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报155:落实市委书记安排,撰写企业扭亏评论

花木花木 2024-10-02 04:02:39

1994年4月5日,河北省政府召开电话会议,说省委省政府决定4月份为无会月,要求各地在这段时间,切实组织好抓改革、帮企业、扭亏增盈月活动,力争到5月底,停产企业有1/3能够开工;半停产企业有2/3恢复正常生产;到下半年,预算内亏损企业有60%实现扭亏,20%的企业能够维持生产,20%无法恢复生产的企业能够给职工发基本生活费。

4月8日,市政府召集专门会议,研究我市如何开展扭亏增盈活动月活动。

4月11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工作会议,提出市委市政府决定四月份抓改革帮企业,开展“扭亏增盈活动月”活动。

同日,我参加了保定市市委书记侯磊召集的一个安排报道任务的会议。侯书记召集的人除了我,还有《河北日报》驻保记者站的刘小波,河北电台驻保记者站的李文怀、市委研究室主任何建业、体改委主任苑占铸、经委副主任刘万衡,应该还有市委督察室的人,是谁忘了。

侯书记召集我们,是安排我们撰写关于企业扭亏经验的评论,侯书记说,各地明亏暗亏国有企业大体在50%,形势非常严重,怎样才能遏制住亏损面、人数、额度增长的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主题。他说,今天我们不讨论亏损企业有什么问题,而是研究已经扭亏的企业有什么经验,通过总结推广经验,促进扭亏。

他让与会者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李文怀、刘小波、刘万衡、苑占铸先后发言。李文怀说了木横担厂、电缆电线厂、岩棉厂、玻璃总厂、丝绸厂、四运的做法。刘小波说了福河木业公司的做法(实际与木横担是一回事)。刘万衡说了六机床、人造花厂、化三(工贸联营)、二纸厂(技改)的做法。苑占铸则概括了我市的九种做法,并举了具体事例。1、兼并扭亏。2、借船扭亏(委托经营)。3、市场扭亏(玻璃总厂)。4、一厂两制扭亏(以优补差,以盈补亏)。5、外联扭亏(四运)。6、科技扭亏。7、民营扭亏(神星机械厂)。8、优化班子扭亏(六机床)。9、强化内部管理扭亏。

李文怀

听取大家的意见后,侯书记自己提炼了扭亏“六靠”的观点,希望大家围绕这六个方面做文章。一靠优化班子(有些厂子不行,是因为厂长素质低)。二靠科技进步(二纸厂,关键是技术改造。化工八厂是老典型。电缆电线厂开发出通讯电缆。还有无线电一厂。这是应有的思路,是方向)。三靠转制(为什么国有企业亏损面这么大?关键是机制。神星机械厂。新市区一个厂。人造花厂)。四靠优势企业消化困难企业(低压电器厂。以前的兼并)。五靠借用外部力量(福河。四运。化三)。六靠群策群力(三家抬,各方面形成全力,达到启动。扭亏是综合因素。玻璃总厂,给资金,调班子,给政策)。

侯书记提议,体改委(转制)、研究室(群策群力)、刘小波(科技扭亏)、市报(优化班子)、李文怀(借用外部力量)、督察室(优势企业)各写一个方面。

对如何写,侯书记也讲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别写成通常的调查报告,要依托某事实讲启示,重点放在思考上。事实要有措施、成效,最好是这两年的例子,可以讲一个厂,也可以讲几个厂。最好能用1000多字把问题讲透。写法上,风格灵活一点儿。可先提出问题,再写事例,重点是最后的分析。他要求,要抓紧一点儿,争取一个星期交稿。希望基本观点好一点儿,画龙点睛要点得好一点儿。大家写好都交何建业。

印象中,给我安排了一篇的任务,可查看剪贴本,我写了两稿,一篇是侯书记会上安排的“优化班子”,另一篇是议论“苦练内功”的,这篇是不是侯书记后来让我写的,忘了。

“优化班子”的一篇刊登在1994年4月20日的《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优化班子,企业扭亏的基本前提

战国

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多年来未能解决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有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因素所致。在亏损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中,什么是其主导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是企业班子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据有关经济主管部门的人士分析,在我市1至2月份亏损的44户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中,有半数左右企业的班子,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这个新的经济环境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比如,有的产品出口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市场在哪里、用户是些什么人知之甚少,以致市场疲软时心里一片茫然,市场火暴了仍然茫然,均无策以应。

在对亏损企业的调查中,企业领导谈的最多的是企业面临的资金紧缺、原材料涨价、包袱过重、设备老化等困难,而对企业自身存在的改革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不力、科技意识不浓、管理混乱、物耗过高、不能很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等方面的问题,却轻描淡写,至于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素质、决策水平等等,几乎是无人谈起。实际上,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企业亏损的原因——经营者缺乏自省、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要通过优胜劣汰的手段配置资源,企业有盈有亏属正常现系。但是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有盈有亏,却也说明了防止企业亏损的办法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个具体企业来说,只存在亏损的可能性,而不存在亏损的必然性。企业产品老化的可以开发新产品,产品滞销的可以开拓市场,机制不活的可以强化改革,管理混乱的可以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但这一切都需要人去谋划,去实施,因此,处于经营决策地位的厂长、经理,便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胜任上述工作的人,那么这一切便都成了空话。而一个好的厂长、经理,却有可能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

保定市化工局近两年来调整了7个困难企业的领导班子。现已有 3 个企业完全扭转了被动局面,有2个企业已有明显起色。1992年底时,市化工三厂7条生产线只有3条勉强维持生产,产品积压几百万元,人心浮动,企业面临绝境。该局遂对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抽调思路开阔,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刘四义担任厂长兼书记,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刘四义上任后,从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出发,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成员学习理论、维护团结、勤政廉政的自觉性,增强了大家压倒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并实行了厂级副职目标责任制,将各位厂级副职分管的工作量化为具体考核指标,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罚,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厂领导班子拼掉十斤肉也要扭亏损的决心,又激发了全厂职工的空前的工作热情。今年3月底,该厂实现扭亏,一季度完成利润20多万元。事实表明,为亏损企业选派一个好的班子,虽然未必一定马上扭亏,但是没有这样一个班于,却是必定不能扭亏。

市场竞争,表层上是产品的竞争,深层是科技和管理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而更深层次却是起凝聚人才、宏观决策等关键作用的厂长的竞争。“大将无能。紧死千军”。一个庸碌的厂长甭说让他力挽狂润,就是一个好端端的企业,也有可能让他搞成一团糟。

目前,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整配置权,甚本上还都在政府各主管部门手中。因此。我们在考虑企业扭亏解困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能只着眼于企业面临的各种具体困难,而应当首先考察一下,企业的班子是否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必备的素质,是否具有给其必要条件后就可以克服目前困难的能力,等等。必须看到,企业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个过硬的“班长”,乃是企业扭亏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外部帮促措施,便都难以奏效。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东莞、顺德等城市的经验看,政府将最终要摆脱对企业经营事务的直接参与,企业如何扭亏等具体经营活动,将完全成为企业自己的事情。因此,如何优化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使之树立自己面对困难的观念,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成为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课题。

时至今日,计划经济已让位于市场经济,“车间主任式”的厂长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时代需要现代企业家,时代在迫切呼唤着现代企业家。

保定市如何使用好现有的企业家,如何发现更多的企业家,如何培养企业家的后备队伍,如何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家来我市工作,已经不是一个仅限于帮助企业扭亏解困的具体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保定市能否在全国中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经济强市的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加以认识,进行解决。

这篇评论获本报好新闻二等奖。

“苦练内功”的一篇刊登在1994年5月27日的《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苦练内功,企业扭亏的根本途径

战国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工业企业亏损面增大、亏损额增加的势头已被遏制,一些亏损企业已经开始扭亏为盈。但是我们还不能因此而松懈,因为引发企业亏损的“病因”还依然存在。

这个“病因”便是企业的效益低下。近年来,我市有一批企业在零效益线上下运行,一直无法彻底摆脱这一险境,致使我市的扭亏增盈战役,打成了“持久战”。抓一抓,促一促,一些亏损企业便浮到零效益线以上,而稍有风吹草动,便又沉了下去,如此反复,使扭亏增盈战役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使小有战果,也不易巩固。

因此,我们必须把千方百计提高这些企业的效益,作为整个扭亏增盈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不然就会按下葫芦瓢起来。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亏损企业的扭亏着眼点仍在资金上,项目上。如果这些因素是制约扭亏的主要方面,解决它当然也无可非议。但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这不是祛除“病因”的根本办法。因为企业效益低下的问题解决不了,即使有了资金仍有可能沉入“无底洞”,即使有了好项目,也有可能变为企业的“新包袱”。

相当数量的企业效益不高,也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曾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工作方针。但截止目前,这一局面仍未能得到彻底改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机制的,又有非机制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而我们总试图寻找“一抓就灵”的捷径,而未能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做好消除这些因素的工作。

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最终可以归结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这一原因。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虽然在党的十四大才正式提出,可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已经在不断扩大。而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企业在对它的适应方面却出现了不平衡。有些企业不论从观念上还是机制上,都很快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从注重产值到注重效益的转变,而有些企业却一直与市场“闹矛盾”,难以亲和。致使这些企业在经济效益上逐步拉开了档次,分为三六九等。比如,我市的某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反而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市里的利税大户,而有的企业经济效益则不断下滑,甚至成为亏损大户。

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不仅已经造成一些企业的效益低下,而且也成为我们扭亏增盈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一些亏损企业仍然抱着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观念,认为政府作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理当对企业负有无限的责任,面对扭亏任务理直气壮地提条件,心安理得地等帮助,以至出现上边比下边压力更大,上边比下边更着急的怪现象。由于缺乏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紧迫感,一些亏损企业一直未能把转换经营机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来抓。由于固守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经营思想,一些亏损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根本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产品战略、经营战略等等。由于缺乏按照市场需要重新改造企业的观念,一些亏损企业对于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生存的管理落后、职工素质差、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等等现象,都熟视无睹,价值规律迫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压力,基本反映不出来。

如果我们继续分析,同是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企业,为什么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我们还会发现,与企业的素质有密切关系。企业的素质说到底是人的素质,企业的干部职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理解得深刻,企业改革的行动就自觉,就主动。主动实践又使之较快地谙熟了市场的脾气。而尽量满足市场需要,又反过来促进了企业的基础建设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从提高企业的素质入手。首先是更新经营者、劳动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我们虽然一直在讲“推”,可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又“抱”了起来,不能不说,这也是造成一些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压力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与南方先进城市相比表现出的明显差距。

总之,我们只有下真功夫,下笨功夫,扎扎实实地去做工作,才有可能消除企业亏损的病根。由于企业间的情况不会完全一样,还要因厂制宜,注意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他矛盾,即使像转换经营机制这样重要的工作,也并不是扭亏增盈工作的全部。因为即使经营机制转换了,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了,也不能代替怎样“自主”,也还有“负盈”或“负亏”两种结果,企业效益的获得还要看产品质量如何,产品销售如何,产品成本如何,管理、科技也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扭亏是一种企业行为,任何帮促都必须通过企业自身的积极性这个内因,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作为企业,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外援上,而必须立足自救、苦练内功,主要是练好改革的内功,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面;练好提高企业基本素质的内功,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改进管理,培训职工,增加科技投入等等。

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彻底扭亏,这便是结论。

在侯书记给布置任务后,我还有感而发,写过一篇涉及扭亏的小评论。文章刊登于1994年4月18日的《保定市报》自由谈专栏,内容如下:

多一点儿逆向思维

战国

当前,国有企业已进入了向现代企业蜕变的阵痛期,计划经济时背上的“包袱”没有完全卸掉,市场经济应有的“保障”没有完全得到,而市场经济的竞争与风险,却已强烈地袭来,使不少企业出现了难以招架之势。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便是其突出表现。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解决当前的困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关大局的严峻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什么新问题,只不过在当前显得更为突出罢了。过去我们已经采取过多种办法加以解决,效果不能说一点儿没有,但总的看并不理想。如果我们仍按过去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便不免仍是原有方法的重复,便很难有一个根本性的转机。

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不妨搞一点逆向思维。帮助一个企业担亏可以减少一个亏损企业,想办法使它“消灭”,不照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吗?拍卖转让、兼并联合、依法破产,虽然比扶植难度要大一些,但好处却是一劳永逸。

发达国家,虽然每年都有大量新企业注册,却也有不少企业破产倒闭。正是这种生与死的压力。逼迫企业更新技术,加强管理;也正是这种新旧灭替。使现有企业保持了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活力。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其手段就是通过优胜劣汰强迫资产流动。因此,企业有盈有亏,有生有死,乃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近《人民日报》介绍了德阳市通过兼并联合,实现了全市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无亏损的经验,其核心做法就是让处于亏损和困境中的国有企业资产流向优势企业,以盘活实际上已经死掉的资产,使之有新的增值的契机。保定市是“企业兼并”的故乡,我们的“花儿”在德阳来了个果满枝头,我们是否也应想办法多结一些果儿呢?

当然,提出这样一个逆向思维,决无让困难企业放弃解困努力,而坐以待毙之意。对于那些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途,只是由于资金、班子、管理等方面原因而出现困难的企业,不仅各部门应给予大力扶植,企业自身也应立足自救,尽快扭亏解困。

作为企业,即使因产品老化而出现了困难,也应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信心和勇气。唐山豪门集团公司总经理陈世增对于其创业初期的困难,便有不同于常规思维的认识,他说:“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没有优势。”正是因为失去了所有优势,强烈的求生欲望才化作了背一战的决心,使一个负债100万元的县办化肥厂一举而成为拥有4.5亿元固定资产的现代化啤酒企业集团公司。

定向思维使不少企业仍沉溺于无所作为的“等、靠、要”,如果这种思维定式不改变,那么,随着计划经济最后一点“恩慈”的消失,便只能被淘汰出局。

(除稿件、奖状、名片,其余照片来自网络。)

0 阅读:5