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员龙某某拍短剧失联,疑点越扒越多!

晴晴亮见 2025-03-01 05:06:27

2月27日下午,有中国传媒大学多名学生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该校21级学生兼女演员龙某某前往西安拍摄短剧失联,引发全网关注。

据此前媒体报道,龙某某的朋友表示,龙某某前几天面试了微短剧《穿越之我成了行首》剧组,前往陕西拍摄,后与家人失联。网友爆料信息显示,《穿越之我成了行首》的出品公司为“山艺影视文化传媒”,剧集拍摄地点为西安。

2月27日晚,红星新闻记者曾从西安权威部门了解到龙某并不在西安。当天晚上,渭南市官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警方在当地找到一名疑似龙某某人员,但其位置一直在移动,警方正全力展开搜寻。

27日深夜11点,记者采访到龙某某此前参加艺考的培训学校负责人,对方告诉记者,经过与龙某某母亲联系确认,龙某某在当晚被找到并且平安。

28日清晨,龙某某在其社交媒体现身,出镜报平安:“谢谢大家的帮助和关心,我在警方的帮助下成功和家人会合。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我一切都好。”

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时,我脑子里一直都在犯迷糊,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这场看似普通的寻人事件,却在新闻报道的碎片化呈现中暴露出诸多蹊跷之处,其信息链条的断裂与矛盾,构成了一部现实版的"罗生门"。

迷雾重重的"短剧剧组"

报道提及龙某某参与的微短剧《穿越之我成了行首》由"山艺影视文化传媒"出品,但关键信息在此戛然而止。

这个剧组是否具有合法拍摄资质?出品公司是否真实存在?记者并未通过天眼查等公开渠道核实企业信息。

更蹊跷的是,当西安权威部门明确表示"龙某并不在西安"时,为何相关爆料仍坚称拍摄地点在西安?

这种地域信息矛盾背后,是否存在虚构剧组信息或借壳拍摄的灰色操作?

断裂的时空线索

根据渭南市官方说法,警方追踪到的疑似人员"位置一直在移动",而最终龙某某却是在未明确地点的警力协助下与家人会合。

从27日下午学生发布朋友圈,到深夜培训学校负责人确认平安,短短数小时内当事人是如何跨越西安、渭南两地(直线距离约60公里)完成"移动-寻获"过程的?

报道对关键时间节点的模糊处理,使得事件的时间线难以自洽,这种叙事断层难免引发公众对"失联"真实性的质疑。

程序缺失的"平安"宣告

当当事人通过社交媒体报平安时,仅强调"警方帮助"却回避了核心问题:

失联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遭遇意外事故、通讯故障,还是存在人为控制?

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新闻,报道有责任追问:

警方是否出具了事件说明?医疗机构是否介入检查?

这些程序性信息的缺失,使得所谓"平安"缺乏实质佐证,反而加深了公众疑虑。

媒体监督的"半途而废"

耐人寻味的是,在当事人现身报平安后,所有媒体集体停止了追踪。

对于剧组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失联期间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涉事企业是否接受调查等关键问题,报道均未持续追问。

这种"见好就收"的报道模式,本质上是对新闻监督责任的放弃。

公共事件的"信息塌方"危机

该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单个报道的专业性缺失,更折射出当前网络传播的深层危机:

当"反转新闻"成为流量密码,部分媒体习惯性地截取事件中最具戏剧性的片段,却吝于投入资源进行系统性调查。

公众在信息饥渴中被迫参与"拼图游戏",而真相往往迷失在碎片的拼接过程中。

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该事件至少存在三个必须澄清的疑点:

其一,涉事剧组与出品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其二,警方处置过程的具体细节与法律依据;

其三,当事人失联期间的行为轨迹与安全保障机制。

唯有解答这些疑问,才能将事件从娱乐化传播拉回事实层面。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媒体更应坚守"信息守门人"的职责。当我们在社交平台见证"失联-寻回"的戏剧性闭环时,不该忘记:

真正的新闻价值,永远建立在完整的事实链条之上。否则,每一次未竟的追问,都是对公共知情权的慢性侵蚀。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晴晴亮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