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押下全部声誉:小米汽车换将背后的攻坚战

科技前沿洞察 2025-02-19 21:46:32

雷军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到过一句话:“要么造出来,要么别回来见我。

”这听起来像电影里的台词,但确确实实反映了小米汽车的现状。

作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新兵,面对的是一个从未有过经验的领域,一起步就是抢占市场、提高销量。

随着小米首款汽车的火爆,小米汽车却迎来了“不够卖”的局面,每一辆车的诞生都像经历一场战斗。

在这种背景下,小米汽车宣布了一场“换将”行动,核心高管岗位进行了大调整。

于是,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冒出来:换将到底能给小米汽车带来什么?

为何选择此时换将?

小米汽车的战略转向信号

回到前几个月,小米汽车北京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但产量数字却始终不见起色——订单早已排到了半年后,而每天出厂的车只有寥寥几千辆。

问题在哪儿?

是技术,是管理,还是战略?

这些都是大家讨论的焦点。

小米的产能压力让人想起了当初的特斯拉。

当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爬坡时也遭遇了“量产地狱”。

如今的小米,同样感受到了类似的难题。

不同的是,雷军决定将这场硬仗从内部重新调整。

他亲自挂帅指挥,直接让新入职的两位副总裁分管生产和供应链,目的很明确——产能必须上去,否则订单永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

这样的调整,不只是职位的变动,背后其实是小米战略布局的一次“拐弯”。

从互联网速度到汽车制造的效率,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对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全面挑战。

新面孔亮相:从北汽到小米,主导者于立国的任务有多重?

说起于立国,如果你对国内汽车圈稍有了解,可能会听过他的名字。

他的经历很有意思——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80后博士,曾经在北汽主导研发生产,参与过极狐从零到交付的全过程。

这次跨界到小米,他的任务也很明确:提升产量,解决当前的生产困局。

于立国的一大优势是有工厂管理的丰富经验。

他在北汽极狐工厂里,从车间的生产线布局到每一个品质管控的环节,都亲自设计和参与。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雷军把当前的重点工厂交到他手里。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小米北京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到30%,远低于目标的80%。

这意味着,于立国要带领团队在很短时间内把这块“短板”拉到一个更安全的高度。

这可不是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就能搞定的事,而是需要细致到“每一颗螺丝”的精细化管理。

这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之一,也是雷军看中他的原因。

毕竟,小米的目标是年产30万辆,而现在,他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供应链与质量双重压力:黄振宇如何成小米汽车“定心丸”?

于立国管生产,那么供应链和质量问题就成了黄振宇的责任。

他的经历同样不简单——曾经是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负责过全球供应链的管理。

换句话说,他对汽车零部件从采购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

而小米想要稳定品质,离不开这样的经验。

说到质量,把时间拉回一年前。

同样是新势力造车的竞争对手,因为一次车机系统故障,不仅被迫召回,甚至损失了20亿元的市场份额。

这一事件成了教训——在汽车行业,质量就是生命线,出了一点问题,用户可能就会丧失对品牌的信任。

显然,小米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

黄振宇上任后,不仅成为了供应链部门的负责人,还同时兼任了质量部的负责人。

为了让“质量无小事”的理念贯彻下去,小米汽车甚至规定,任何人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可以越级向雷军汇报。

这种机制可以看出,雷军和黄振宇是下了大决心,要从零件到整车都做到“零容忍”。

组织变革与高压KPI:小米汽车能否冲破产能困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两位高管上阵,就真的能解决产能和质量的问题吗?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

除了两人强大的个人背景,这次小米的内部调整还有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组织架构的变革。

所有汽车部的核心负责人现在都直接向雷军汇报,这就像是一场“战时指挥”的演练,老板直接管理最关键的节点。

这种方式看起来简单粗暴,但对于小米来说或许是最有效的选择。

雷军一向是个“目标导向型”的领导者,这一点从小米手机的成功故事就能看出来。

但汽车和手机不一样,需要更长的周期,更高的磨合成本。

这次调整能不能真正带来好结果,还得看执行是否落地,以及新老团队之间的磨合程度如何。

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大家可能最关心的还是:车什么时候能更快交付?

质量能更可靠吗?

产能和内部变革对企业来说当然重要,但最终的答案还是书写在每一个用户的用车体验上。

小米押上的全部声誉,最终也得通过市场的眼光来验证。

汽车制造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而互联网人习惯了快节奏。

但或许,正是在这种对比鲜明的节奏之间,我们会看到小米汽车找到一种独特的平衡。

它是一场激烈的攻坚战,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科技与制造业融合的路上,小米正在走出自己的节奏。

0 阅读:2

科技前沿洞察

简介:分享最新的科技资讯、有趣的项目和创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