受禅之时“惟宋齐丘不悦”,并拿出了宋齐丘此前阻止他劝进的书信。宋齐丘顿首谢罪。李昪却并未怪罪宋齐丘,还说子嵩是与我相交三十年的故人,岂会有负于我。不久,宋齐丘重获李昪信任,被封为左丞相,迁司空,位列百官之首。

至此,南唐在乱世中崛起,成为南方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大势力,宋齐丘也达到了人生权力的巅峰,他的名字与南唐的开国传奇紧密相连,被铭刻在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之中。

南唐建国后,宋齐丘位极人臣,担任左丞相,迁司空,荣耀加身,一时风光无两。他继续为南唐的发展殚精竭虑,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使得南唐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经济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兴修水利,鼓励商业贸易,南唐的经济愈发繁荣,百姓富足,市井街巷热闹非凡,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之象;文化上,他大力倡导文风,推崇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亲自主持编纂典籍,兴建学堂,培养人才,南唐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人墨客云集,佳作频出,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文化的一片绿洲。

然而,盛极必衰,月盈则亏,宋齐丘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权力的增长与威望的提升,他渐渐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在朝堂上独断专行,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同时,他所举荐任用的官员多为自己的亲信门生,形成一股势力庞大的 “宋党”,与其他政治派别矛盾日益尖锐,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党争激烈,南唐的政治局势逐渐变得错综复杂。

李昪在位后期,对宋齐丘的专权行径也心生忌惮,开始有意疏远他,削减其权力,只给予他高位却不令其参与核心政事,试图以此制衡。宋齐丘察觉到皇帝的心思变化,心中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君臣之间的嫌隙愈发明显。

公元943年,南唐升元七年。李昪驾崩,其子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宋齐丘自洪州入朝,被召拜为太保、中书令,与新任侍中的奉化节度使周宗同列宰相。宋齐丘此前曾劝李昪改以宣城王李景达为嗣,得罪了李璟。但李璟因宋齐丘是“先朝勋旧”,这才顺应时望召他为相,而政事“皆自决之”。当时,宋齐丘的旧客陈觉已得李璟器重,和冯延巳、冯延鲁、魏岑、查文徽等相互勾结,在朝堂上并称“五鬼”。他们都依附于宋齐丘,制作流言蜚语,打击周宗。

周宗平日里恭谨自守,根本无力对抗宋齐丘等人,只能向李璟哭诉。李璟由此对宋齐丘大为鄙薄,将宋齐丘罢为镇海军节度使,镇润州。宋齐丘愤愤不平,上表求归九华山旧隐。李璟知道宋齐丘只是故作姿态,于是顺水推舟的同意了其请求。他封宋齐丘为青阳县公,享有九华山所在的青阳县一县的租税,并赐号九华先生。宋齐丘只得离开朝堂,前往九华山隐居。他在青阳大修宅第,服御、将吏,皆如王公,但心中愈加愤恨。

宋齐丘隐归青阳,逾年不得起复。其亲信陈觉、李征古通过李景达向李璟进言,称宋齐丘是先帝布衣之旧,陛下就算不加以任用,也不应将他弃于山野。李璟于是命李景达亲自前往青阳,征召宋齐丘入朝。宋齐丘这才得以回到朝堂,被拜为太傅、中书令,封卫国公,赐号国老,但奉朝请,不预政事。

宋齐丘此次入朝之后,更加轻财好客,以致识与不识皆附之。当时,南唐已灭闽国,但福州却为闽国旧将李仁达所割据。宋齐丘趁机举荐陈觉,让他到福州召李仁达入朝。但陈觉面对倨傲的李仁达,始终不敢言及让其入朝一事,归朝途中却又矫诏发兵,挑起了与福州的战事(即南唐与吴越福州之战)。李仁达在吴越国的支援下,大败南唐军队。南唐经此一败,国力大损。朝论皆认为陈觉必死,李璟亦欲杀之。但陈觉得宋齐丘、冯延巳从中斡旋,最终仅遭贬黜。

史馆修撰韩熙载对此大为不满,上疏请斩陈觉以正国法,又弹劾宋齐丘朋党祸国,他因此得罪了宋齐丘,被诬以“被酒猖狂”,贬出了朝堂。当时,南唐朝中党争严重。宋齐丘与冯延巳、陈觉、李征古等为一党,孙晟、韩熙载、常梦锡、江文蔚、萧俨等为一党。宋党尤其势大,势力遍及朝堂。国家每有善政,其党便称是“宋公之为”;事有不合,其党则称“不用宋公言也”。宋齐丘更是刚愎自用,朝中官员只要一言不同,必被排摈。朝中君子为之切齿。李璟也深为厌恶,将宋齐丘外放为镇南军节度使。宋齐丘又回到了洪州,这是他第三次离开朝堂。

公元955年,南唐保大十三年。北方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对南唐发起了大规模的征伐。南唐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李璟惊慌失措,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李璟想起了曾为南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宋齐丘,认为他或许有办法挽救危局,于是派人召宋齐丘入朝共谋国难,进拜其为太师,领东川节度使,进封楚国公。宋齐丘再三辞让,仍为太傅。他建议李璟征发各州州兵在淮泗设防,并选偏裨可任者为将,同时道:“周军未能测我虚实,必然不敢轻进,等到明年春季江水上涨,粮草转运不便。周军到时候用兵已久,士气低落,再加上粮草匮乏,必然自会撤军北归。那时我们再遣使去谈判,订立盟约,可保无忧!”但李璟却未能听用。

公元956年,南唐保大十四年。后周军队在世宗柴荣的亲征下,连取江北过半的州县,围攻淮南重镇寿州(治今安徽寿县)。李璟先后遣户部侍郎钟谟、工部侍郎李德明、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出使后周,向柴荣求和,表示愿向后周称臣。但柴荣拒绝和议。

李德明见柴荣无退军之意,于是自请返回金陵,欲说服李璟尽献江北之地。但宋齐丘认为割地无益,与陈觉等人指责李德明卖国。李璟于是处死了李德明。两国和谈不成,只能继续打。后来,柴荣因久攻寿州不下,又逢暑雨,于是留李重进等继续围攻寿州,自己率大军班师。南唐趁机收复了江北部分州县,柴荣撤走后周在扬州的驻军,集中兵力攻打寿州。南唐诸将皆请求在途中设险阻击。宋齐丘却担心加深与后周的仇恨,严禁各地军将出兵拦击。周军得以顺利抵达寿州附近,进一步加强了对寿州的包围,寿州在次年陷落。

公元958年,南唐中兴元年。李璟尽割江北诸州,向后周奉表称臣,并取消皇帝尊号,改称国主。陈觉、李征古趁机劝他闲居深宫,将朝政委托给宋齐丘。李璟认为这是宋齐丘的主张,心中大为愤恨。钟谟此时自后周归国,欲为李德明报仇,趁机请治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乱政之罪,还假传柴荣旨意:“朕与江南名分既定,然宋齐丘不死,难保长久。”于是,李璟遂以“恶莫甚于无君,罪莫深于卖国”赐死陈觉、李征古,并将宋齐丘幽禁于青阳。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宋齐丘死于幽禁之所,他终年七十三岁,谥号“丑缪”。

关于宋齐丘的死因,史料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是自缢而死,有的说他是被饿死。无论何种死因,都无疑是一场悲剧,最终以落寞收场。而“丑缪”这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谥号,也反映了宋齐丘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和对南唐政权的负面影响。他的离去,如同一片凋零的秋叶,无声无息,却又带着无尽的落寞与悲凉,为他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1.《十国春秋》;2.《南唐书》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