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差点被改写?毛主席洞悉先机,一纸调令震慑60万敌军

新新史界 2024-05-03 12:59:16

解放战争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关键战役奠定我军解放全国的大局,尤其是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一战定乾坤。

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曾有人提出一计,险些改变淮海战局,得幸有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提前布局,敌人才没有得逞。

不过,毛主席的布局也并非一帆风顺,本该奉命配合的东野,因各种原因迟迟没有行动,最终还是由罗荣桓亲自做思想工作,事情才得以解决。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特殊的会议

1948年11月4日,在南京斗鸡闸二号何氏公馆内,国民党召开了一次高层紧急会议,

会议内容只有一个:说服傅作义率兵南下。

傅作义作为华北“剿总”司令,手握60万重兵,是我军在华北的最大对手,况且当时东野已经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百万大军入关在即,国民党高层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调傅作义南下,把华北拱手相让于我军呢?

事情还要从何应钦的一条计策讲起。

1948年,国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找到了“国民政府国防部”这只替罪羊,声称战局不利主要是由国防部失职所致。

于是,蒋介石下令撤去白崇禧、陈诚等人职务,重组国防部,由何应钦出任新一届国防部长。

何应钦出身“黄埔系”,在国民党中威望极高,人送外号“何婆婆”。蒋介石执掌国民党后,党内多称呼其“老爷子”,有“老爷子”必然就有“老婆婆”,而何应钦的角色就和老婆婆类似,可见其地位之高。

何应钦果然不是吃闲饭的,刚上位没几天,就给老蒋出了个主意:趁共军全力准备淮海战役之机,调傅作义大军南下,合击华东。

在何应钦看来,国军已经丢掉东北,在华东、华北局势也不明朗,与其冒险两线作战,不如直接放弃华北,调华北国军南下全力保住华东,稳住江南局势,伺机反攻。

平心而论,就当时的情况,何应钦此计极有水平。假若傅作义带兵南下,仅靠我军在华东的兵力,绝不会逞强迎敌,只能暂时退避。

领导层制定好了计划,也得有下属听话实施才行。

何应钦在说服老蒋后,满心以为事情会按他预想的发展,结果现实却让他傻了眼:傅作义拒绝南下。

二,傅作义的顾虑

傅作义作为国军悍将,早在抗日期间,就声名鹊起。解放战争爆发后,傅作义让我军吃了不少苦头,朱德曾评价道:“在作战上,傅作义学了日本人的一些套路,也学了我军的一些方法,是比较难打的”。

按理说,像傅作义这样级别的将领,不会不明白何应钦计划中的利害关系,那他为何会拒绝带兵南下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 蒋、傅两人间存有隔阂。

明面上看,蒋介石对傅作义信任有加,部队要什么给什么,但背地里老蒋却对傅作义心存戒备。

这种戒备主要源于老蒋自身的派系观念,在蒋介石心中,傅作义出身阎锡山的部队,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可以重用,但绝不会成为亲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蒋介石的戒备,让傅作义大为不满,他曾和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抱怨道:“蒋委员长对我严格监视,军中有很多军统特务”。

傅作义也是个人精,知道自己不讨老蒋喜欢,所以也懒得热脸贴冷屁股,两人长期处于一种面和心不和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傅作义一旦放弃华北老窝、带兵南下,很可能到了南京板凳都没坐热,就被剥夺兵权、束之高阁。

第二, 傅作义的最大顾虑是毛主席。

1948年1月,我军在涞水战役中击溃敌军,并重创傅作义嫡系部队—国军第35军。

此战过后,傅作义意识到自己绝非毛主席对手,所以他对解放军的动作十分关注。就在傅作义前往南京前夕,其麾下的情报机构向他汇报了一条重要信息:喜峰口、冷口等地发现了解放军的踪迹。

喜峰口、冷口是东北进入华北的重要关口,此处发现解放军,表明一件事情:东北野战军极有可能已经入关!

对于东野的实力,傅作义一清二楚,如果他贸然带兵南下,把后背敞开给东野,届时没了城墙的掩护他手底下这群丘八只会一溃千里。

三,毛主席洞悉先机

国民党自认为计划天衣无缝,殊不知,这一切早已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

早在辽沈战役期间,毛主席就已经考虑华北局势,他多次在军委会议上提出对傅作义鱼死网破、突围南下的担忧。

就在国民党紧急会议召开的前三天,即1948年11月1日,毛主席亲自致电东野司令部,要求派出先遣兵团进军华北。

而这支兵团,正是傅作义部队情报人员在喜峰口、冷口一带发现的解放军部队。

战场讲究的就是谁能抢占先机,毛主席提前3天预判敌军意图,调集东野先遣兵团入关,仅靠部队行踪,就震慑住傅作义,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傅作义确实是被毛主席打怕了。

不过,一时震慑并非长久之计,如果傅作义反应过来,局势极有可能再度失控。

毛主席深知事态紧急,所以他在11月16日致电东野,要求东野主力迅速入关。按照毛主席的构想,东北已无大的战事,先遣兵团也已经打通了入关道路,东野主力入关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事情却出乎毛主席的预料,东野不仅没有入关,反而回电中央,声称部队需要休养,暂时不能有其他行动。

四,罗帅出面安抚人心

按理说,部队打完战斗需要休整,无可厚非。

但是情况并非是一成不变,军队连轴转、士兵打完一场战斗接着下一场的情况,实属正常。况且,从当时事态来看,东野越早入关,越有利于华北、华东以及全国的解放大局。

再三考虑后,毛主席决意计划不变,东野主力需要尽早进入华北。11月18日,毛主席再次给东野司令部发去电报,重申东野入关的要求。

由于情况紧急,再加上东野此前在锦州战役期间有过犹豫不决、错失战机的先例,所以毛主席的语气十分严厉、不容商量。

时任东野政委的罗荣桓,在读完毛主席电报后,深知事情重大,他亲自跑到部队里做思想工作,讲述中央的想法以及关内兄弟部队的危险境地。

最终,在罗帅的努力劝告下,东野上到司令部,下到普通士兵,都愿意停止休整,立即入关,国民党意欲改变淮海战局的计划就此彻底泡汤。

39 阅读:10415
评论列表
  • 2024-08-22 22:09

    毛英明,罗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